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2019-08-09朱琦
朱琦
摘 要:图式理论作为发展十分成熟的认知理论,近年来多用于教学领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涉足英译中翻译等相关领域,但将其应用于中译英,尤其文言文翻译研究却很少。本文在图式理论的三个主要分支指导下,以《促织》为例,对文言文翻译进行分析,探讨译文如何让读者完成认知理解。在为翻译学者翻译传统文学作品提供一定的策略参考时,又能为语言学学者研究文学作品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关键词:图式理论;《促织》;文言文英译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我国的翻译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清末民初、民国时期和建国以后(贺爱军,2006)。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这三个阶段多以翻译引进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对本民族文学作品的对外输出,则关注较少。近年来,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引擎与评价标准。世界各国希望通过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来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的世界影响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尝试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作品传播到西方国家,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不少汉学家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其中不乏有成功的案例,如Denis C.Mair & Victor H.Mair教授合译的蒲松龄的《促织》,就让西方读者接触、了解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文学作品。对于《促织》译本的研究,国内学界已发表不少论文,也有借助各种理论分析、总结各种翻译策略的案例,尤其以目的论视角和功能理论视角为主。
作为一种发展比较成熟的理论,近年来“图式理论”逐渐被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但目前为止,该理论还较少涉及到中译英尤其是文言文翻译的研究。图式理论解释了当面对新事物时,人们如何调动大脑中的图式,并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吸收、修改和构建外界的新信息。而翻译的目的恰恰是帮助异域文化语境下的读者完成对新信息的阅读、理解与认知。图式理论对于文言文的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尝试以图式理论为支撑,从语义认知的角度研究Denis C.Mair & Victor H.Mair的《促织》译本,分析其中的一些翻译策略,探讨这些策略如何帮助读者完成认知与理解。
二、图式理论与《促织》翻译研究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F.C.Barlett于上一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了图式理论。图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图式得以储存,并将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随着学习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这些图式得以扩展和修正,并不断给学习者提供参考,使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联想、制约和理解(康立新,2011)。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密切相关。人们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帮助理解与认知。图式可以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图式理论是一个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理论,广泛应用于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中的分析研究。目前该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从阅读理解(如李平,1997;鲁忠义、王哲,2003;骆娜,2016等)扩展到听力、翻译、写作、语用学、词汇习得、文学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等方向(如王立弟,2001;杨根培,2009;王顺玲,2010等)。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学习与教学方法,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
《促织》选自清代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该文通过对主人公成名因宫中征蟋蟀而因祸得福的故事,对当时政府官吏的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矛盾。《促织》比较著名的翻译版本有两个:一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收入到《熊猫丛书》,该译本追求简洁明了,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另一个则是Denis C.Mair & Victor H.Mair的译本,旨在向西方读者展现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文化。国内对于《促织》译文的研究,也多以传统的翻译比较研究为主(姚野,2011;高巍,2012;陈新澜,2014;董秀静,2014)。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促织》英译文的研究不多,目前只发现1篇,钟勤佳(2010)从语篇衔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促织》翻译中的语篇衔接是如何实现的。将图式理论应用于翻译分析,将带来不同的视角与新的观点。因此,本文将以图式理论为基础,将其应用于文言文翻译分析,旨在为传统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三、图式理论视角下《促织》的英译分析
(一)语言图式下的翻译分析
语言图示是形式图式与内容图式的基础,主要包含词汇、句子、语法与习惯用法等基本知识。因此,语言图示指导下的翻译阶段是整个翻译过程最为基础的部分,也是整个翻译过程的主体部分。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同时精通两种语言,能够熟练进行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才能为整个翻译搭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
根据图式理论的理论指导来看,有效的译文应该是能够激活观众脑海中已存在的知识信息,也就是所谓的图式,这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源语言想要传达的信息;同时,观众在被激活的已有图示的基础上,将会建立新的图式,从而帮助阅读者学习新的知识并获取新的信息。
从词汇图式来看,词汇一般分为专有词和普通词,对这两类词汇的处理有一定的差异,专有词大多采取直译的方式,而且大部分都是取其表面意义。在《促织》中,存在大量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部分词汇可以采用对等翻译的策略找到替代词。就那些沒有替代词的词汇而言,无论是简单的直译还是意译,对于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困难和障碍。例如:
(1)原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译文:During the Hsuan-te reign period (1426-1435) of the Ming dynasty, cricket-keeping was a popular amusement in the palace. The insects were levied annually from the populace.
