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与“实在”
2019-08-09鲁珍
鲁珍
摘 要:基于BCC语料库,对副词“的确”与“实在”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在不同的语境中,“的确/的确是”“实在/实在是”的情感色彩有异有同。“的确”与“实在”的否定和转折用法也有不同。通过分析这些异同,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的确;实在;对比分析
一、引言
“的确”与“实在”是一对有共同特点的虚词。我们先看在一些词典对两词的解释。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对“的确”的解释是:“完全确实。表示十分肯定。”对“实在”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确。强调事情的真实性。”张斌(2001)《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对“的确”的解释是:“表示对事物性质或动作行为十分肯定,相当于‘确实。”对“实在”的解释是:“表示十分肯定,有‘的确、‘确实的意思。”侯学超(1998)《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对“的确”的解释是:“对事物性质或动作行为十分肯定。”对“实在”的解释是:“表示确认;的确,确实。”李晓琪(2003)《现代汉语虚词手册》对“的确”的解释是:“表示十分肯定,带有强调语气,相当于‘确实。”对“实在”的解释是:“有‘的确、确实的意思。”宋立(2009)《现代汉语常用虚词双向学习手册》对“的确”的解释是:“表示完全确实,实在。”对“实在”的解释是:“有真、的确的意思,表示对情况的确认。”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虚词工具书都是用互训的方式来解释“的确”与“实在”,由此可知这两个词的词义十分相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仔细区分、辨析,留学生很容易出现对这两个词的误用。张则顺(2011)曾分析了留学生使用“实在”的偏误情况,如:“*山本实在知道哪里的中国菜好吃。”“*我今天下午实在跑步了。”在这两个句子中,“实在”的用法存在问题,换成“的确”比较恰当。这说明一些留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 “的确”与“实在”的意义,从而混淆了两者的用法。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这两词在语义、语用、句法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关于“的确”与“实在”的词性,学界的看法并不统一。肖奚强(2007)认为,“的确”是语气副词,基本语义是“表示肯定和确认,带有强调的语气”,语气副词“实在”也有相似的语义。张谊生(2000)把“的确”看作评注性副词,认为它能对相关命题或述题进行主观评注。陈熹(2008)认为,“实在”是一个表确认性的语气副词。张则顺(2011)则提出副词“实在”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真实性的承诺,应属于确信情态副词。
在“的确”与“实在”的语义、语用、句法等方面,学者已经做了细致的探索与研究。肖奚强(2007)基于老舍等现当代作家430万字的作品语料,分析了“的确”与“实在”在句法搭配和语用方面的差异。在句法方面,“的确”可以自由地与时态助词“了、着、过”,时态副词“在、正在”共现。但是“实在”不具备这种能力(可以受限地与“了1”共现)。“实在”常与否定形式、“太……”连用,“的确”没有这种倾向。在语用方面,“实在”主要表达强调作用,而“的确”具有较强的衔接作用。杨雪梅(2012)结合CCL语料库,运用语义结构分析法阐释“实在”的意义,认为“实在”有三种意义:经过努力,达到个人能力极点却仍不能实现某种预期的行为;强调达到极点;表示说话人的想法是经过思考而得到的认识。李劲荣(2007)则从语义格局、语法意义、句法制约三个方面探究语气副词“实在”的语用特点,总结出“实在”所处句子的典型语义格局:(本来)q,(因为)实在p,(所以)q。魏红(2010)从共时层面描写“的确”的主观性程度,从其使用语境、語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历时角度考察了“的确”的语法化过程。
前人关于“的确”“实在”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等方面的论述较为全面,但是对两者的语义对比、语用对比方面还有一些需要补充的地方。我们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确/的确是”“实在/实在是”的异同,“的确”与“实在”的否定与转折用法及两词所处语境情感色彩的特点。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考虑到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正确性,只选取了报刊领域的语料。通过等距抽样,每50条抽1条,最后得到“的确”的有效语料329条,“实在”的有效语料440条。
二、“的确/的确是”与“实在/实在是”
李宗江、王慧兰(2011)在《汉语新虚词》中,对“的确(是)”与“实在(是)”进行了如下解释:
的确(的确是)
确认存在某种情况。如:
①查清了,他去年十一月前后的确在你家住过。(王朔《枉然不供》)
②这么大个人突然闯进来,搬根凳子一屁股坐在母亲同客人之间,一声不吭两边盯着,的确是怪吓人的。(莫怀戚《陪都旧事》)
实在(实在是)
肯定某种情况是真实的。如:
①也难怪这些大学生那么馋,因为大食堂的伙食实在太坏了!(汪曾祺《日规》)
