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寿州窑黑釉瓷枕赏析

2019-08-08单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1期
关键词:瓷枕唐代

单超

摘 要: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其中心窑场坐落于今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以烧造黄釉瓷器而著称。事实上,寿州窑除了黄釉瓷,其黑釉瓷器的烧造也很成功。文章以形制、釉色、装饰等方面变化较为丰富、工艺最为讲究的瓷枕为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貌,展示寿州窑黑釉瓷器风采的目的。

关键词:唐代;寿州窑;黑釉瓷;瓷枕

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创烧于南朝,兴盛于隋唐时期,衰落于唐代末期,宋代停烧,整个烧造期约为350年。寿州窑的瓷器使用的主要釉料为山釉,烧造瓷器的燃料为木材,其中心窑场坐落于今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在淮南市的泉山、滁州市的凤阳县等地也有零星分布。在唐代时,该片区域主要属于寿州管辖,故命名为寿州窑。上窑镇靠近上窑山和淮河,上窑山上蕴含着丰富的山釉资源,淮河利于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这为寿州窑的发展奠定了地理基础。

寿州窑瓷器使用的釉料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在烧造时随着氧化、还原反应氛围的不同,瓷器呈现出了黄、青、黑等不同的釉色。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寿州瓷黄,茶色紫。”因此,寿州窑以其不同于“南青北白”的黄釉瓷器为人们所知。事实上,寿州窑除了黄釉瓷,其黑釉瓷器的烧造也很成功。目前已为学界所发现的寿州窑各器型唐代瓷器中几乎都有黑釉瓷。

在寿州窑的各类瓷器中,瓷枕是形制、釉色、装饰等方面变化较为丰富,工艺最为讲究,最能够体现寿州窑瓷器烧造水平的一个门类。从瓷枕器型上判断,唐代早期的箱形瓷枕中,黑釉很少见;到唐代中后期,各式亚角圆弧状瓷枕中多见黑釉枕,从中也能够看到寿州窑黑釉是在唐中期以后开始流行的。本文拟从安徽省内文博机构收藏的300余件寿州窑瓷器中,选取部分唐代黑釉瓷枕进行赏析,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貌、展示寿州窑黑釉瓷器风采的目的。

黑釉瓷枕 现藏于淮南市博物馆。瓷枕枕面长15.1厘米,宽10厘米,高8.4厘米,烧制于618—907年间。此枕整体造型端庄浑厚,瓷枕呈箱形,整体施以黑釉,通体漆黑,釉色均匀,色泽饱满光亮。枕面略有弧度,符合人体工学,枕头四角及边缘转角处处理成了小圆弧形(图1)。在转折处,由于施釉略少,可见淡紫红色筋。在瓷枕底部露胎处可见乳白色的胎色。该瓷枕烧制时,由于出气孔开于枕底部,影响了排气量,造成枕底部微鼓,但并未影响到瓷枕的整体造型。该枕是唐朝时期寿州窑黑釉瓷枕中的代表性器物。

黑釉瓷枕 2006年出土于安徽省宿州市运河遗址,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瓷枕枕面长14.7厘米,宽10.2厘米,高7厘米。整体造型基本上呈现为长椭圆形,枕面略有下凹的弧度,瓷枕的转角和边缘处理成大而宽的圆弧,视觉上给人饱满、圆润之感。除枕底部外通体施以黑釉,釉色均匀,通体黑中泛有酱黄色。呈酱黄色的原因可能是上的釉较薄,透出了其中化妆土的颜色(图2)。枕的底部呈微微的鼓起状,是由于出气孔开在底部,烧制时出气不通畅所致。此瓷枕的表面有较多的划痕,说明在入土前曾被长期使用过。

黑釉如意形瓷枕 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瓷枕枕面长12.3厘米,宽8厘米,高6.6厘米。在俯瞰的角度下,此黑釉瓷枕的枕面为略下凹的如意造型,美观优雅。四周的转角处过渡自然,瓷枕流畅的曲线和弧线展现了寿州窑瓷器的制造者驾驭瓷土的能力。瓷枕整体施以黑釉,色泽乌黑,晶莹透亮,转角处由于施釉稍薄呈现了酱黄色,大面积黑色与小面积的酱黄色相搭配,形成天然的装饰美感(图3)。瓷枕底部的边缘露出部分淡乳白色的胎,胎质较为细腻,是寿州窑黑釉瓷枕中的精品。

