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剧《一报还一报》中情态谓词must的汉译
2019-08-08吴边
吴 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广州 510420)
一、引言
英语史学家常常把英语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英语(Old English)、中代英语(Middle English)和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他们基于历史上对英语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对这三个阶段分别定出了上限和下限。现代英语的上限是1500年左右,标志是1476年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把印刷机引进英国,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英语的标准化,下限是今日英语(Present-day English)。由于十六、十七世纪英语与十八、十九世纪英语和二十世纪英语相比,有不少差别,所以他们又把现代英语分为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 1500-1700)、晚期现代英语(Late Modern English 1700-1900)和今日英语(Present-day English 1900-)(陈国华,2000)。
在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中,如果研究者不顾及语言的时代差别,就很有可能造成理解上的错误或偏差。以莎士比亚戏剧MeasureforMeasure(《一报还一报》)中情态谓词must的汉译为例,现有译作大都存在着以下两类问题,即理解错误和随意省略,造成这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译者没有准确地理解must在早期现代英语时期的意思。本文尝试着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情态谓词must在莎士比亚时代的意义,并基于翻译对等理论,分析朱生豪、梁实秋、方平、英若诚、彭镜禧对must的汉译。
二、早期现代英语中情态谓词must的语义研究
早期现代英语中情态谓词语义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者对情态谓词的义项个数说法不一,以must为例,有的研究者(如Wallis, 1972:341)认为它在早期现代英语中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如Patridge, 1969:113等)认为它有两个义项,还有的(如Schmidt, 1971:752等)认为它有三个义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决定参考牛津英语词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1884-1928/1989,以下简称OED),选用该部词典的原因在于OED是英语世界中最为权威的语言研究工具,它的词汇义项都是按照历史原则编排的,能够为使用者展现出英语单词从诞生之初一直到现今的语义变化情况,笔者将选定情态谓词在1500-1700年间的义项和例句作为本研究确定情态谓词义项个数的参考标准。
从过往文献来看,must在早期现代英语时期共有五个义项,即:“决心”“偏执”“必要性”“必然性”“推测”,具体如下:①“决心”义(OED, must v12b/4条下);②“偏执”义(Schmidt, 1971: 752), OED (must v12c条下);③“必要性”义(OED, must v12/3/4/5/6/7条下), Patridge (1969: 113), Schmidt (1971: 752);④“必然性”义(Schmidt, 1971: 752), OED (must v13b条下);⑤“推测”义(Schmidt, 1971: 752), OED (must v18/9/10条下), Partridge (1969: 113)。
三、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和分类
本文把早期现代英语时期的情态谓词界定为一种用来传达言者语气的宣意形位。就形式而言,它们有过去时和非过去时之分,没有不定式和分词形式。一般情况下,情态谓词在第二人称单数后面有词尾-(e)st的变化,must, shall, will除外(它们的形式分别是must, shalt, wilt/wolt/wo’t/woo’t);就功能而言,情态谓词是谓语中的定式成分,它们可以与主语倒置构成疑问句,也可以与否定词连用构成否定句;就语义而言,情态谓词既能够表达言者对能力、意愿、预计、可能性、必要性、许可、义务等情态义的断定。
