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中职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2019-08-08沈芳
沈芳
[摘 要]对分课堂是一种基于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课堂教学与合作讨论学习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概述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与主要模式入手,论述了对分课堂在中职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对分课堂;中职;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测量
一、对分课堂概述
(一)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
对分课堂的核心思想是将一半的课堂时间分给教师进行精讲,另一半的课堂时间分给学生进行讨论,兼具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势。对分课堂的实施關键是将讲授与讨论的时间错开,为学生提供知识内化空间,其教学流程主要分为:
第一阶段,课堂讲授。教师要精讲提纲挈领的内容,对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给予提示。在课堂讲授阶段,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不能对全部内容进行讲解,并且还要为学生预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
第二阶段,独立学习。教师布置独立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学习,期间要求学生尽量避免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并在独立学习后完成作业。当堂对分模式在课内完成独立学习和作业,隔堂对分模式在课外完成独立学习和作业。
第三阶段,小组讨论。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随便参与讨论,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助解决低层次问题。
第四阶段,教师答疑。教师将教学主动权再次掌握到手中,对学生低层次问题的解决进行总结归纳,并且重点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在此之后,教师再解决高层次问题。
(二)对分课堂的主要模式
1.当堂对分模式。在一个课时内完成讲授、独学、讨论、答疑四个教学阶段。其中,讲授是教师精讲,占用18分钟左右;独学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占用10分钟左右;讨论是以四人为一组讨论解决,占用7分钟左右;答疑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占用10分钟左右。
2.隔堂对分模式。在两个课时内完成讲授、独学、讨论、答疑四个教学阶段。其中,讲授占用第一课时,由教师讲解内容框架、重点和难点;独学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讨论和答疑占用第二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由教师进行总结。
二、对分课堂在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分课堂应用思路
建筑工程测量是中职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共40学时,并包括10学时左右的实验实训。由于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内容多而杂,知识与技能含量较高,所以教师可以采用隔堂对分模式开展对分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辅助对分课堂的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对分课堂的应用过程
基于隔堂对分课堂的建筑工程测量教学过程如下:一是课堂讲授。在课前,教师将课堂教学任务和思考题以微课的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反馈给教师。在第一节课时的课堂上,教师讲解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解答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疑惑点,预留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二是课外自学。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促使学生的知识内化,完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三是课堂讨论。在第二节课时的课堂上,教师布置讨论学习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当堂提出问题,进行师生互动,由教师引导答疑。四是课后复习。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或者进行拓展性学习,满足不同层次中职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对分课堂应用效果
通过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其一,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教师在对分课堂中可以讲清知识脉络,并且不介入学生的讨论过程,能够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调节者,有利于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其二,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资源,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能够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建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其三,建筑工程测量对分课堂教学利用第二课时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活动,给予了学生充足的互动交流时间,能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根据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布置项目化、模块化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第二课时进行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总之,在中职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应用对分课堂重新打造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深度化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需求,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孔玉霞,范海英.基于对分课堂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4):92-94.
[2]赵巍.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大陆桥视野,2019(2):152-154.
[作者单位]
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编辑: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