“宣德”为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年号,起止时间为宣德元年(1426)至宣德十年(1435);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一般译者为了保持源语的文化特色,往往会将“宣德”直接音译为“Xuande”。不过,大多数西方读者对于这一译法,并没有对应的已有图式作为认知基础,从而无法建立新的图式。此处将其译为“the Hsuan-te reign period (1426-1435) of the Ming dynasty”,就把公元纪年法、朝代、皇帝年号纪年法结合在一起,能帮助读者在正确锁定已有图式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图式。即读者已有图式为“1426-1435”,在这个已有图式上,读者结合“Ming Dynasty”和经过语音写法规则改写的“Hsuan-te reign”,就可以建立新的认知图式。这样一来,读者就会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在1426年至1435年之内,这段时间正对应中国的明朝时代,并且宣德(Hsuan-te)是当时的君主。译者通过对专有词汇的处理,能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故事背景。
(2)原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
译文:Inside the house was a curtained-off sanctum, with an altar standing outside the curtain.
此句省略了动作的主语,原文的意思为:“成名的妻子走进了房间,看到里面挂着帘子的密室,帘子外面摆放着一个桌子。”若是直接译为:“She walked into the house and see a curtained-off sanctum with an altar standing outside the curtain”,難免会有些不妥。因为此处是想要客观描述看到的周围的场景,而不是强调“看到”动作的主语。因此,译者将它处理为一个倒装句,以免头重脚轻,又很好地传达了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译者根据前文的描述,把动作的主体——即成名的妻子作为一个已知图式信息,通过她看到的环境内容,来建立一个新的图式信息。这样一来,不仅使句子更加连贯,逻辑更加通顺,也能帮助读者理清故事情节。
(3)原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译文:In the district there was a man named Cheng Ming, a long unsuccessful candidate for the Bachelor of Letters degree.
从句子与语法图式来看,句子与其语法结构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意义群,而句子的译文往往会存在结构上的调整,这一调整往往体现出本土化的特征。比如英文与中文的句子结构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英文特有的“there be”句式,在汉语中并不能找到完全等同的表达。在英语使用者的潜意识里,“there be”用在作品的开端,会给人以开始讲故事的印象,而且这一故事还往往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因此,译者将成名长期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落榜的主谓表述,改译为“there be”句型,就具有了讲述奇闻异事的神秘感。译者认为,由于受西方语境的文化熏陶,英语读者潜意识里已具有了奇闻异事的一般表述为“there be”这一已知图式,通过调整原文的句法结构,使之符合西方语境的审美习惯,就能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二)内容图式下的翻译分析
内容图式指的是话题内容的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某一文本所涉及到的相关领域专业知识与一定范围的语境背景知识也都在其范围涵盖之内。本文的研究对象《促织》,从故事类型来说,属于奇闻异事类。所有与此文本相关的专业背景与语境知识都属于内容图式。译者在精通中英文双图式的同时,还必须与语言图式相结合,才能发挥传递图式信息的作用。语言图式的主要作用是在于构建信息框架,负责主要信息内容。根据内容图式涉及的范围领域,内容图式主要承担所得信息的筛选、预测、补充以及转换等功能。例如:
(4)原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译文1:“What good would killing yourself do?” said his wife. “It would be better to look for a cricket yourself. There is a slight chance you might find one.”(Denis C.Mair & Victor H.Mair译本)
译文2:“What good would dying do?” demanded his wife. “You had better go out and look for a cricket yourself. There is just one chance in ten thousand that you may catch one.”(杨宪益、戴乃迭译本)
为了更好地说明内容图式,此例引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作为参照。这两则译文的明显区别是对“曰”的翻译,译文2中的“demand”带有强烈的命令色彩。在明代,封建礼教日趋强化,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妻子作为“丈夫的附属品”是不能直接“命令”丈夫的。但是在女权运动开始较早的西方,读者可能不会意识到“demand”一词与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相悖。因此,即使语言图式完全正确,如果没有内容图式对其进行预测与补充,便不能准确地传达图式的真正信息。由此可见,作为译者,除了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需要在翻译前进行大量地准备工作,以确保读者在已知图式的前提下,建立的新的图式的正确性与完整性。
