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平台、二融合、三承接”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9-08-09陈琼吕原君丁长涛

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

陈琼 吕原君 丁长涛

[摘 要]为适应机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中职和高职两个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研究内容,以生源类型复杂的中高职衔接学生为实施对象,搭建了“一平台、二融合、三承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一基础、两方向、n特色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分层递进、纵横延伸、分类教学”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能力递进、课证融通、实践创新”的教学内容,开发了升学考核课程的试题库,加强了中高职学生交流与合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打破人才培养主体壁垒和提升学生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创新实践;机电一体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2-0082-05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大力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都明确提出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1-3]。随着普高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五年一贯制3+2、2+3等形式的中高职教育得到了许多学校的重视,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目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学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接了中职学校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和“机电技术应用”2个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1)“高职学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间的沟通机制不畅,缺少交流沟通平台及手段,未能形成有效的沟通联动机制;(2)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无法有效衔接,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培养目标缺乏连贯性,导致了课程体系脱节,出现了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叠交叉或无法衔接;(3)中高职衔接学生的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培养缺少载体,中职学校过于偏重技能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缺失;(4)中高职两阶段的学生管理差异明显,职业指向不明,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较严,学生通常在教师的监管下学习,而高职学校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这造成高职阶段的部分学生对就业目标不够明确,导致迷失学习方向。

1 实践“一平台、二融合、三承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1.1 搭建“高职、中职、企业”三方联动平台

为解决中高职教学平台建设无法有效协同的问题,学校定期召开校级、专业级和教师级三个层面的专题会议,就中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校级层面侧重解决升学考核、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问题;专业层面侧重解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任务安排等问题;教师层面侧重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遴选、教材开发、课程改革展开合作。形成“高职、中职、企业”三方联动的有效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学校依托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年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每年召开中高职一体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对接研讨会,学校代表(分院领导、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各中职学校代表(校领导、专业主任、任课教师)和企业代表(卧龙集团等知名当地企业)参加座谈。一方面,深化与相关中职学校、行业企业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企业代表对加强中高职衔接、学生与地方企业对接和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建议与资助。另一方面,中高职课程负责人深入探讨核心课程开发工作,包括培养目标、考核办法、课程标准、教学安排、职业证书要求等。另外,企业技术人员每年开展技术讲座,参与课程指导及考核评价,为新技术的引入和课程改革提供了支持。

每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下称“本专业”)会派遣教师深入了解中职的专业教学情况和实训条件,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情况,并与专业主任及任课教师交流高职阶段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在高职阶段的表现。同时,专业教师和中职教师会去中职学校所在地的知名企业开展调研,通过加强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以了解企业岗位现状和对学生培养的要求。目前本专业与海亮集团、万丰奥特集团、绍兴轨道交通集团等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紧密结合,让中高职衔接学生在五年学习过程中不断融入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

1.2 融合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为解决中高职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和课程的有效衔接问题,本专业通过深入讨论和实践,不断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具体如下。

1) 制定“一基础、两方向、n拓展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两阶段的培养目标,在融合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做、工”融合的课堂教学创新“元培计划”,形成“分层递进、纵横延伸、分类教学”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它包括大类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第二课堂共五个分层递进的课程平台。大类平台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合称为纵向课程)为专业平台核心课程,它体现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限选和拓选课程(合称为横向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体现专业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培养。通过不断延伸课程及教学内容以保持与时俱进的要求,发挥纵向课程的主体地位和体现横向课程的特色。针对偏“机”和偏“电”学生开展分类教学,使得学生专业能力更强。最后,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结合以上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基础(专业平台核心课程)、两个方向(机电维修和机械制造两个专业方向)、n个拓展课程(‘特色+前沿+当地产业+公选课程)”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3,4]。大类平台课程为《机械制图》和《电工与电子》两门中高职衔接课程,在制定统一课程标准后,中职和高职结合知识和能力递进的关系分别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专业主干课程为中高职学校共同制定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并分工完成教学任务(一般中职和高职各完成3门);专业限选课程为《机电维修》和《机械制造》两个專业方向课程,结合中职学校教学条件开设相应的方向课程,并在高职阶段进一步提升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专业拓展课程中结合地方产业的课程主要在中职阶段完成,结合智能制造技术的前沿课程主要在高职阶段完成,特色课程和公选课程由中高职两个阶段共同完成。第二课程要求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共同开展,强化了学生在竞赛、学生专利、学生项目、学生论文、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成绩,并可替换部分选修课学分。该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了五年一贯制学生生源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需要。

2) 实践“能力递进、课证融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改革。本专业深入开展了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中高职教师通过1对1课程对接并融合了各中职学校的课程标准,实施“能力递进、课证融通”的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中高职学校不同层次的要求,形成了“能力递进”的课程知识体系,开展项目化和一体化教学;以“课证融通”为导向,实现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中高职衔接学生在中职阶段获得技能证书外,要求在高职阶段获得高级工证或其它中级工证[5],具体工作如下:(1)中高职学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结合职业证书的考证内容,要求偏电学生中职阶段完成维修电工中级工的考证,高职阶段完成维修电工高级工的考证;要求偏机学生开展钳工、数控等中级工考证,而高职阶段考取相关高级工或其它中级工。几年来,中高职衔接学生的高级工证或双证通过率为100%。(2)以项目化和一体化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针对实践性强的课程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比如《机电设备PLC控制与调试》,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开发项目式一体化教学,以“做项目”为主线来组织课程。改革后开展的中高职衔接课程分别获得2015年绍兴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市教科规划成果奖一等奖3项。(3)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在与中职教师深入合作的基础上,编写了中高职衔接教材《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中职篇)》《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高职篇)》,均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