黑釉委角瓷枕 委角一般指的是在桌面、几面、案面等几何面为直角的地方改为小斜边成八角形的做法。在瓷枕这里是指将瓷枕的直角边化为曲面。图4中的黑釉委角瓷枕现收藏于淮南市博物馆,枕面长13.1厘米,宽8.8厘米,高6.9厘米。此枕的造型为长方体箱型,枕面部分向下微凹,枕面有四个委角,这四个委角使枕面向立面转折处的部分形成了宽窄不同的斜面。瓷枕的正立面上有一条裂缝,自枕面延伸至枕底。通体施以黑釉,釉色呈现出哑光的状态。黑中泛有一点酱色,尤其是在委角处酱色更为明显,可能是施釉较少所致。从枕面到枕侧立面的下转弯处均施以黑釉,枕底部未施釉,呈乳白的胎色,黑白两色对比鲜明。

黑釉松叶纹瓷枕 现收藏于长丰县文物管理所。瓷枕枕面长13.5厘米,宽8厘米,高7.9厘米。造型酷似元宝,枕面为微微下凹的弧面,和早期瓷枕的形态相仿。表面贴画图案为松针叶图形(图5、图6)。松针叶图案在寿州窑中的运用远少于蝴蝶纹、花朵纹等纹饰。观察图5可知,松针叶纹样不对称,形状为交错生长的枝叶,可能是在一张打开的纸上裁剪,然后敷于化妆土上施釉烧制而成。此件黑釉松叶纹瓷枕是唐代早期枕类产品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此松针叶图案工艺具体如何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黑釉兽形瓷枕 现收藏于淮南市博物馆。此枕枕面长11.9厘米,宽6.5厘米,高8.3厘米。整个瓷枕从上到下由下凹的弧形枕面、俯卧状态的神兽、椭圆形托盘三部分组成。神兽昂首向前看,嘴部大而突出,前足向后收,呈现跪姿,后肢粗壮,呈蹲姿,兽的脊部托起了弧形枕面,身下为椭圆形托盘。瓷枕通体釉色为黑中泛酱黄色,酱色釉斑与黑色交相呼应,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对比变化(图7)。淮南市博物馆共收藏了4件大小基本相似的此类兽形瓷枕,均为黑釉瓷或酱釉瓷,应属于同一个时代烧制,从制作工艺方面考量,应处于唐朝晚期及更之后的时间段。

黑釉象形瓷枕 现藏于淮南市博物馆。瓷枕枕面长15.1厘米,宽8.5厘米,高8.3厘米。该枕由枕面、象形、圆角长方形托盘三部分组成。象谐音“祥”,在古代寓意吉祥如意。枕面相比其他瓷枕较大,呈下凹曲率明显的弧面,枕面由象的四条腿和长鼻支撑。此象形瓷枕将两只象耳放置于头部正前方,象鼻长而粗壮,象的侧身有双层布帘装饰,突出的部分为酱色釉,下凹部分为黑釉,形成色彩的对比。象身佩戴的布帘部分的纹饰较模糊(图8)。该枕和馆内收藏的另一件酱釉象形瓷枕的造型、风格、装饰、烧造手法几乎相同,推测是同一时期在同一窑厂生产的。馆内还藏有另两件非象形的兽形瓷枕,虽形式上有所变化,但风格上整体相似,用色上均为黑釉、酱色釉,可能也為同一窑口生产。这几件瓷枕的特征鲜明,烧造技术成熟,推测生产时代为唐朝晚期。

通过对以上7件唐代制造的黑釉瓷枕进行评鉴赏析,可以看出,瓷枕的枕面均呈略微下凹的弧面,瓷枕的形制也从长方的箱形逐渐向低矮的扁方形演化,这种演化过程使瓷枕更符合人的颈部构造,与人体头部的形状相契合,说明工匠在制作时或许有意识地考虑了人在使用瓷枕时的舒适性。且黑釉瓷枕有多种式样,工匠通过对枕的曲线、边角、斜面等部分进行细微的不同处理,可使瓷枕的造型形制丰富活泼。在色彩上,施釉量的多少影响了釉色的呈现,或漆黑,或黑中泛酱色,或哑光,或有光泽,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寿州窑窑工的艺术创造能力。■

(本文器物图片参考淮南市博物馆编:《寿州窑》,文物出版社,2014年1月)

猜你喜欢

瓷枕唐代
瓷枕,透心凉
瓷枕,透心凉
古人的瓷枕为何又高又硬
瓷枕上的历史印记
瓷枕的门道真不少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瓷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