②作为一个领导,过多沉溺在个人感情中,实在是有点危险。(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通过上述解释与例证,我们可以体会到“的确”与“的确是”、“实在”与“实在是”的区别。“的确”与“实在”后面加上“是”后,有更明显的强调语气,也体现出更强的主观性。不过,李宗江、王慧兰(2011)《汉语新虚词》并没有对“的确”与“的确是”、“实在”与“实在是”的异同加以区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明确“的确”与“的确是”、“实在”与“实在是”的异同,学生在运用这些词语时就很可能会产生偏误,出现把“的确”跟“的确是”等同、或把“实在”与“实在是”等同的现象。试看下面的例句:
(1)对于你们战士来说,领导的赞赏非常重要。没仗可打的和平年代里,士兵想混个出息的确不易。(刘健《战士》)
(2)这本来也的确是件让人得意欣喜的事,可是曼青先生在听说这件事的时候,神情却更悲黯。(古龙《飞刀又见飞刀》)
(3)有一些从事教育的人,常说“教员生活是一种清苦的生活”,这句话似是而非。因为教师的生活的确是苦,但并不清,并不是优游自在的清闲生活。(《人民日报》,1992-06-10)
(4)看着你每天喝完酒疲惫的身影,我实在心痛,我也知道你不想喝,可是为了生意,为了应酬……(《人民日报》,1989-11-02)
(5)解读时尚实在是一件自寻烦恼的事情,因为没有一个公式可言。(《人民日报》,1992-08-15)
(6)“我实在是不想再说了”,瘦小的谭桂仙卧床多日,神色黯然,欲哭无泪。(《人民日报》,2000-08-29)
(7)教育教学设施配备都有明确的标准,而他们离标准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人民日报》,2009-04-12)
例(2)和例(4)中的“是”是不能省略的。这两个“是”在句子中是动词,表示判断,引出的是“是”字句。而例(3)、例(6)和例(7)中的“是”属副词性质,表肯定和强调,这类“是”可以去掉,句子意思基本不变,不过,那种特别强烈的强调语气也就消失了。
在例(3)中,“教师的生活的确是苦”与后面的转折“但并不清”形成对比,“的确是”突出强调了“教师生活的苦”这一现实。就此而言,“的确是”比“的确”具有更强的肯定意义。在例(5)中,认为“解读时尚”是“自寻烦恼的事情”,因为“没有公式”,可知说话人想“解读时尚”,却因客观条件不允许而产生了“烦恼”,体现出一种不满而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消极情绪。因此,与“实在”相比,“实在是”更突出了说话者无可奈何的语气,暗含着说话人心里不满却又无能为力的感觉。这个特点是“的确是”所不具备的。
三、“的确”与“实在”的否定与转折用法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的确”和“实在”的否定与转折用法也有不同特点。经过统计,得出以下数据: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的确”与“实在”在句中都能直接跟否定词,一般最常接的否定词是“不”和“没”。从表1可以看出,“实在”后接否定词比“的确”的频次更高,而且“实在”所接的否定词比“的确”更多。
我们知道,词语的意义与用法有很大关系。由于“实在”一词具有个人主观强调意义,而“的确”则不具备这种主观性。因此,它们在否定和转折用法中各有特点。“的确”所处的复句中经常出现转折,而“实在”出现的复句中很少有转折。例如:
(8)虽然的确出现过一些挫折,但是,整个情况仍是很光明的。(《人民日报》,1986-11-16)
(9)厦门真是越来越美了!的确,优越的城市条件可以为发展城市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真正能够体现一个城市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并不在于此。(《人民日报》,1998-07-20)
(10)实在忍不住,我们就对着窗口抗议,但这会影响邻居休息。(《人民日报》,1950-03-12)
在例(8)和例(9)中,“的确”所在的前分句先是客观地陈述某种情况,而后分句则用连词“但是”表示转折。例(8)中先肯定“出现过一些挫折”,然后又提出对所肯定的情况的不同见解或事情的反面情况,即“整个情况是光明的”。这种情况占样本的19.1%。不过,在我们考察的语料中,“实在”所在语境很少出现语义转折现象,只占样本的0.2%。
总起来看,“的确”比“实在”的强调语气要弱一些,表义时也更为客观。因此,“的确”所在语境中的转折用法要比“实在”多。而“实在”本身强调语气较强,个人主观色彩更为突出,整个语境暗含着不容置疑、没有反转余地的意思。
四、“的确”与“实在”的情感色彩
通过对“的确”329个例句和“实在”440个例句的考察,可以发现,“的确”所处语境为负向情感意义的有37例,占总例句的11.2%;“的确”所处語境为客观评价的有214例,占65%。“实在”所处语境为负向情感意义的有339例,占总例句的77%;“实在”所在语境为客观评价的有7例,占1.6%。这说明“的确”在语境中主要起到强调客观事实或意义的作用,而“实在”情感表达更强烈、更极端,尤其多用于表达负向情感、消极意义。
如前所述,“的确”在表示“肯定、强调”意义时比较客观,因此,表达主观负向情感的用例较少。“实在”表意时则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强调性,因此,人们倾向于用它来表达比较强烈、极端的情感,尤其是负面情感。例如:
(11)工友们把各个膳厅里诸如此类的馒头收集一起,计算一下,一共有四十个。看到那些馒头的遭遇,的确令人气愤。(《人民日报》,1959-10-22)
(12)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15日在全国足球工作会议上承认中国足坛的确存在腐败问题。(《解放日报》,2001-01-16)
(13)这种处罚实在太严厉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把我们直接降级算了。(《人民日报》,1958-09-26)