本文参照Pamler(1965/1988: 97),把情态意义分为三类,即能动情态(Dynamic Modality)、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和认知情态(Epistemic Modality)。分类依据在于与断言语气密切相关的客观世界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社会世界(Social World)、认知世界(Mental World)(沈家煊, 2008;Sweetser, 1990: 11)。能动情态可以视为言者对命题主语的能力及意愿在物理世界中的判断,它含有能力、意愿等含义;道义情态可以视为言者对命题事件在社会世界中的判断,它含有责任、义务、承诺等含义;认知情态可以视为言者对命题真值在心理世界中的判断,它含有可能性、必然性、或然性等含义。这三类情态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隐喻基础是言者的态度在不同世界里的投射。
(二)分析框架
本文根据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把翻译对等为四类,即: “形式和意义都对应”;“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形式对应,意义不对应”;“形式和意义都不对应”。其中,“形式和意义都对应”是指译者在译文中采用了汉语情态谓词的形式来翻译,情态语义与原文相符,它与Nida(1969: 159)所说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一致。“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是指译者在译文中采用了其它形式或策略来翻译,如:实词、短语、转移、隐化,情态语义与原文相符,它与Nida(1969: 159)所说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一致。“形式对应,意义不对应”是指译者在译文中采用了情态谓词形式来翻译,但情态语义与原文不相符。“形式和意义都不对应”是指译者漏译或误译了原文中的情态谓词,译文中的情态语义与原文不相符。
(三)剧本、版本和译本的选择
本文选用的语料来自莎剧《一报还一报》,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该剧吸引了较多译者的关注,译本数量丰富,而且译者中不乏文学家(如朱生豪、梁实秋、方平、邱存真等),戏剧家(如英若诚)和学者(如彭镜禧、彭发胜等),这能够为本文进行多译本对比分析及译者风格分析提供依据。第二,该剧涉及广大社会阶级,上到公爵贵族,下到老鸨皮条,从宫廷大臣到贩夫走卒,各式人等,无所不有,人物地位悬殊,人际关系复杂,这能够为本文进行情态谓词人际功能的分析提供素材。第三,情态谓词在莎剧中的分布比较均匀,受剧本类型的影响较小。
本文选用的莎剧版本是皇家剧团版(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莎士比亚全集》(WilliamShakespeare:CompleteWorks)(Bate and Rusmussen,2007),选用该版本的原因也有以下三个:第一,它是在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基础上进行编辑的莎剧版本,底本非常权威;第二,它是用来演出的脚本,因此相较于其它莎剧版本而言,它更加贴近于莎士比亚时代的舞台艺术及莎士比亚本人的语言艺术;第三,它的注释精确,详略适当,既适合读者阅读,也适合演员参考。
本文研究的MeasureforMeasure汉译本共有7个,即:朱生豪《一报还一报》(1994)、英若诚《请君入瓮》(1999)、方平《自作自受》(2000)、梁实秋《恶有恶报》(2001)、彭镜禧《量刑》(2012)、邱存真《知法犯法》(1944)、彭发胜《一报还一报》(2016)。本文只选取了前5家译文进行研究,原因在于它们在国内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而且各具特色,其中不乏诗体译本,也有散体译本,有适合舞台演出的译本,也有适合文学阅读的译本。
(四)语料库建设
如前所述,莎剧情态谓词的数量比较庞大,研究者不太适合在纸质文本中直接进行语料分析和数据统计。为了方便语料检索,本文把MeasureforMeasure及其5个汉语译本做成了一个小型的英汉平行语料库。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分别把中英文纸质文本扫描成PDF格式,然后使用Adobe Reader XI软件把PDF转化为TXT文本;第二,在EmEditor中校对原始语料,清除各种杂质,中英文语料分别以*.ZH.txt和*.EN.txt方式命名,并分开储存;第三,使用Super Align软件来对双语语料进行句对齐处理,对齐文本以TXT格式保存;第四,使用BFSU ParaConc 1.2.1软件来检索语料。
(五)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英汉对比和译本对比的研究方法,在梳理总结前人关于情态及情态谓词论述的基础上,对莎剧MeasureforMeasure中的情态谓词must及其汉译进行系统研究。通过英汉对比分析,本文尝试着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建立must的基本对应关系,以便为翻译实践提供候选项。通过译本对比分析,本文尝试着找出现有译本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本文的看法。质性研究的同时,本文也提供了相应的量化分析,通过数据统计,本文能看出不同译者在情态谓词must翻译策略上的异同和翻译风格上的异同。
