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理念的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实践能力提升模式探索

2019-08-09胡正平史洪印顾广华齐跃峰练秋生

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

胡正平 史洪印 顾广华 齐跃峰 练秋生

[摘 要]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最为显著的方面。而要培养出实践能力更为强大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要导师、专业、企业三方协同,通过导师设计浅层实践模式——CDIO科研训练,专业设计中层实践模式——课程设计项目,企业高层实践模式——企业共享课题,探索校企协同联合模式。通过“导师CDIO科研训练”“专业实践课设”“校企共享课题”3层培养模式的探索,有效发挥了导师、专业、校外实践基地联合培养的功能与效率。

[关键词]校企协作;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校外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2-0101-06

0 引言

我国早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为主,因此强调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2009 年以来,教育部不断推出新的研究生招生改革措施,如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范围,过去主要招收在职学生,现在允许招收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1]。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关注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但是我国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同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在学生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相似度很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沿用过去学术型的培养模式, 距离国家要求有较远的距离[1],同时存在课程工程性、前沿性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实践环节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现象,逻辑层次不够清晰,实践针对性不明显。

如何实现让“学术的更学术、专业的更专业”,仍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专业硕士研究生回归“工程”,从工程实践所需要的知识体系逻辑层次出发,对工程硕士应具备的知识系统和实践能力培养进行分类合作,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大有裨益[2]。燕山大學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研结合”模式,提出3层培养模式:导师打基础、专业重实践、企业供舞台,解决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同质化培养问题。以创新分层培养的视角,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与特点,探索了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经过3年的实践运行,在推进基于协同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

1 校企协同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间开展不长,加上对于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理解有差别、完善实践的培养平台设施不足、培养模式缺乏整体规划、培养流程考核不够严格等因素,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科研实践训练不足,延续从理论到理论模式。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由校内导师进行指导,而校内导师的特长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所以习惯于按照过去的学术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关注前沿基础科学的研究,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现实中技术实践问题的理解、学习缺乏实践案例分析、现场研讨、模拟训练等方面的机会。而且学生大部分时间仍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或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前沿科学研究工作,所以难以达到对于理论基础应用的深刻理解、难以达到工程技术应用性较强的培养目标。

2) 招生与培养方案缺乏创新与适应性。大多数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考试科目基本一致(基础课难度稍有差别),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差异性体现不明显,反映出对于其差别认识尚有差距。在具体培养模式中,各高校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依靠以前的成功经验,借鉴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更新,培养环节等方面难以做到导师—校—企的结合,无法真正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3) 学业与就业隔离,缺乏社会认可度。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优秀,因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来源主要是报考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落榜的调剂考生。另外社会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学习了解不够,学生与企业接触机会不多,大部分企业目前仍不了解这个新型领域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缺乏对比统计分析,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与就业择业时,其社会定位可能不准甚至受到歧视。

不同于学校单一模式,校企协同已成为构建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实路径,针对如何协同,不少专家已经展开有效的探索,提出产学研融合、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双导师等新模式。2006 年,杨卫教授提出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概念,协同是指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及地方政府建立协同机制,共同分享互补资源,实现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高效互动的一种高等教育治理范式,其核心是知识协同、问题协同、创新协同,本质是强调共赢[3]。2017年,腾讯、百度、华为等诸多知名企业以及不少国家级科研院所开始走进校园,针对高校教师以及研究生设置开放共享课题,引进年轻人的智慧投入。可见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企业、科研院所结合的协同培养逐渐形成共识。现在高校需要制定更加合理的标准,使高校、企业、地方政府有共同的目标,形成共赢机制,构建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氛围[4]。

与单独培养模式相比,协同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1) 企校相通,资源互补。协同有利于整合导师、专业、企业等部门的有效资源和优势,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高校的工程实践不足、创新顶天不能落地的培养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企业人才适应不足、对企业缺乏了解、需要长期岗前培训等问题。