(14)在中国农村地区将孩子阴历生日混成阳历的事比较普遍,但连年份都搞错的事实在少有。(《人民日报》,1998-02-11)
张伊鑫、曾传禄(2016)指出,“的确”除了具备表确认语气的功能外,还能够表示强调语气和委婉语气。如:“再以联想为例,在中国它的确是一个名牌了,但在世界上恐怕连名牌的小老弟也算不上。”他们认为,当“的确”出现在转折复句中时,一般表达的是委婉的不赞同,也就是在肯定别人的前提下再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用法顾及对方的面子,弱化反对语气,符合礼貌原则,“实在”则不具备这种用法。我们认为,“联想在中国算是名牌”是一种客观事实,“在世界上连名牌的小老弟也算不上”也是客观事实,说话者想表达的是一种客观描述的对比,因此,并不能判定这一语境中的“的确”是表示委婉语气。
杨雪梅(2012)指出,“实在”有“经过个人努力,达到个人能力极点却没能实现某种预期的行为/愿望”的意思,如:“她说:‘别唱了,你还不如哭呢。说完放声大哭。我实在绷不住了也跟着哭。”杨雪梅认为,“实在绷不住了”使用“实在”强调“我”和“她”一直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感情,但是即使再努力,最终也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我们认为,此句中的“实在”强调的是“绷”的程度,“实在绷不住了”表达的是“几经努力而达到极点”。就此而言,在这个例句中,“实在”并不具有“经过个人努力,达到个人能力极点却没能实现某种预期的行为/愿望”的含义。
马真(2004)指出,我们应注意,不能将虚词所在格式的意义归到虚词身上。考察研究虚词的语法意义时,应该把它本身的语法意义和它所在的格式的语法意义区分开,不能把句法格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强加在虚词身上。因此,我们不应该将整个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意义全部理解为是“的确”和“实在”本身所具有的含义。陆俭明(1994)也指出,同为语法意义还有不同层面的语法意义:有词类所赋予的语法意义,虚词所赋予的语法意义,某种句式所赋予的语法意义,某种句法位置所赋予的语法意义,某种句法结构关系所赋予的语法意义,等等。所以,应注意分析虚词本身的意义、内涵、用法等,深入辨析,避免片面化。
本文主要讨论了“的确”与“的确是”、“实在”与“实在是”的异同,它们是有区别的,不能将它们完全等同看待。“的确”比“实在”在句子中的转折用法多,表达的情感色彩比较客观;“实在”的否定用法比“的确”多,所在语境多为负面情感色彩。
肖奚强(2007)指出,在“的确”与“实在”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能在句法和语用予以适当引导,应该会对学生的正确输出有所帮助。张谊生(2000)认为,副词在组配方式、语法意义、语义指向、语用特点、篇章特征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杨雪梅(2012)提出,在虚词教学中,不能局限于简单的释义和举例,而应该做具体的语义分析,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虚词的用法。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强调“的确”“实在”在语义上的互训、在使用中的互换,而是要全面分析两者的异同,从多方面考察、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两者的用法,避免出现各种使用上的偏误。
参考文献:
[1]陳熹.试论语气副词“实在”的句法、语义、语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8,(1).
[2]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李劲荣.“实在”句的语义格局与句法制约[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4]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手册(汉英对释)[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8]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齐沪扬.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宋立.现代汉语常用虚词双向学习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11]魏红.“的确/确实”的主观化与语法化——兼议“的确”与“确实”的差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3).
[12]肖奚强.略论“的确”与“实在”的句法语用差异[J].语言研究,2007,(2).
[13]杨雪梅.副词“实在”的语义分析及教学应用[J].世界汉语教学,2012,(1).
[14]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15]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0.
[16]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17]张则顺.“实在”句的语义格局和对外教学探讨[J].世界汉语教学,2011,(4).
[18]张伊鑫,曾传禄.语气副词“的确”“实在”比较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