四、数据分析及统计
(一)《一报还一报》中must的义项
《一报还一报》中情态谓词must共有58例,涵盖“决心”“必要性”“必然性”“推测”这4个义项。在这四个义项中,“决心”属于能动情态;“必要性”“必然性”属于道义情态;“推测”属于认知情态。must的各个义项在《一报还一报》中的使用情况为:①“决心”义,5例,占8.6%;②“必要性”义,37例,占63.8%;③“必然性”义,15例,占25.9%;④“推测”义,1例,占1.7%。
我们可知,在《一报还一报》中must的道义情态义所占比例最大(89.7%),其次是能动情态义(8.6%),最后是认知情态义(1.7%)。
(二)《一报还一报》中must的汉译
1. must表示“决心”
must表示“决心”的用法共5例,译法有3种:“形式和意义都对应”;“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形式和意义都不对应”。
A. 形式和意义都对应
[1] DUKE. […] Sneak not away, sir, for the friar and you
Musthave a word anon.—Lay hold on him. (MM 5.1.363-367)
a. 英:[…] 不要溜走,先生,修道士和你∥还有账要算。把他扣住。
b. 彭:[…] 别开溜,先生,因为神父∥马上要跟您说几句话。—— 逮住他。
c. 方:[…] 老兄,你别溜走呀,“神父”还有话∥要跟你说清楚呢。把他抓起来。
d. 梁:[…] 别偷跑,先生;修道士就要和你谈一谈。抓住他。
e. 朱:[…] 先生,别溜走啊!那个教士就要跟你说两句话儿。把他看起来。
例1出自第5幕第1场,地点是城门口。审案结束后,公爵想要和鲁休好好谈一谈。在Sneak not away, sir, for the friar and you/ Must have a word anon中,must表示决心,属于能动情态。译文中,译者们将都must处理为情态谓词“要”,要表示做某件事的意志(《现汉》:要条下),语义与原文相符。
B. 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
[2] ANGELO. […] Be satisfied: Your brother dies tomorrow; be content.
ISABELLA. So youmustbe the first that gives this sentence, And he, that suffers. […] (MM 2.2.123-132)
方:那么你一心做第一个判刑的法官,他却是给拿来第一个开刀的人。
例2出自第2幕第2场,地点是摄政府邸。安吉乐坚决要求处死克劳丢,以警示维也纳市民,重整社会风气。伊莎白苦苦劝说,希望他刀下留人。在so you must be the first that gives this sentence,/ And he, that suffers中,must表示决心,方平把must处理为副词“一心”,一心表示“专心”或“全心全意”(《现汉》:一心条下),语义与原文相符。
[3] DUKE. Stay, sir, stay awhile. ANGELO. What, resists he? Help him, Lucio.
LUCIO.Why, you bald-pated, lying rascal, youmust
be hooded, must you? […] (MM 5.1.358-362)
a. 英:怎么着,你这个秃脑袋的流氓,
你非挡着脸不可,是不是?
b. 彭:怎么,您这个秃驴、撒谎的恶棍,您非得戴着头巾不可,是吗?
c. 方:呸,老兄!你这个秃顶,你这说话不算数的坏蛋,你非
得戴着你那顶和尚帽不可吧,对不对?
d. 梁:神父怎么,你这秃头的,说谎的流氓,你非戴着大头巾不可,是不是?
例3出自第5幕第1场,地点是城门附近。城门审案现场,鲁休无礼嚣张,恶意挑逗,不经意间揭露了罗多维克神父(公爵)的真实身份。在you must be hooded, must you中,must表示决心,属于能动情态。英若诚、梁实秋、彭镜禧、方平把must翻译为谓词短语“非…不可”“非得…不可”。非…不可和非得…不可都表示“意志上的必要性”(《现汉》:非条下),语义与原文相符。
C.形式和意义都不对应
[4] DUKE. Relate your wrongs: in what, by whom? Be brief.
Here is Lord Angelo shall give you justice, Reveal yourself to him.
ISABELLA. O worthy duke, ∥You bid me seek redemption of the devil.
Hear me yourself, for that Imustspeak∥Must either punish me, not being believed,
Or wring redress from you. […] (MM 5.1.27-34)
英:[…]请您亲自听我的控诉;如果听过后∥您认为不可信,我甘愿领受惩罚,
否则就求您为我申冤。听我说吧,就在这儿听吧!