(三)形式图式下的翻译分析
形式图式,顾名思义,即语篇文本的类型与结构。它与文本的篇章形式联系最为密切,而与内容或语言关系不大。因此,形式图式对于翻译过程的影响,主要是在语篇类型和篇章结构上对译文进行统筹和制约。在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文言文多省略,在翻译时该如何应对;文言文的语篇连贯更多的是依靠内在的逻辑,而非逻辑连词等外在形式,在翻译时又该如何处理。
从语篇类型来看,《促织》属于奇闻异事类的故事,由于使用的是文言语体,在表述上较为晦涩,而在译为英文时,往往要求人物形象具有个性化、人物语言具有生动性,以保证文本的故事性、传奇性。
从篇章语言结构来看,英语属于“形和语言”,是“树形”的,往往从句依附于主句,信息之间也是相互依附或从属的;中文则属于“意和语言”,是“竹节式”的,句子结构呈线性展开。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将中文中“竹节式”的分句转换成英语“树形”结构长句,这也更加便于西方受众能高效掌握必要的中心信息。同时,在英语叙事中,还要求明确的逻辑关系或是暗示句子关系的逻辑连词。
(5)原文: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译文:As he and his guests were admiring the winner, a chicken caught sight of it, ran over, and delivered a peck at the small cricket.
在此例中,原文体现了文言文常见的语言特色,省略主语,四字小句,且句子主语不同。因此,译者考虑到形式图式对于读者认知的重要性,根据主语不同,将其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状语从句的形式呈现,第二部分则分解为三个表明先后顺序的动词短语。这样的处理,不仅能够帮读者理清逻辑顺序关系,更能为我们展现出鸡看见蟋蟀——径直跑来——去啄蟋蟀这样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也便于读者建立新的认知圖式。
本文以图式理论为理论指导框架,以《促织》的英文翻译为例,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对文言文英译的分析研究上。简而言之,图式理论就是一个促使人们挖掘存在记忆深处的相关知识信息的刺激因素,并通过记忆中的知识储备与刺激因素之间出现的断层,来促进受众接受新的知识、建立新的有意义的图式。图式理论早已应用于教学领域,但是在翻译领域,尤其是在文言文中译英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切入点,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三个方面,对文言文译文中出现的相应现象进行了阐述。总体上来看,从文本内部考虑,译者的已有图式对新建图式产生重要影响;从文本外部考虑,语言之间的差异与文本宏观结构等因素对译文的语言、结构特点有一定影响。希望通过《促织》Denis C.Mair & Victor H.Mair译文的个案研究,为图式理论应用于翻译学的语言研究提供启发。本文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体裁上,不同类型的文言文翻译存在较大差异性,就此而言,《促织》只是一篇文言小说,还不具有广泛代表性;其次,本文探讨的是单一语篇译本,主要是通过典型例子进行分析,图式理论之下每种分支理论也没有得到全面阐述,这只能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完善了。
参考文献:
[1]Bartlett,F.C.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Mair, C. Denis & Victor H. Mair. (tr.) 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9.
[3]Yang,X. & G.Yang. (tr.) Selected Tales of Liaozhai[M].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 1981.
[4]董秀静.从《促织》的英译本对比中西译者译风的不同[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高巍,姚晨,董琳 .《促织》三个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从描写翻译学角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6]贺爱君,于应机.《20世纪中国翻译史》评述[J].中国科技翻译,2006,(1).
[7]康立新.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学报,2011,(4).
[8]李平.浅析认知图式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5).
[9]陆国君.语篇结构图式与语调范式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
[10]鲁忠义,王哲.英语议论文图式训练对阅读理解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
[11]骆娜.文化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2]王立弟.翻译中的知识图式[J].中国翻译,2001,(2).
[13]王顺玲.图式理论在EFL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综合教程》教学为例[J].外语界,2010,(2).
[14]严薇青,朱其铠选注.聊斋志异选[M].济南:齐鲁书社,1984.
[15]杨根培.从认知图式看科技翻译的忠实与变通[J].外国语文,2009,(S2).
[16]姚野.《促织》的四种英译本翻译风格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7]钟勤佳.从语篇衔接看《促织》的三个英译本[J].宜春学院学报,201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