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公《大酬雷》初探

2019-08-09程滢

戏剧之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舞台美术文化内涵南宁

程滢

【摘 要】南宁平话师公戏是广西师公戏重要的一支,其中傩舞《大酬雷》保存着师公歌舞时期的痕迹,是傩文化的一块“活化石”。本文以南宁市陈东村傩文化艺术团所演出的《大酬雷》为研究对象,对它的表演程式、舞台美术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大酬雷》中所包含的古老儀式以及文化内涵,对于傩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打造南宁文化形象有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南宁;平话师公戏;《大酬雷》;舞台美术;表演程式;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013-03

师公戏是傩戏的一支,广泛流行于广西桂北、桂中、桂南各县,其中以少数民族聚居区或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区流传最广,成为当地人民的主要文化娱乐与观赏艺术之一。师公戏发展过程应分为师公歌舞和师公戏两个阶段,从师公歌舞逐步演变为师公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师公戏由娱神逐步向娱人靠拢。广西师公戏种类多样,按民族来分有汉族师公戏、壮族师公戏(人称壮师剧)、毛南族师公戏(亦称毛南戏)、仫佬族师公戏以及苗瑶师公戏等;按语言来分有白话(粤语)师公戏、平话(南宁近郊方言)师公戏等;按地区来分,有贵县师公戏、南宁师公戏、来宾师公戏、武宣师公戏等。①在南宁市城中村落中流行的师公戏,被称之为南宁平话师公戏,属于汉族师公戏。每年春节期间到农历三月以及农历九月、十月形成一个演出高峰,尤其是庙会神诞、红事白事,都会有师公戏演出。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平话师公团逐年减少,师公戏艺术逐渐消亡,在现存的平话师公团中,南宁市陈东村傩文化艺术团(下文简称陈东师公团)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队伍,已经成为南宁市傩文化的一个象征。陈东师公团演员较为齐备,能演出不少传统和改编剧目,如《架桥请圣》《打草》《八娘过渡》《存兵集将》《刘英问富》《洛阳桥》等。在所有的演出剧目中,唯有《大酬雷》还保存着师公歌舞时期的特色,只有动作没有对白,剧情的展开全部依靠演员的肢体动作,具有独特的风味。本文以南宁市陈东师公团所演出的《大酬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的表演程式、舞台美术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以期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解读。

一、《大酬雷》的表演程式

《大酬雷》主要由五名男演员扮演五方雷神,一名男演员扮演宗师,一名女演员扮演日月神。有的时候,为了演出效果,会增加日月神的演员人数,变成由四名女演员扮演日月神,并配以四名男演员作为陪衬神。《大酬雷》的情节较为简单,是用歌舞的形式来表演神祇崇拜和农耕生活。傩舞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表演雷神如何掌管人间风雨,后半部分主要是展现先民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前后两部分交织成一个整体,表现出先民们对于雷神的敬奉以及雷神对先民们施以“风调雨顺”的回报。

这一支古傩舞由宗师、日月神、五方雷共同完成。表演程式固定,分为上场、跳傩舞和下场三个过程,其中五方雷跳傩舞是主体部分,整个过程约有半小时。

(一)上场

上场由三个步骤完成。第一,宗师开坛请神,宗师身穿大红官袍、头戴三元帽、双手拿朝杆,念诵《开坛科》,仪式比较简单;第二,开坛完毕之后,宗师擎着一面上写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三角红旗引出日月神,由四个女演员扮成日月神,表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时的日月星相,她们左手举着太阳,右手举着月亮,不停地上下摇动左右手,象征着日出日落、月升月落,日月交替,同时,四个男演员手持五色旗作为陪衬;第三,日月神被引出之后,由五个男演员扮成五方雷双手合十紧随其后上场,五方雷按照东、南、西、北、中方位,分别对应着青、红、白、黑和黄五种颜色,每一方雷都会全身涂上油彩,头戴帽子,下系腰带、穿草裙和短裤,赤裸上身和脚,帽子、草裙和短裤的颜色与他们所对应的颜色相同,只有油彩会涂上三种颜色。上场完毕之后,宗师领着日月神在后排站定,五方雷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站成一个半弧形,中方雷居于正中。随着锣鼓声,五方雷开始绕着戏台跳舞。

