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理念与实践探索
——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中心岛景观设计为例
2019-08-08曹磊,沈悦,王焱
曹 磊, 沈 悦, 王 焱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300072)
参与式景观设计对以往由领导者和设计者决定的“自上而下”的传统设计模式进行反思,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引导使用者直接参与到设计过程中,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切实解决问题,实现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各方参与对象更好地融合与交流。
参与式设计在西方的快速发展始于社会背景的变化。在民权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公众的民主意识觉醒,公众自发组织的社区营造运动日趋活跃。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量实践表明,设计的本质不应以单方面的评判标准来代替社会的选择,而应当是多元化的、多选择的过程[1]。日本和新加坡在以社区营造为代表的参与式景观设计方面成果突出[2]。在我国古代,公众参与的环境设计观念在自发形成的非营利性民间团体中产生。他们会有目的、有分工地参与到景观营造的全部过程与环节中,这在我国多地,如“燕山八景”“潇湘八景”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此过程中,公众自身的文化认同和审美意识也得到了提升[3]。现代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我国城市的环境建设多为“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模式。近年来参与式景观设计日益受到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者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重视,开始逐步探讨形成完整、全面的技术体系来指导场地设计中公众参与的程序和方式。
C.亚历山大[4]在《俄勒冈实验》中提出以有机形态与参与式的规划要领,代替具有计划性的规划模式,这可让校园空间规划的体制能更有效地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多贝尔[5]将校园设计分为地景、建筑物和流动系统三元素,并将其融合到校园场所营造与标记的过程。凯文·林奇等[6]在《总体设计》中指出,校园的公共空间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需要设计者面对不断的发展变化而严谨地处理各种户外空间形式。乔纳森·卡尔森等[7]在《大学规划与建筑》中,通过对中世纪至今的一系列案例全面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大学校园的景观、建筑设计的演变,可以称为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指南”。涂慧君[8]所著《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设计发展的现状、特点,探讨其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工程设计理论体系。杨君仪[9]通过参与式活动的方式探讨校园设计,让学校师生、家长实际参与打造永续校园的过程,经由一连串的参与式设计活动,对自身所处的校园环境能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校园景观自带人文属性,且设计重点在于为学生营造学习交流的环境,而大学生群体对校园的空间使用需求明确,参与景观调查的积极性亦较强,使得参与式景观设计方法在此类项目中具有高度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下文将结合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中心岛的景观规划实际案例,阐述参与式景观的设计方法。
一、 大学校园景观参与式设计要点
1. 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群体与一般社会群体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日常学习生活的作息时间较为固定,运动和娱乐活动也相对规律。此外,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并未完全形成,经历着从矛盾到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处在重要的过渡时期,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仍需师长的指导。因此,景观方案设计应在学生的特殊性的行为与心理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为学生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10]。
2. 参与式设计的目标
从师生使用者的角度来说,参与式设计能够真正解决师生日常使用的问题,增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师生的话语权和环境满意度;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改善校园内“空间—时间—人”的关系,体现校园的人文关怀;从设计者角度来说,以“参与式设计”为方法论,以专业的角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开辟新的思维架构与交流模式[11]。