例4出自第5幕第1场,地点是城门附近。公爵回城,伊莎白拦驾状告安吉乐,公爵却吩咐安吉乐本人来审理案件,伊莎白坚决不同意。在for that I must speak中,must表示决心,属于能动情态。英若诚没有把must的语义译出,属于漏译。
2. must表示“必要性”
must表示“必要性”的用法共37例,译法有2种:“形式和意义都对应”;“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
A. 形式和意义都对应
[5] PROVOST. There hemuststay until the officer
Arise to let him in. He is called up. (MM 4.2.72-78)
a. 英:他得等到差役起来∥替他开门。我已经吩咐过了。
b. 彭:他必须待在那里,要等到狱卒起床让他进来。已经去叫他了。
c. 梁:他必须在那里等一下,等警卫起来给他开门;我已经喊醒他了。
d. 朱:他必须在外面等一会儿,我已经把看门的人叫醒,去开门让他进来。
例5出自第4幕第2场,地点是监狱。公爵在监狱里等候克劳丢的赦免令,刚好有一个信差从摄政那里赶过来送信,典狱长吩咐狱卒前去开门。在There he must stay until the officer/ Arise to let him in中,must表示必要性,属于道义情态。英若诚、彭镜禧、梁实秋、方平都采用了情态谓词的形式来翻译,他们把must处理为“得”“必须”,得和必须都表示必要性(《现汉》:70,273),语义与原文相符。
B. 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
[6] ANGELO. […]
And nothing come in partial. Sir, hemustdie.(MM 2.1.28-33)
a. 方:[…] 大人,他难逃一死。
b. 朱:[…] 至于他,是难逃一死的。
c. 梁:[…] 先生,他必须处死。
例6出自第2幕第1场,地点是安吉乐府邸。埃斯柯勒替克劳丢请求,安吉乐决不妥协,他认为克劳丢非死不可。在Sir, he must die中,must表示必要性,属于道义情态。译文中,方平、朱生豪把he must die处理为谓词短语“难逃一死”,难逃一死表示难于逃过一死,即必须死(《现汉》:932),语义与原文相符。相较于梁实秋的译文而言,“难逃一死”比“必须处死”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3. must表示“必然性”
must表示“必然性”的用法共15例,译法有2种:“形式和意义都对应”,“形式对应,意义不对应”,“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
A. 形式和意义都对应
[7] CLAUDIO. […] If Imustdie,I will encounter darkness as a bride, ISABELLA. There spake my brother: there my father’s grave
Did utter forth a voice. […]
And hug it in mine arms.
(MM 3.1.87-93)
a. 英:[…] 如果我必须死,我会像新婚少女那样伸出双臂去拥抱死亡!
b. 梁:[…] 如果我必须死,我会投奔黑暗如迎新娘,把它拥抱在我的怀里。
c. 朱:[…] 假如我必须死,我会把黑暗当作新娘,把它拥抱在我的怀里。
例7出自第3幕第1场,地点是监狱。伊莎白劝弟弟克劳丢直面死亡,不要寄希望于牺牲她的贞操来获得苟延残喘。克劳丢答复说他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在If I must die,/ I will encounter darkness as a bride,/ And hug it in mine arms中,must表示必然性,属于道义情态。英若诚、梁实秋、朱生豪将其翻译为情态谓词“必须”,必须表示不可避免或必然,语义与原文对应。
B. 形式对应,意义不对应
[8] ISABELLA.[…]
Hear me yourself, for that I must speak∥Musteither punish me, not being believed,
Or wring redress from you. Hear me, O, hear me here! (MM 5.1.27-34)
a. 梁:[…] 您亲自听我陈述吧,因为我所要说的,可能使我因不能见信而获罪,也可能逼您平反
我的冤抑。[…]
b. 朱:[…] 请您自己听我说,因为我所要说的话,也许会因为不能见信而使我受到责罚,也许殿
下会使我申雪奇冤。[…]
例8出自第5幕第1场,地点是城门附近的街道上。伊莎白坚持要求公爵亲自审理案件,听她陈述冤情,最后的结果无论是公爵给予惩罚,抑或是给予救赎,她都接受。在for that I must speak/ Must either punish me, not being believed中,第2个must表示必然性,属于道义情态。梁实秋、朱生豪将其处理为“可能”“也许会”,它们都表示可能性(《现汉》:734,1518),语义与原文有所偏离。
C. 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
[9] LUCIO.It is the right of it, itmustbe so. Even your fresh whore you’re your powdered bawd, an unshunned consequence, itmustbe so. Art going to prison, Pompey? (MM 3.1.290-293)
彭:必然如此。多年妓女熬成多病老鸨;无可避免的结果,必然如此。要坐牢啦,庞贝?
