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当代油画家艺术特色研究

2019-08-09王艺霏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物象贵阳贵州

王艺霏

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不同文化的生成,贵州的气候、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都在艺术家生命中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长期以往他们的审美与创作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本土意识,产生独树一帜的地域特性。

关键词:本土意识;地域特性

中图分类号:J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161-01

当代油画家董重的作品很特别,枝条蔓延的粉色梅花,叼烟的“鸟人”,长着胡须的人面兽身的怪物,驼着背全身毛茸茸的鬣狗,这些匪夷所思的物象混杂在一起,频繁的出现在董重的作品中,给人以陌生疏离的感受,其中的形象被灵异化,“带有一种云贵地区特有的巫性和灵性的特征,神情诡异、色彩浓郁,又富有一种野性动感十足的爆发力。”这些形象具有泛灵论的特征,犹如原始森林里隐藏的远古生物肆意狂放的活灵活现展现在我们面前,又犹如贵州古老民间傩戏中傩面具的鬼神形象,神秘、唐突而荒诞。

从某种程度上说,董重的绘画语言符号和视觉经验来自于贵州古老的土著文化和生命记忆,这些都呈现出丰富的异质性。董重对这种异质性有着天生的敏感,并用以揭示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如主体精神的坍塌与焦虑、萎靡与茫然,其中也不无人性的荒诞与倔强等等。

董重作品的画面消解掉空间感,图象秩序混杂漂浮,色彩单纯平涂,没有明暗的变化与多色调的绚丽,线条细密、浓郁、繁复,细细品味董重的作品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就如批评家王林的感受:“董重的画如山野之灵,总是不期而至,怪怪的,让你感觉诱惑又不太有审美的舒服。在色彩舒展的视觉愉悦中,突然碰上些毛绒绒、湿漉漉、黑乎乎的东西,心脏仿佛被细刷扫过,令人颤栗发怵。镐纯度的平涂的背景中一朵朵鲜亮的梅花浮现于“鸟人”、“毛神精怪”与枝干的衍生之间,它们有着似曾相识的清雅意趣,也有着激情疯长的生命激情。董重的作品就是文人和山地野性的结合体,既有阳春白雪的文人趣味,又有下里巴人的民间审美。董重的绘画受到贵州民间苗族刺绣的影响,用色鲜亮对比强烈,色彩純粹浓郁,大胆夸张。

另外,贵州民间版画所描绘的超越生活的游离在山野问的荒谬、怪诞的奇思妙想也对董重的创作有所影响。画面中这些充满“巫性”的小神小怪显得稚拙又天真,它们正是来自贵州少数民族的古老文化,孕育着异质的审美与精神,是一种不会泯灭的根性文化。

在之后的作品中,董重着迷于笔墨的玩味,梅花消失了,高纯度的平涂色块消失了,甚至背景中有留白,神怪与鬣狗被保留下来,重组,变异。董重对中国笔墨技法进行借鉴与运用,画中的“隆物”有着令人心头发瘁的细碎毛发,用国画的皴擦手法点染而成,极耗时间。细密的笔触在浓墨淡彩间流动,飘摇,作者繁复的笔触,并不是为了堆积一个具有体积感的三维空间。他根本就排斥掉了透视法则。他的图像没有焦点消失线,是一个纯粹的二维平面。在董重的油画新作里颜料变得越来越稀薄,大块低饱和度的颜料之间透叠、交错,汇聚出光晕。董重画面中描绘的形象具有自由、野性、原始的独特趣味,这与中国当代艺术主流的宏大图式不同,更具有贵阳的本土化特点。

相比起董重对贵阳山地文化与山野的关注,丁凯的创作灵感则源于贵阳多雨阴湿,时常云遮雾盖,湿漉漉黏糊糊的天气。丁凯的画面中描绘的物象好像是这阴雨天气下潮湿环境中发生霉变的事物。从一点霉迹开始慢慢的繁殖,蔓延逐渐整个物象都布满霉迹,直至腐烂,随之消逝。这是环境的腐蚀,也是时间的摧残。丁凯作品中刻画的花鸟鱼虫仿佛每一个细胞都被放大了无数倍,观者好像能够真切的观察到感受到它们被腐蚀的过程,让人感觉不太舒服,整个画面中只有黑白灰,充满压抑的阴气和诡异之感。这样的画面质感打破了世人的审美习惯,挑战着观者惯常的心理体验。丁凯对霉变的刻画,不仅是微观上的,也是审美的,甚至是优雅的,更是具有批判性的。就如策展人倪昆在“地方——重庆/贵阳当代艺术联展”上对丁凯作品的评价:“这种神经质的图像被放大之后,腐坏的病菌被冠以美的凝视,一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关于现代性的审美化批判。”画面中的物象已经被除去了它们原本的含义,在黑白霉迹的滋长中,留下的只有怪诞的形象与霉迹的疏密关系。在艺术家用霉点式的笔触营造的“装饰效果吓,他试图挑战人们的视觉经验,刺激观者的神经末梢,在丑陋与腐化中寻找优雅的质感:在环境与时间的腐蚀下,重构生命消逝的迹象。

生长于贵州这片土地的艺术家,他们专注于内心的变化和情绪,这对艺术家创作心理有着微妙的影响,他们醉心于贵州这片原始的地域给予他们的启示与灵感。这种野、怪、狂、丑的山野气息是贵阳这片“野地”带给他的财富,是“野地”艺术不同于其他城市艺术的精髓。

猜你喜欢

物象贵阳贵州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白居易写诗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贵州教育出版社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