(二)五方雷跳傩舞

五方雷每人手拿一根点燃的蜡烛,向烛火喷松香粉,即会产生一股明亮的火焰,火焰即代表着闪电;接着,五方雷抬出一面小皮鼓,一边跳跃一边打鼓,鼓声代表着雷声;雷鸣之后,五方雷抬出一盆清水,同样一边跳舞一边洒水,表示下雨。以上动作代表着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酬神祈雨之后,就开始了农耕活动。首先,五方雷手拿着木棍和木条,以木条充当斧头,以木棍充当担子,表演上山伐木、担木回家、制造农具。接着,用腰带一头系住木棍作犁耙,另一头捆住黑雷,让黑雷趴在地上充当老牛,其余四雷手扶犁耙作犁田状。其后,五方雷拿出几个竹篮,竹篮里装着许多支点燃的香,他们把这些香抛在地上作播种状,然后把地上的香捡起来,用腰带作担子挑着长大后的秧苗前去插秧。紧接着就是手拿着木棍作耘田状。秧苗很快长成了水稻,这个时候五方雷手拿着木条充当镰刀模拟收割谷子的动作,然后解开腰带把收下来的稻谷担回家,接着他们牵着手围成一圈踩着鼓点大跳作晒谷状。谷子晒干之后,他们会抬出箩筐和筛子,开始扬谷筛谷,筛掉空瘪的稻谷,留下饱满的谷粒。筛完谷子之后,接下来就是磨谷舂米。最后,抬出一口锅,从锅里端出做好的五色糯米饭,向观众展示。最后大家一起跳起了舞庆祝丰年,享受丰收的喜悦。另外,在跳傩舞的间隙,日月神和陪衬神也会在一边圆台暖场。

(三)下场

宗师走向台前,一手拿着朝杆和启疏表,一手举着三角红旗,领着日月神和五方雷边唱着赞歌边绕场数圈。绕场完毕,在戏台中央摆定造型,五方雷解下腰带双手高举,居于中间;宗师手拿旗帜、朝杆和启疏表,居右;日月神高举日月牌,居左。最后大家同向神位参拜,焚化启疏表,然后退场。至此,《大酬雷》便演出结束。

二、《大酬雷》的舞台美术

师公戏的舞台陈设极为简单,不需要高搭戏台,通常选择一块开阔的平地,搭好戏棚,中间悬挂红色的幕布,前面用作前台演出,三面都可以观看;后面作后台休息或演员化妆之用。幕布上挂着三面锦旗,中间一面上书“南宁市陈东师公古装戏剧团”,右边挂“民间瑰宝,源远流长”,左边挂“弘扬民族文化”。在前台正中间摆了一张供桌,上面供着三元祖师,旁边是鸡、鱼、猪小三牲之礼以及酒水、糯米饭、香烛纸钱、启疏表等物;后台则放着各种戏服、面具以及蜂鼓、铜钹、木鱼、小皮鼓等乐器。在《大酬雷》的舞台美术方面,比较值得注意的是五方雷的化妆、服饰和道具。

(一)化妆

《大酬雷》化妆方面的特色在于五方雷裸露的身体需要涂满油彩,分别要在上身与腿部涂上相应颜色的油彩,如东方雷对应的是青色,因此需要涂上青色油彩;南方雷对应的是红色,涂上红色油彩;西方雷对应的是白色,涂上白色油彩;北方雷对应的是黑色,涂上黑色油彩;中方雷对应的是黄色,涂上黄色油彩。

最重要的是关于脸部的化妆。五方雷的脸部主要由三种颜色组成,要分三部分来勾勒,先将整张脸用油彩涂上主要颜色,然后再用第二种颜色勾画眉毛、眼睛和胡须,并在眉心间画一只天眼,最后用第三种颜色在天眼类点睛。东方雷主要颜色是青色,但会在眉毛、眼睛和嘴唇等处点缀上黄色,在两眉之间用黄色画上一只眼睛,然后用红色油彩点上一点;南方雷主要颜色是红色,在眉毛、眼睛和嘴唇等处点缀上黑色,在两眉之间用黑色画上一只眼睛,然后用青色油彩点上一点;西方雷主要颜色是白色,在眉毛、眼睛和嘴唇等处点缀上红色,在两眉之间用黄色画上一只眼睛,然后用黑色油彩点上一点;北方雷主要颜色是黑色,在眉毛、眼睛和嘴唇等处点缀上白色,在两眉之间用黄色画上一只眼睛,然后用黄色油彩點上一点;中方雷主要颜色是黄色,在眉毛、眼睛和嘴唇等处点缀上青色,在两眉之间用黄色画上一只眼睛,然后用白色油彩点上一点。

(二)服装

五方雷的服饰比较简单,主要由头巾、短裤、草裙和腰带四部分组成。头部扎着头巾,下身先穿一条短裤,然后围上草裙,最后系上腰带,作原始先民打扮。东方雷扎青色的头巾,穿青色的短裤,围青色的草裙,系青色的腰带。其他方位的雷与本方位颜色一一对应。除了五方雷外,宗师头戴三元帽,身穿红色官袍;日月神头戴花旦额子,身穿瓦子格衣服。