1.3 承接升学考核方案、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与就业

为解决创新能力培养和管理保障不足的问题,本专业主动承接中高职学生的升学考核方案的制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管理与就业,具体做法如下。

1) 承接了升學考核方案的制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牵头各中职学校制定整个升学考核方案,强化了“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的全过程管理。整个方案的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中职阶段)、升学考试和政策加分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一般设置10门课程作为考核对象,每门课程的分值权重根据其课程类型(纵向或横向课程)而定。升学考试以2门大类平台课程和3门公共基础课程的知识或技能点为考核内容。政策加分主要是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获得的成绩。目前本专业教师开发了5套试题库用于升学考核,通过统一考试量化各中职学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考核成绩作为各校学生升学比例设置的依据。

2) 承接了中高职衔接学生的创新实践培养。承接了以机电产品创新活动为载体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以技能文化节项目、专家讲座、对外技术服务等形式开展具体工作,形成了中高职协同创新的课程教育文化,加强了中高职学生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中高职师资队伍协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活力[6],主要内容如下:(1)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形成中高职实践创新教育文化。本专业每年设置了与中高职学生相关的技能文化节活动,让中职阶段的学生参与高职文化节比赛项目、参观工作室及学生作品、安排专家讲座等。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省市级比赛项目,比如机器人大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机电技术综合应用大赛等项目(图2为部分比赛现场)。(2)通过中职师资培训、中职竞赛交流等形式,加强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的互动,比如本专业多年来开展的全省中职师资培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技术综合应用(MPS)》课程教学研修”和中小学师资培训项目“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这些互动不仅仅提高了中职教师的技能水平,也让中职教师了解了高职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能力培养的方法。另外,中高职教师共同指导中高职衔接学生的比赛项目,比如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与本校教师对接创新能力培养的合作后,在国家级中职比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上多次获得大奖;而在世界技能大赛浙江省选拔赛“机电一体化”项目上,中职学校的两位年轻教师和本校学生在实训场地共同训练后,取得第三和第五的成绩等。几年来,在中高职教师协同指导下,一些中高职衔接学生及中职教师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比如,2017级和2018级中高职衔接学生在政府部门举办的竞赛中累计获奖36项,中职教师获奖6项,中职教师指导学生获奖3项,在校技能文化节项目中,近1/4的中高职衔接学生获奖,学生专利申报或授权达到14项。(3)中高职衔接学生积极参与对外技术服务活动,比如在绍兴市科技馆组织大型机器人趣味教育活动,让中职生和小学生参观工作室作品,这些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中高职衔接学生的创新活动得到了市领导以及浙江新闻客户端等媒体的关注(图3为部分活动现场)。

3) 承接了学生管理和就业。本专业所在分院制订了《电气电子工程分院班子成员联系(3+2)班级工作职责(试行)》,分院领导以所结对的班级为窗口,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工作、心理和生活状况,并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与优秀毕业生面对面、参观学习和邀请知名企业代表做讲座等形式,培养中职阶段学生的职业意识,并开展高职阶段的规划,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中职期间,通过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或座谈,了解中高职衔接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邀请多家当地知名企业定期来校开专场招聘会。

2 成效

“一平台、二融合、三承接”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对接的10所中职学校两个专业中得到了应用,直接受益学生数约计300人/年,主要成效如下。

1) 中高职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本专业以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推进了中高职课程改革,在深入课程对接的基础上出版了3本中高职衔接教材。一些核心内容以企业项目或典型控制案例为教学载体,开展了一体化教学设计,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获得绍兴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课证融通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技能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全部通过高级工证书或两本中级工证书考试。以协同创新活动为依托,培养一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以升学考核方案为引导,大力推进中高职教师协同培养中高职衔接学生的创新能力,中高职衔接学生积极参与到了世界技能大赛项目、中职技能比赛项目等赛项,双方都得到了收益。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得了当地知名企业的厚爱,几家合作企业对毕业生接受度极高,并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2) 以点带面,带动校内机电类专业集群发展。自2012年开展中高职“分段分类分层”人才培养试点以来,带动了电子信息工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等校内专业,以及18 所省内中职学校和8个中职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合作,学生培养规模不断增大,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由形及神,促进中高职深度合作。从“五年一贯制”“3+2”“2+3”等形式上的拓展,深入到内涵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编制了10个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中高职合作出版的中高职衔接教材,得到其它相关专业和中职学校的应用。由于在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和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高职学校纷纷来校交流学习。近年来,也得到众多媒体的高度關注,《浙江新闻客户端》《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绍兴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等进行了报道,得到了同行院校的一致肯定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3 结论

学校提出和实践了“一平台、二融合、三承接”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完整、科学、有吸引力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推进了“企业、高职、中职”三方联动下的中高职衔接深度和广度;制定了“一基础、两方向、n拓展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分层递进、纵横延伸、分类教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展了“能力递进、课证融通、实践创新”的课程改革。以实验实训室、学生工作室为依托的创新实践平台和以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科技馆等为依托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以这二者为活动空间,以技能文化节、中职师资培训、中职技能竞赛辅导为推手,加强了中高职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吴少华.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的中高职衔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 7):40-43.

[2]张国祥,孙健,张豪.产业技术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部分核心课程为例[J].职教通讯,2018( 4):27-31.

[3]吕原君,陈琼.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6( 1):51-54.

[4]刘国联,何燕.铁道供电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块化、项目化、递进式”课程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18( 8):169-171.

[5]陈琼,吕原君.基于“分层递进、课证融通、实践创新”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索——以机电设备PLC控制与调试课程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35( 5):40-45.

[6]吕原君,陈琼.以学术社团为载体实践高职机电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教学研究,2017,40( 2):103-107.

猜你喜欢

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中的发展运用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和发展态势的探讨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