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结构考察

2019-08-09胡莎

现代语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介词

胡莎

摘  要:在“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结构中,介词多为“引出受事类”,以“对”和“把”为主,其后N为核心论元。“对”强调“对待”,后面双音动词具有[+处置]或[-处置]特征,接[+处置]动词时,“对…加以…”必须共现。“把”强调“处置”,双音动词具有[+处置]和[+影响]特征。“对+N”及物性低,可作背景句;“把+N”及物性高,难以作背景句。“对/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都排斥 “爱憎类”和“动结式”动词。“了1”和“了2”在“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中不能共现。

关键词: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介词类型;双音及物动词

形式动词也称虚义动词,主要是指“进行”“加以”“予以”等带谓宾词语的词。在汉语中,“介词+N+形式动词+双音及物动词”结构是形式动词常用的语言环境。高逢亮(2017)提出了形式动词的典型分布框架:“施事+介词+受事+形式动词+双音节及物动词”,考察了形式动词的句法功能。马云超(2018)指出,形式动词的有无与介宾短语中宾语的语义关系等有关,并对“介宾短语+形式动词”中“加以”“予以”和“给以”进行了比较。学界对“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已有所关注,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与“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有关的四个问题:

第一,不同类别介词占多大比重?哪类带有核心论元?例如:

(1)把这个问题加以分析(核心论元)

对这个问题加以分析(核心论元)

由他加以分析

根据规则加以分析

从这个方面加以分析

经过实验加以分析

第二,“对”和“把”有何区别?对后面的动词有何影响?例如:

(2)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把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3)对包装材料加以了解

*把包装材料加以了解

(4) 对这个问题啊,我们可以加以研究

*把这个问题啊,我们可以加以研究

第三,哪些动词可以进入“对+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和“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哪些不可以?例如:

(5) 对它加以修改

把它加以修改

(6) *對它加以凝固

把它加以凝固

(7) 对他加以支持/容忍

*把他加以支持/容忍

(8) *对他加以喜欢/讨厌/气疯

*把他加以喜欢/讨厌/气疯

第四,“加以/予以/给以”后为什么能接“了”,而不能接“着”和“过”?“了1”和“了2”在“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中能否共现?例如:

(9) 加以了研究  *加以着研究  *加以过研究

予以了关注  *予以着关注  *予以过关注

给以了评价  *给以着支持  *给以过评价

(10)加以了研究  加以研究了  *加以了研究了

文中所用语料主要出自BCC语料库,个别例句为笔者自拟。

一、“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结构中介词类型考察

在“介词+N+形式动词+双音动词”结构中,介词有不同类别,如例(1)。为了考察介词的具体语义类别和各自所占比例,笔者随机检索了BCC语料库,将检索到的前600条“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进行介词类别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引出受事类”介词出现次数最多(210条),占比35%;“引出施事类”介词仅占11.5%,两者差异较大。在“引出受事类”介词中,出现最多的是“对”(126条),占总数的21%。高逢亮(2017)根据语料统计结果,提出了形式动词的不同分布句式(如“把”字句、“对”字句),但仍停留在分类层面,没有对具体介词类型作出解释。表1中介词的分类结果与高文有相似之处,下面着重分析占比最多的“引出受事类”介词。

本文认为“引出受事类”在“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结构中是最基本的介词类型,其后的N在句子中是核心论元。“引出受事类”介词前面可以出现其他类型介词带名词构成的介宾成分叠加形式。在多层介宾成分连用的情况下,仅“引出受事类”介词最靠近双音及物动词,引出核心论元。将例(1)中不同介宾类型进行整合,可以得到以下例句:

(11)由他根据规则经过实验从这个方面把(*对)

这个冰块加以凝固

由他根据规则经过实验从这个方面对(*把)

这种材料加以了解

在例(11)中,最靠近全句双音及物动词“凝固”和“了解”的分别是介词“把”和“对”,根据核心靠近原则,“把”和“对”分别是指涉全句核心论元“这个冰块”和“这种材料”的介词,地位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介词。如果去掉“把这个冰块”和“对这种材料”,就会变成下面的表达方式:

(12)a.由他根据规则经过实验从这个方面加以凝固

b.由他根据规则经过实验从这个方面加以了解

我们发现,(12a)、(12b)中双音动词“凝固”和“了解”不受句子前面“由他”、“根据规则”等介宾成分限制,两句都能成立。因为直接引出它们的介宾成分“把这个冰块”和“对这种材料”并未出现,句子合理性没有影响。一旦加上“把N”或“对N”,a句只能选择“把N”,b句只能选择“对N”,这样句子才合理。因此,后文在考察“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结构中的动词时,只需分析“引出受事类”介词中的“对”和“把”,就可以对双音动词的准入情况进行比较深入地探究。

二、“对”和“把”在“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结构中的差异

上文提到,“对”和“把”都属于“引出受事类”介词,但具体使用时两者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语义和句法方面,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对”和“把”的语义区别

先看上文中的两组例子:

(2)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把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3)对包装材料加以了解

*把包装材料加以了解

例(2)两句都能成立,但两者存在一定差别;例(3)中第二句难以成立,这也与“对”和“把”的语义区别有关。“对”的语义为“对待”,后面双音动词既可以是及物性高的“研究”,也可以是及物性低的“了解”。而“把”的语义为“处置”,后面双音动词只能是及物性高的“研究”。继续看下面的例子:

(13)a.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分析/描述/解

释……

b.把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分析/描述/解

释……

“研究”“分析”“描述”“解释”等双音动词既能用在“对”字结构中,也能用在“把”字结构中,说明这些词分别体现了“对待”和“处置”两种含义。如果从问答角度来看,当我们就“对/把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提问时,“对”和“把”的后面搭配则差异明显:

(14)问:对它做什么?

答: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15)问:对(动词)这个问题怎么样?

答:对(动词)这个问题很好。

(16)问:把这个问题怎么样?

答:把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17)问:*把这个问题做什么?

用“对”和“把”提问时,如果需要得出“对/把这个问题加以研究”的形式,有下列要求:首先,“对”必须和“做什么”搭配,当它与“怎么样”搭配时是动词词性,如例(15)中的“对”就是动词。其次,“把”只能和“怎么样”搭配,不能与“做什么”搭配。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中,“对”表示“对待”,“研究”强调施事对“这个问题”实施“研究”动作;而“把这个问题加以研究”中,“把”表示“处置”,“研究”包含两层含义:施事对“这个问题”实施了“研究”动作;“这个问题”自身受到“研究”动作的影响。

因此,例(13a)中的“研究”“分析”“描述”等侧重的是對N实施了这些行为;(例13b)中侧重的是N受到了处置,产生了影响。a中“研究”等双音动词的语义特征为[+处置],b中为[+处置]和[+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对”除了可以引出[+处置]双音动词,也可以引出[-处置]双音动词,如“了解”“熟悉”等,但“把”字结构不能引出[-处置]动词。例如:

(18)对他加以了解/熟悉/认识

*把他加以了解/熟悉/认识

而[+影响]动词不能用在“对”字句中,这一类动词具有“强处置”的语力。例如:

(19)把它加以凝固/分解/改变

*对它加以凝固/分解/改变

“凝固”和“分解”等表示N受到了强处置动作,在这一动作下受到了影响,影响的结果是“凝固”和“分解”。

(二)“对”和“把”的句法差异

“对+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和“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结构在句法上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对+N+(话题标记)+加以+双音及物动词”成立,而“把+N+(话题标记)+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不成立;二是去掉形式动词“加以”后,“对+N+高及物性动词+了”不成立,而“把+N +高及物性动词+了”成立。

先看第一点不同,即在两类结构中插入表示停顿的话题标记“啊”的情况。例如:

(20)对这种情况啊,我们可以加以研究。

(21)*把这种情况啊,我们可以加以研究。

显然,例(20)成立,例(21)不成立。因为例(20)、例(21)中“对这种情况”和“把这种情况”都处在背景句的位置,而背景句的及物性低。“把”字句的及物性高,难以充当背景句,所以“把这种情况”不能成立;“对”字句的及物性比较低,所以“对这种情况”能作背景句。从话题的角度来看,“对+这种情况”,即“对+有定N”能充当话题,那么,“对+无定N”作话题的情况又如何呢?试比较下面的例子:

(22)a.对这个问题啊,我们可以加以研究。

b.?对问题啊,我们可以加以研究。

刘丹青(2018)指出,无定成分不适合充当话题。经过比较,例(22a)比例(22b)更容易被接受,说明“对+有定N”更容易成为话题。

再看第二点不同,即去掉“加以”之后,末尾加“了”的情况。例如:

(23)*对问题研究了

*对动作纠正了

*对资料整理了

*对成本控制了

(24)把问题研究了

把动作纠正了

把资料整理了

把成本控制了

例(23)中“对+N+双音及物动词+了”都不合乎语法规则,而例(24)中“把+N+双音及物动词+了”都能成立,两组例子存在明显对立。在“把”字句中,光杆动词受限,动词后带“了”表示完成,“把”的“处置”语义得到实现和加强。而“对”如果不和形式动词共现,就无法和及物性高的动词搭配,如“研究”“纠正”等,即使后面接“了”也不合理。它只能与及物性低的“了解”“熟悉”等搭配,如“对情况了解”和“对情况了解了”就都能成立。也就是说,“对”字句后接[+处置]动词的前提是“对……加以……”共现,接[-处置]动词时则无此要求。例如:

(25)对他(加以)了解/认识/熟悉(了)

三、“对/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结构中动词的准入情况

上文比较了“对”和“把”在“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结构中的语义和句法区别,其中“对”和“把”的语义特征直接影响着双音动词的准入情况。下面继续对双音动词进行系统考察。

(一)双音动词检索情况

通过BCC语料库多领域子库,分别检索“对+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和“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将所有双音动词列举如下(重复只取一个):

A.用在“对+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的动词

褒贬  简化  确认  解释  扶持  归类  引导

强调  控制  研究  改善  改进  鉴别  识别

防范  利用  修改  禁止  提倡  斥责  规范

发扬  细分  选择  描述  诠释  改装  掩盖

挑选  染色  整治  盛赞  归纳  注意  谴责

补充  抑制  蔑视  考虑  排斥  鼓励  责难

说明  照顾  发挥  催眠  保护  描繪  肯定

使用  阐释  变通  总结  界定  干涉  完善

限制  遏制  支持  否定  打击  折减  消毒

修正  储存  尝试  疏导  揉搓  去除  责备

监督  软化  强迫  筛选  承认  约定  披露

赔偿  补偿  认定  询问  支配  反击  制约

关注  细化  表现  刁难  采用  分解  实施

检存  调味  容忍  判断  宣传  理解  规范

检验  暗示  呵斥  整理  指责  预防  纠正

评价 (106个)

B.用在“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的动词

修饰  扩展  琢磨  夸大  修改  说明  贬值

分解  切割  识别  改良  延伸  区分  改进

运用  校正  细分  分割  推广  侵占  分类

合并  排除  歪曲  挥散  神化  掩埋  复现

清洗  弥补  修正  悬搁  总结  简化  凝固

量化  改变  控制  否定  覆盖 渲染 (41个)

笔者进一步对A、B中的所有动词进行交换搭配考察,比如将A中的“对N加以褒贬”换成“把N加以褒贬”、将B中的“把N加以夸大”换成“对N加以夸大”,在BCC语料库不同子库中进行穷尽式检索。逐一检索后发现,A中106个双音动词里,有59个不能用在“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B中41个双音动词里,有17个不能用在“对+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具体如表2所示:

这些只能用在“对”中不能用在“把”中、只能用在“把”中不能用在“对”中的动词有什么语义特征?“对”和“把”都能接受、都不能接受的双音动词又有什么特点?这正是我们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二)双音动词准入分析

“对”和“把”字结构中都能接受的双音动词,有“解释”“归类”“控制”“研究”“修改”“说明”等。这些动词具有[+处置]的语义特征,对此前文已有涉及。这类动词用在“对”字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对……加以……”共现。“对+N”的及物性较低,不能直接带及物性高的[+处置]动词,即使动词带上其他成分也不行,但“把”字结构不同。例如:

(26)对这个方案加以修改

*对这个方案修改

*对这个方案修改了

(27)把这个方案加以修改

*把这个方案修改

把这个方案修改了

只能用在“对+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的动词,有“褒贬”“扶持”“斥责”“盛赞”“谴责”“蔑视”“关注”等。这一类属于[-处置]动词,强调“对待”,而不是“处置”。A中59个动词在语义类型上多可归为“主体态度类”,及物性不高,因此,无法进入“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例如:

(28)对(*把)他加以斥责/鼓励/关注/理解/暗示/保护/评价/容忍……

只能用在“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的动词,有“分解”“切割”“推广”“侵占”“凝固”等,都为语力较强的[+处置]动词,而且表达了[+影响]语义。N受到了强处置动词带来的影响,这些动词本身也带有影响语素,称为“强处置类”,不能用在“对”字结构中。例如:

(29)把(*对)它加以凝固/分解/切割/贬值/夸大/侵占/掩埋/改变……

叶向阳(2004)曾提出12种“把”字句的VP类型,其中有一类是单个动词,如“累死”“气疯”等。笔者发现,这一类既无法用在“对+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也不能用在“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称之为“动结式”。例如:

(30)a.*把他加以累死/气疯/打死

b.*对他加以累死/气疯/打死

“动结式”双音及物动词在例(30a)和例(30b)中都不合乎语法,源于形式动词“加以”宾语为名动词,所以带有强烈动性的“动结式”很难充当形式动词的宾语。

有些动词,如“喜欢”“讨厌”等,也无法用在“对”和“把”引导的结构中,称为“爱憎类”。例如:

(31)a.*对他加以喜欢/讨厌/热爱

b.*把他加以喜欢/讨厌/热爱

“爱憎类”双音及物动词“喜欢”“讨厌”和“热爱”等,表示不可控制的情感倾向,所以它们无法用在“对/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

综上所述,“对+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和“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结构对动词的选择和限制有四种情况:(1)只能够进入“对”“对待”;(2)只能进入“把”字结构的“强处置类”,如“凝固”“分解”等,这类词具有[+处置]和[+影响]特征;(3)“对”和“把”字结构都不接受的“动结式”和“爱憎类”,如“累死”“讨厌”;(4)两种结构都接受的“处置类”,如“研究”“归类”“控制”等,至于是强调“对待”还是“处置”,则视语境而定。

四、“了1”和“了2”在“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结构中的情况

这部分重点关注“加以”“予以”和“給以”这一组形式动词在句法上和一般动词的区别。周刚(1987)、刁晏斌(2004)等都指出,“加以”等形式动词无法像一般动词一样与动态助词“着/了/过”等共现。但我们从语料库中发现了很多诸如“加以了研究”“予以了关注”“给以了支出现持”等形式。较早关注到这一点的是杜群尔(2010),他通过对语料进行定量统计,指出了“加以”等形式动词能够和动态助词“了”共现,但并未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通过检索BCC语料库,笔者发现,“加以”“予以”和“给以”只能与动态助词中的“了”搭配,却没有任何与“着”和“过”搭配的语料。例如:

(32)a.我们对表中另一实验现象也加以了(*着/*过)注意

b.司法人员现场予以了(*着/*过)关注

c.我们全面而详尽地给以了(*着/*过)拒绝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加以”“予以”“给以”和“了”搭配,表示对处置动作行为完成和实现状态的陈述。在不加“了”的情况下,“加以”等直接与双音及物动词搭配,本身表示的是一个处置行为事件。试比较“加以研究”和“加以了研究”,前者表示“研究”行为的实施,后者表示对“研究”行为已经实现的陈述。而这种处置动作行为无法或者很难和“着”“过”搭配,不具有陈述处置动作行为经历状态和持续状态的能力。