3. 参与对象的选择
对参与对象合理的组织与机制建构可使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参与主体为在校师生,他们是大学校园设计中需要关注的核心部分,他们应担当起参与建设的责任,并主动投入时间、精力等参与到校园景观的建设之中;参与客体为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行政管理者等,他们的工作重点是应对不同的需求远景及设计矛盾,并且以专业技术方法及手段从中得到合理、完善的设计构想。
二、 大学校园参与式景观设计的方法与步骤——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中心岛为例
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景观工程项目中,将参与式理念融入到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从概念到细部的设计思路均以师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师生具有较强的参与能力和参与热情,他们将自身视为必要的因素,在景观设计方案的全程作为主体参与进来,使后续设计过程也得以按计划顺利进行。该项目自竣工以来获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评,这与其扎实的调查工作、全面的参与方式是分不开的。
通过前期引导性宣传,为学生普及设计内容和程序的基本知识,且通过调查工作广泛了解学生的行为心理需求,以及了解学生对校园历史的认识、现状的意见建议、未来的愿景等。找出校园景观设计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讨论要点。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中心岛景观调研及方案设计阶段,参与式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景观资料调查、问卷调查和校园使用者访谈和方案交流。
1. 资料收集与分析
本着尊重场地自然状况的原则,设计团队对天津大学七里台校区和北洋园校区分别进行了全方位的场地资源调查,并对上位规划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人文、社会、心理等领域出发,以“时间”“空间”“人”为关注重点,构建功能与场所的联系。此外,多次到校史馆调研,与校史馆的研究人员交流,对天津大学120年的光辉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在校园迁址、学科整合等历史进程中,挖掘不同时期北洋大学留存的历史文化脉络,并将它们在北洋园新校区继承与发扬(见图1~图4)。校史的研究也间接体现了历届校友的共同参与,天津大学的辉煌篇章由全体校友共同谱写。
图1 北洋大学堂旧照
图3 实事求是牌匾
图4 北洋大学校徽
2. 问卷调查
校园参与式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师生的调查是工作的重点。为了充分了解师生的室外活动需求和喜好,设计者对天津大学卫津路老校区的师生开展了“关于天津大学校园环境使用”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内容结构设置以科学、明确、易操作为原则,兼具合理的组织发放形式。该问卷调查的受众以天津大学师生为主,通过计算认为样本量应为0.8%~1.2%,由学生团委组织进行发放,人数较多(大于 1 000 人)的学院发放20份,人数相对较少(小于等于1 000人)的学院发放15份,并请各学院按照既定抽样统计要求进行发放(本科生发放数量约为60%,研究生约为30%,在职教师约为5%,余下发放给其他教工或校友)。此次问卷共发放320份,成功收回317份,后通过统计认定有效问卷为315份[12]。调查问卷的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校园使用者基本信息的收集(身份、居住区域、所在院系等);第二部分涉及他们对老校区景观环境印象、意见、需求;第三部分为他们对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景观愿景。问卷调查中还注重图文互动,配有天大老校区及周边简要地图,被调查者还可自由绘制日常路径,易于快速理解和参与。通过开展问卷交流,认真记录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大学校园环境主体的师生如何感知、评价和使用校园空间以及广大师生对新校园的期待(见表1~表3)。
表1 景观问卷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表2 校园景观区域满意度分析
表3 校园景观内容满意度分析
3. 校园使用者访谈
与资料调查的“硬件”相比,访谈类的“软件”易被忽视,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校园使用者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重要补充形式,使前期的调查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开展的校园景观使用者访谈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师生代表访谈和校园内随机短时访谈[13]。
师生代表访谈以座谈会为主要形式,与调查问卷同时进行,前期举办2次,每次约1小时,访谈会深入了解了校园的现状问题,听取学生对于校园现状的意见及对未来的愿景;在全面记录整理访谈内容之后,为了使调查内容更加全面有效,增加了2次访谈作为补充。此外,在调查过程中采访了几位著名校友,他们分享了自己学习工作的经历,这些经历也从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天津大学的历史文化变迁脉络。在访问中每位校友均提到自己心中的大学校园景观构想,建筑学院的校友还亲手绘制了自己对理想景观校园的草图。在之后的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团队也和校友有过多次交流,聆听校友的意见并修改完善景观方案。