(三)道具

《大酬雷》的道具较为多样,但都比较常见。首先是宗师使用的朝杆和上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三角红旗;然后是日月神使用的日月牌,用铁片做成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涂上红色油彩;最后是五方雷所使用的一系列工具:木棍可作犁耙,木条可作砍柴的斧头和割禾的镰刀,点燃的香作秧苗,还有锅、箩筐、竹篮和五色糯米饭等。其中,五方雷所系的腰带,既属于服饰,又可以充当担杆,一物多用,简捷便利。

三、《大酬雷》的文化内涵

所谓《大酬雷》,就是用大规模的人力、财力来酬谢与报答神灵,先民们把打雷这种自然现象作为雷神来崇拜,相信雷神能赐福于人间,能保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支傩舞里,包含着朴素的雷神崇拜和农耕文化内涵。

在傩舞《大酬雷》中,扮演五方雷的五名男演员承担着两种身份,他们既是掌管风雨的雷神,又是敬拜雷神的先民。在上场以及跳傩舞的前半部分,五方雷是以雷神的身份出现的,他们掌管着风雨雷电,先用跳傩舞的形式表现闪电、打雷和下雨。接着,五名男演员化身成普通先民,用跳傩舞的方式表现制造农具和从事农耕活动,最后他们用丰收而来的粮食,敬奉给带来风调雨顺的雷神。先民们相信雷神能带来“风调雨顺”,能保“国泰民安”,因此选择雷神来崇拜敬奉。在前半支舞蹈中,着力体现了雷神的神通威力,闪电、打雷和下雨,传说中需要雷公电母共同完成的任务,全被寄托在雷神身上;在后半支舞蹈中,则着重体现先民们对于雷神的崇拜与尊敬,他们在雷神的保佑之下,制造农具,从事农耕活动,最后把辛勤收获的果实敬奉给雷神,是感谢雷神的庇佑,同时也是希望雷神能永远保福平安。

另一方面,《大酬雷》也展现了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活动历史悠久。在傩舞《大酬雷》的后半部分,五名男演员所扮演的先民们用舞蹈生动地展示了一系列农业活动:上山伐木、制造农具、犁田、播种、插秧、耘田、收割、筛谷、磨谷、舂米、煮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犁田部分,五方雷中的北方雷(黑雷)通常被当作牛来使用,演员在演出时,会十分仔细地表现出牛在耕田时过度劳累的动作和心情:当人们催得紧时,黑雷会摇头晃脑、低声嘶吼,表现出牛的不耐烦。同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先民们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愿望寄托在老天爷身上,傩舞就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因此酬神在农耕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酬雷》所展现的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共处的,人们敬奉神灵,神灵庇佑人们,而人与神之间需要一座沟通的桥梁,师公正是承担着这样一个作用。普通人一般难以直接和神灵对话,这个时候就需要沟通人神的使者——师公,师公在这充当着巫的角色,在神与人之间上传下达:将先民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上传给神灵,将神灵的庇佑和戒示下达给先民们,如此循环往复。因此在傩舞《大酬雷》中可以看到,在五方雷跳傩舞之前,要由师公来进行一个简短的开场,将神灵一一请出;在最后,也要由师公领着众人参拜神灵,一一退场。

四、结语

南宁市陈东村傩文化艺术团的《大酬雷》是一出经典的古傩舞,流承于以陈东村为中心的壮、汉混居地区,是用舞蹈的形式来表演祭祀神灵和农耕生活,它以崇拜雷神的超自然力量和祈求风调雨顺的原始思维来酬神求雨,展现了先民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原生态场景,具有“傩”风采多姿的内动因素和深厚的传统根源。

2014年,南宁平话师公戏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现在,《大酬雷》不仅是傩文化的一块“活化石”,而且也是南宁市文化的一个名片。每当政府举办文艺活动或者陈东村师公团受邀外出访问演出,师公团都会选择演出《大酬雷》:一是因为平话越来越少人能听懂,出了这个方言区,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单纯以动作来表现剧情的傩舞就能派上用场;二来《大酬雷》动作具有观赏性,极具阳刚之气和力量之美。陈东村师公团的古傩舞《大酬雷》,是南宁市民族文化的基本雏形,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形态。它展现了一幅古老的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原生态场景,是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重视与研究,对于保护古老的傩文化意义重大,同时也对南宁市发挥特有的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名片,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郭秀芝:《广西师公戏纵横谈》,《民族艺术》1988年12月,第140页.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

[2]《南宁戏曲志》编辑委员会:《南宁戏曲志》,南宁市文化局戏曲编辑委员会1987年版.

[3]郭秀芝.广西师公戏纵横谈.《民族艺术》1988年第4期.

[4]廖明君.师公<大酬雷>文化内蕴初探.《民族艺术》1992年第1期.

[5]顾乐真.师公<大酬雷>与耕作文化.《民族艺术》1992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舞台美术文化内涵南宁
数读南宁
眷恋南宁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舞台美术设计浅论
新媒体与舞台美术的关系
今天写什么之『南宁的雪』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