汉语中常把“了”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句末“了2”,“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了”中的“了”应为“了2”。作为形式动词宾语的谓词,通常带有非谓词的特征:不能被副词修饰;不能再带宾语;不能受“不”的否定。例如:

(33)*加以迅速地/努力地研究

*加以研究问题/现象

*加以不研究/不控制

上述特征表明“加以”“予以”和“给以”的宾语双音及物动词实际上已经不再保留其谓词的句法特征,因此,“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了”中的“了”不是依附于谓词的动态助词“了1”,而是句末助词“了2”。

继续考察“了1”和“了2”能否在“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中共现。观察下面的例子:

(34)*幸而苏联专家提出意见加以了纠正了

*根据大国一致的原则相当成功地予以了处理了

*将这些预见完全给以了证实了

例(34)中,从语感上来说“了2”非常多余。首先,“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本身具有成句能力,“了1”表示陈述处置动作行为的实现;其次,“了2”用在“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后面,表明处置动作行为带来的变化,在这一层含义上,“实现”和“变化”语义事实上是相通的。“加以/予以/给以+了+双音及物动词+了”不合法,是由于“了2”的成句能力多余,且语义也有重复。因此,“了1”和“了2”不能在“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中共现,“加以了研究了”和“吃了饭了”是两种不同的动宾形式。

本文比较详细地考察了有关“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的四个问题,在前人描写的基础上,对这一具体语言现象进行了阐述和解释。结论如下:

第一,“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介词的类别:“引出受事类”最多,主要包括“对”“把”,其后N是核心论元,直接影响双音及物动词的准入情况。

第二,“对”和“把”的语义和句法差别:“对”表示“对待”,既可以接及物性较高的动词,也可以接及物性低的动词,动词的语义特征为[+处置]或[-处置]。“对”后接[+处置]动词时,前提为“对……加以……”共现。“把”的语义为“处置”,强调N受到影响,只能接及物性高的动词,动词的语义特征为[+处置]和[+影响]。“对+(有定)N”及物性低,可作为背景句;“把+N”及物性高,难以充当背景句。

第三,双音动词在“对/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中的准入情况:多数“处置类”动词可以用在“对”和“把”字结构中,而“爱憎类”和“动结式”完全受限。有些只能进入“对”引导的结构,如“主体态度类”;有些只能进入“把”引导的结构,如“强处置类”。

第四,“了1”和“了2”在“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中的考察:首先,在动态助词方面,“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只能和“了1”搭配,因为处置行为事件具有较强的动性,一般只能表示完成,很难表示经历和持续状态;其次,分析了“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了”中的“了”为“了2”;再次,证明了“了1”和“了2”无法共现。

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处置类”动词的判定标准仍存在不足,同样是具有“处置”含义的动词,如“控制”和“改变”,二者“处置”强弱应如何确定?这是今后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高逢亮.试论形式动词的句法功能[J].大理大学学报,2017,(7).

[2]马云超.“介宾短语+形式动词”结构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3]王克非,刘鼎甲.基于超大型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英语被动结构汉译考察与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6).

[4]刘丹青.制约话题结构的诸参项——谓语类型、判断类型及指称和角色[J].当代语言学,2018,(1).

[5]叶向阳.“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6]周刚.“加以”补议[J].汉语学习,1985,(3).

[7]刁晏斌.形式动词“加以”三题[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8]杜群尔.现代汉语形式动词自身特征与一般动词比较[J].才智,2010,(21).

猜你喜欢

介词
“介词+零冠词+名词(+介词)”专练
介词with的用法及翻译
不定式中的介词搭配
介词不能这样用
宾语前是否要加介词
介词填空专练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