2) 理论与问题结合。在电子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工作中,关键信号处理算法与电路调理常常是一个项目的核心所在,单从理论中探寻一些创新的方法,缺乏针对性,实际应用中难以落地;而企业的实际问题和高校的前沿科研成果的碰撞,能给高校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全面的工程视角,带来更多的科学问题,对实现有应用价值的创新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3) 高效衔接学生学业与就业。高校与企业由于缺乏相互了解,导致了诸多问题。在校企协同模式中,高校的专业学生在工作单位实习的机会大大增加,可以更多地了解相关企业需求与特点,同时在毕业之前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自己专业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另外,由于学生自身已经在用人单位学习和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工作积累,在毕业之后有更大的机会选择进入相关企业工作,无形之中搭建了企业与高校的桥梁。总之,协同模式的构建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破学术化倾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企业与学生的相互了解。

2 燕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实践层次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所以将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实践的环节分为3个层次逐级深入,这个分层思路的出发点主要在于学生个体与实践层次的需求相适应。如此一来,导师、专业、企业共同参与到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导师作为研究生第一负责人,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打下基础,专业为学生提供核心项目课程设计题目,企业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应用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具体如表1所示。

2.1 导师CDIO训练模式

CDIO是近年来工程教育领域的最新成果,要求改变教学过程的主体和基本思路,例如引入任务驱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开展教学活动[5]。笔者从2007年以来一直尝试构建适于导师个人研究方向的CDIO实践题目,主要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研究生质量下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目的是在研究生一年级锻炼学生解决信号信息处理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二年级以后研究生论文中的科学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年的实践证明:学生反映良好,觉得受益很大,越来越重视项目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很快,研究生论文质量也越来越高,多名学生的论文被提名为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由于笔者主要从事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领域的研究,设计这些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目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另一方面也想让学生意识到科学问题都是与所学知识密切关联的,只有学会应用知识才能真正解决一些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没有涉及前沿科学的问题,因为培养的是学生解决科学普遍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演示、讲解、相互讨论完成,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在思考中做,养成良好的做中学的习惯。具体见表2。

2.2 专业组织的实践培养模式

专业组织实践培养模式内容见表3。3个实践模块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必选模块,包括了目前社会需求的主流技术,由富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组织,由课堂讲解、讨论、学生实践、检查验收4个环节组成。主要培养学生通信系统软硬件设计、电子系统设计、信号处理算法3个方面的实践能力。

2.3 企业协同实践模式实例

笔者所在专业与康泰医学系统(秦皇岛)股份有限公司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2013年合作建立了国家级本科生校外实践基地,2015年合作设立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该公司涵盖电子、通信硬件设计与算法等方向的技术开发与创新研究工作,与笔者专业具有较高的匹配度,能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提供支持。合作企业与本专业联合设置了企业共享课题,选择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合作项目研发,实践企业不但具有地理优势,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资金、平台、校外导师指导等全面支持。具体见表4。

3 协同培养的成果

导师—专业—企业协同的企校合作模式使导师、企业和高校三方分别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实践工作方面开拓了视野。企业能深刻理解学术前沿领域的科学问题与处理思路。2015年至今,本专业累计有25 位专业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共享课题中,他们进入企业进行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企业提供住宿与生活补助,他们的经历为研究生教育协同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名表现优异的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部分学生被其他知名企业录取,总体情况发展良好。此外,各位导师围绕企业课题的项目体系、案例体系的教学成果正在逐渐形成,目前多名教师参与了案例课程改革项目,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展开教学改革;多名教师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與企业联合攻关,成功申请省部级以上联合科研项目。

4 结束语

通过实施基于协同理念的专业硕士校企合作路径探索,笔者所在专业与康泰医学系统(秦皇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环节的探索,基于校内导师CDIO科研训练、专业实践项目课程设计、企业共享课题的三方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 避免了研究生培养“院系制”的单一培养模式,构建了“项目引导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本质上就是建立了分类培养、指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体系。这种不同于纯理论研究的培养模式可以继续发扬光大,下一步将根据新工科专业的规划,拓展为“高层次、 强素质、 重创新”的研究生协同式教育,通过与国内、省内一流企业加强合作, 提升实践培养质量,开拓更加广阔的视野,为京津冀协调发展提供优秀的高端专业技术工程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朱云辰,黄杉,华晨.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浙江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 1):73-77.

[2]赵朋.产学研融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 3):41-43.

[3]范孟豹,李威,杨雪锋,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 3):38-42.

[4]李圣,李勇,王海燕.建设创新实践平台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 12):50-53.

[5]刘丽艳,秦春生.协同与融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 12):54-58.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环境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