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优秀传统音乐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2019-08-09李岱平
李岱平
【摘 要】中国钢琴创作从最初的习作式作品到现代作品涌现,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本文将以钢琴改编曲《浏阳河》为例,浅谈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风格;浏阳河;钢琴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043-02
中国的钢琴作品,大多都采用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或戏曲音乐的主题音乐进行移植、改编和创作。由中国优秀传统乐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在我国钢琴音乐九十载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植根于我国的文化和民族音乐内涵,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作品。
中国音乐自古以来与文人的艺术情调有相通相容的联系。音乐的风格受中国文人的影响,在创作上有许多相互影响的印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二者共有的人文情调的特点。中国文人多喜欢借景抒情,以景喻情,用比较含蓄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音乐中有传统民族器乐作品多寓情于景,例如古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感物而发。有《渔舟唱晚》借景抒情,有假借动物的欢喜表达自己的心情的《百鸟朝凤》《金蛇狂舞》等。二是自然柔性美的情调。中国人喜好“柔美”和“自然”。在中国诗中表现为比较委婉、细腻、微妙、虚虚实实,多借景抒情。三是自然景观的宇宙情调。这是文学中的较高境界,即人与自然的相通相容,用物的主题反映到人的主题。
作曲家王建中1973年根据唐璧光创作的钢琴作品《浏阳河》,集中体现“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
《浏阳河》原是唐璧光为湖南花鼓戏《田寡妇看瓜》创作的一首歌曲,1951年移植到歌舞剧《双送粮》中,徐叔华作词,并在进京汇报演出后获奖,并深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喜爱。1963年被选用为电影《怒潮》的插曲。但在这时作曲者唐壁光被错划成右派蒙冤入狱。从此这首曲子便成了“湖南民歌”。20世纪60年代,湖南省文工团歌舞队集体署名修改了歌词。直到《光明日报》发表声明,才将《浏阳河》词曲作者的身份明朗化。目前通行的版本,共有五段歌词,用分节歌的形式演唱。这首钢琴曲《浏阳河》是作曲家于1972年以原歌曲音调为主题创作的,原歌曲为四句体乐段结构。钢琴曲共83小节,分为六部分:引子、第一部分(第一次呈示主题)、第二部分(变化呈示主题)、散体段落、第三部分(第三次呈示主题)和尾声。
作曲家将原歌曲主题旋律在第一次呈示主题时呈现。节奏用平稳的柱式和弦音和琶音奏法使织体略带流动性。在第二和第三次主题呈示时采用装饰加花的方式丰富原歌曲旋律。作品多用上下快速进行的分解和弦走句描绘浏阳河的美景,用钢琴的金属性音色代替甜美的人声,引子采用旋律用八度夹四度和音的方法,装饰变奏,旋律加花,伴奏运用了大量的分解和弦,以及隐含级进下行旋律线条的分解和弦固定音型进行陪衬,同时增加了流水般的动力感。运用加厚的和声,突出钢琴音色的立体感等写作方法,把波澜壮阔的湘江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人们流连忘返于湖南的湖光水色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无限珍惜之情。
《浏阳河》的自然和柔性美体现出了中国音乐的民族风格,抓住了传统音乐的“神、韵、意”。民族语言思维与音乐思维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音乐的语言结构植很于民族语言中。“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固有的音色、速度、节奏和旋律,总之,有它自己的语言。”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是带有音高起伏的旋律意味的,同时汉语思维特点与中国音乐思维是有联系的。
一、重“意”,不重“形”
汉语表达意思的方式灵活多样,具有隐性语法关系,不像西方语言那样有严格的主谓宾结构,有各种时态并且要严格遵循逻辑的语言思维方式。
汉语语言具有音节纯一、含义发散、组合具系、铺排条理,以及有浓郁的人文意识等特点。语言学界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表层结构说明语言,深层结构说明意义。由于汉语语言同中国音乐有着血缘关系,我们认为音乐语言的表层结构主要是指声音层面,这是人们容易听到和感觉到的。音乐对于音、音体系、音调、乐汇、乐句、乐段、乐章等的结构如同对语言、语言体系、语调、语汇、句子、段落、章节等结构的复制。从深层结构来说,汉语语法具有开放性“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因而形式富有弹性。音乐语言的深层结构有三个方面,音乐语言的语法结构、操作方式和感知方式。
中国音乐在节奏、旋法方面结构松驰,富于弹性。没有像西方音乐那样形式严谨,而是以旋律的优美流畅为主要标准。听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对音乐的理解与曲作者达成共鸣。歌曲《浏阳河》为F徵调式,钢琴曲是A徵调式,这种以徵音为结束音的方式,是在中国音乐作品中较为常见,符合中国音乐审美原则的。
二、旋律的线条
旋律是通过不同音高连接构成的“线条”,中国音乐旋律有曲线美的特征,这与汉语的四声声调的曲线美有关,音乐中五声七声的旋律与语言的声调调值相吻合。钢琴曲《浏阳河》主题的每次出现,都在原歌曲的基础上加花装饰变奏,使旋律更富于流动,伴奏织体平稳,多用瑟音分解和弦,衬托旋律的流动性,体现了中国音乐“线”的形态。
中国传统音乐的语法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起”指开端;“承”指过渡、承继上文进一步展开陈述,转指转折,与前文形成对比,合指收合,是全文的结语。这一原则在中国作品中随处可见,小至乐句、乐段,大至音乐套曲。钢琴曲《浏阳河》的主题就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从整篇作品来看,三次主题呈示和一个散体段落的布局,也体现了起转合的结构原则。
三、中国传统审美
审美思维定势,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具体审美活动以前,个体的特殊洗礼状态情况。它是指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审美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审美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按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态度的思想进行审美创造和欣赏。审美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指审美丰体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趋势,并为主体审美活动指明一个方向。正由于这个方向,使审美主体在审美直觉活动中舍弃对审美对象的许多不相关的审美知觉,而倾向于他以前见过的和最乐于见到的东西,使之呈现出习惯选择性。这是因为在审美价值的观念上,人们倾向于同自己的观念相一致的对象。
在审美趣味上,中国传统音乐同自从西万浪漫派至今的一些音樂所表现出的“意象化”,事实上有中西方音乐交流借鉴的现象。音乐的主题化、动机化、节奏型化、织体化、强弱法等固定方式构成了“情、景、意象”。中国音乐是与演奏者、演唱者“情”与“景”的直接交融,是由直觉感受所控制形成的,句逗、句法较为自由,松驰多样,具有伸缩灵活的节奏感的音乐形式。
《浏阳河》正是这样一部符合中国审美情趣的作品,它“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富有中国风味的F徵调式,以主调为主,复调手活较少出现,织体多用瑟音分解和弦或柱式和弦的和声织体结构;以散起开篇,中段为散体尾声用越来越慢的散板结束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音乐和的精神和虚的意境的明显印记。
中国钢琴作品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采用了移植和改编中国传统曲调的方法进行创作,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这是符合音乐创作的发展规律的,研究中国作曲家是怎样移植和改编中国传统曲调,怎样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钢琴音乐的,是我们新一代音乐学习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