APP下载

浅议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019-08-09蒋存堂

甘肃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李清照

蒋存堂

【关键词】 诗歌鉴赏;知人论世;屈原;王维;杜甫;李清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2—0095—0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灿若群星的中国诗歌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因此教给学生诗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就不得不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本文笔者就结合教学体会,来谈谈“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知人论世最初是由孟子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認为,诗歌内容与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应该成为我们鉴赏诗歌的方法。

例如,读屈原的《湘夫人》,如果不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九歌》的创作背景,就会把《湘夫人》当成是一首写男女水神死生契阔、会合无缘的爱情悲剧的诗歌,当“知人论世”后,才能正确把握这首诗的主旨。屈原写这首诗时,被楚怀王疏远并且被放逐到沅湘一带。但他一直希望怀王能回心转意,召他回郢都为国效力。诗言志,剥去了爱情的表层,我们看到湘君对湘夫人的执着追求和痴情,失望、惆怅、哀怨、焦虑,但又满怀期待,这正与诗人身世悲剧相对应;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正好与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相对应;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融进了屈原在人生艰难处境中的宽解自慰。可见,如果不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对此诗的理解难免会流于浮浅。

同样,对于王维的那些山水田园诗,光欣赏其“诗中有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王维思想中亦儒、亦道、亦释而又非儒、非道、非释的特殊品性,生活在大唐盛世的王维,既追求学优则仕、建功立业的生活,又追求自然淡泊、清静无为的生活。受母亲的影响,王维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醉心修禅,诗中融入了佛理,而且诗佛融合之恰,在我国诗歌史上很是罕见。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客观上夜静山空,主观上清静无为,寄寓了一种“不悲生死,不永寂灭”的禅理。王维就是从这禅理中悟得了世事皆空的禅意,并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净土来慰藉心灵。而佛理禅宗主张屏除杂念,又有助于他入定静思,审象于内心,从中悟得禅趣。明确了王维的思想,也就能理解在王维的诗中“空”“闲”“静”“无”等词语比较多的缘由了。

知人论世还必须明确,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诗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旨趣。如杜甫诗中现存的三首《望岳》,其中只有早年写的望东岳泰山的那首诗,表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另外两首由于写于中年和晚年,诗人仕途不顺,理想破灭,颠沛流离,所以感情显得沉郁。再如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她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表现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别离之情。词风清丽明快,韵调优美,委婉含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就是例证。而后期(南渡之后)的诗作,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寂生活和国破家亡的悲苦心情,情调凄清哀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之感觉诗人凄惨之状如在目前,令人唏嘘不已。

知人论世还要全面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诗歌的主旨。如同是写离别,汉末文人诗作中流露的大多是离别的哀怨:“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基调都是苦痛哀怨的,这与汉末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的现实息息相关,也让诗的内容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盛唐时期的离别诗呈现的是乐观向上的感情基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便是盛唐气象在诗歌中的折射。

可见,知人论世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诗歌赏析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才不至于陷于片面,才不会在鉴赏诗歌时断章取义,管中窥豹,才能全面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境界,才能真正体会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李清照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