例9出自第3幕第1场,地点是监狱前的街道上。庞培对鲁休说“甘过头”夫人生意惨淡,坐吃山空,现在只得自己亲自上阵。鲁休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在It must be so中,must表示必然性,属于道义情态。彭镜禧把must翻译为副词“必然”,必然表示“事理上确定不移”(《现汉》:70),语义与原文相符。
4. must表示“推测”
must表示“推测”的用法共1例,译法有1种: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
A.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
[10] DUKE. […] This needsmustbe a practice.
(MM 5.1.138-141)
例10出自第5幕第1场,地点是城门口。公爵回城,伊莎白向其状告安吉乐的劣行,公爵勃然大怒,坚定地认为伊莎白是在诋毁安吉乐,她的诉求不过是一场阴谋。在This needs must be a practice中,needs must表示推测,属于认知情态。译文中,译者们把needs must都译为副词“一定”。一定表示“确定”或“肯定”(《现汉》:1523),语义与原文相符。
经统计和分析,情态谓词must在Measure for Measure的5个汉译本中的对应形式如表3所示。
表3 译文中must的汉译情况
根据表3,就“形式和意义都对应”而言,梁译本所占比例最高(74.1%),彭译本所占比例次之(62.1%),这说明梁译本和彭译本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文中must的形式特征;就“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而言,方译本所占比例最高(65.5%),朱译本次之(31%),这说明方译本和朱译本对原文中must的形式特征改变较大。就“形式对应,意义不对应”及“形式不对应,意义不对应”而言,朱译本所占比重最高(13.8%),彭译本所占比重最低(1.7%),这说明朱译本在must情态意义的传达上与原文偏离程度最高,而彭译本在must情态意义的传达上与原文最为接近。
导致上述翻译风格差异的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标准各不相同。梁译本和彭译是“形式对等”的典型代表。梁实秋翻译莎剧的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梁实秋,1966:60)。他主张翻译要“以句为单位”,认为“有一句原文,便要有一句译文”。(柯飞,1988)。彭镜禧是台湾著名的莎学专家,他翻译莎剧《量·度》的目的在于舞台演出(彭镜禧,2012:5),他主张翻译要“求形存真”(彭镜禧,2004:xv)。
方译本、英译本、朱译本是“动态对等”的典型代表。朱生豪翻译莎剧的目的在于普及莎剧,他主张译文要“在求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罗新璋,1984:264)。方平翻译莎剧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他更希望译文能够像原文一样,成为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文本(李春江,2010:256)。英若诚翻译莎剧的目的在于“尽量使观众能够像阅读或聆听原作的人那样得到同样的印象”(英若诚,1999:9),在翻译策略的运用上,英若诚主张“传神达意,不拘形式”(张威,2014),他认为“中英两国的语言,从词汇、语法、习惯到结构,差别实在很大,很难逐字逐句地对上号,弄不好还会以讹传讹”(英若诚,1999:9)。
五、结论
情态谓词must在早期现代英语时期一共有五个义项,它在莎剧《一报还一报》中只出现了四个义项。通过对朱生豪、梁实秋、方平、英若诚、彭镜禧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发现情态谓词must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形式对应,如汉语情态谓词;也有非形式对应,如汉语实词、短语、句式、零形式等。此外,译者在翻译情态谓词must时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梁译本和彭译本的形式对等比例较高,方译本、英译本和朱译本的动态对等比例较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背景、翻译动机和翻译原则各不相同。总体说来,梁实秋、彭镜禧在翻译上倾向于求形存真;朱生豪、英若诚和方平在翻译上倾向于舍形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