校园内随机短时访谈选择了校园内部场地的使用者进行访谈,访谈内容较为简单,形式易于操作,一般涉及了解使用者偏向喜爱的场地环境、不喜欢的场地环境以及校园景观愿景,录音并记录下访谈要点。在访谈调研中,设计团队将所有访谈的口头资料整理成文字并编目,便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通过前期的景观调查与资料整理分析工作,设计团队总结了如下核心内容:1)调查内容含被访者的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得出的数据大致反映了室外环境使用者身份、居住地、出行方式和性别的构成比例。2)通过对老校区景观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师生对于生活组团景观的满意度不高,景观设施未能合理布局,景观空间利用率低;老校区公共课教学楼前缺少人流集散空间,下课时间极易发生拥堵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在新校区景观设计中引以为戒。3)师生对老校区景观道路、植物、铺地、水体、设施和养护方式等满意度情况总体良好,间接说明了老校区独特的意象已在师生脑海中形成。4)通过调查师生的景观活动偏好,可以看出我校师生更向往安静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运动、集聚类活动空间应安排在特定区域。他们的脑海意象中总体向往以休闲绿地为主的生态型校园景观,偏向喜爱遮阴效果良好、设施齐备且布局合理、水景丰富的校园景观空间,校园广场可呈带状分布,滨水空间有亲水栈桥和亲水台阶分布。此外,院系的景观室外空间偏向于半开放的形式,公共教学楼偏向开放性的室外空间。5)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师生普遍反映老校园内某些特有的景观意象应当在新校园有所继承,如铭德道上的海棠树、北洋广场、青年湖和敬业湖畔,综合实验楼前试验田等。6)老教工、老校友的问卷和访谈意见应作重点考虑,他们对校园空间的使用率极高,场所认同感和归属感很强。
4. 方案交流
通过前期客观的景观调研和分析,能使方案设计过程逻辑顺畅、条理清晰、目标明确。以前期参与工作的整合资料为基础,加之与各方参与对象几次协商沟通,确定了景观主题和逻辑架构,以“一中心、两理念”的设计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景观的文脉延续和生态的可持续”。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景观规划设计以“百年筑梦”为方案主题,通过传承历史文脉的景观轴线、隐喻琢玉成器的景观形态和象征百年树人的景观结构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景观设计方案,并通过开展研讨会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定期公示并收集师生意见[14]。在方案交流的过程中,各方参与对象能及时发现并反馈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形成“创作方案—征求意见—修改方案”的循环过程。在原有基础上,设计团队又对景观方案主题予以深化和升华,注重与百年老校的文化基因相融合,与新时期校园使用需求相契合,兼顾文脉延续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起一套“海绵校园”的雨洪管理系统。此外,新校区的设计方案还体现了不同时期北洋园的文化意象,形成了“一轴串人文十景,一环连两堤六园”的景观结构(见图5)。景观主轴串起具有老校区意象的人文十景,隐喻历史之传承,展现历史的精彩与回忆。一环将学科组团串联,象征学科间的交流。桃花堤为北洋园之再现,海棠堤为天津大学的还原。中心河两岸开放空间相互呼应,形成对景关系(见图6)。
图5 北洋园校区景观方案主题
图6 北洋园校区景观结构分析
三、 融合师生参与的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中心岛景观设计方案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中心岛区域为整个校园景观最为核心的部分,此区域集文脉延续、功能合理与生态持续于一体,成为参与式景观设计理念的重点突出区域(见图7)。
图7 北洋园校区中心岛景观平面图
1. 求是大道
中轴核心景观区是校园的核心区域,该空间突出严谨、开敞、简洁的氛围,以求是大道的景观效果来呈现。然而基于调查反馈的学生的使用需求来看,他们认为校园中过于空旷的场地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即使是中心景观,也不宜设置尺度过大过于空旷单调的场地,着重考虑在开敞区域营造人性化尺度空间[15]。求是大道中心部分设置为公共绿地,使中轴线的景观节点能有良好的视线交流。中心绿地两侧设有人行通道,通道旁种植了树形优美的银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树下遮荫空间;绿化边缘设有树池和座椅组合,条石与树池的搭配为学生营造了极佳的人性化交往空间,使求是大道虽名为“大道”却能让学生“驻足其中”而非只是从中经过(见图8~图9)。
图8 求是大道内条石及树池座椅设施平面示意图
图9 求是大道实景
图10 太雷广场区域下沉广场实景
图11 太雷广场湖边区域实景
2. 青年湖学生活动区
青年湖学生活动区,主要为学生提供户外活动场地,调查问卷曾涉及师生偏向喜爱的活动,结果排序依次为散步观赏、交流聊天、社团活动、读书学习、运动锻炼、写生摄影等。此外还涉及师生对于“不喜欢或少去的校园公共空间的原因”分析,主要原因为夏天无荫蔽、没有足够休憩设施、私密性差、休闲娱乐设施不全等。师生在问卷中普遍反映应在空旷区域设置一定的荫蔽空间,在炎热条件下学生也可进行一定的户外活动。太雷广场位于大学生活动中心前,为保障足够人流的聚集和疏散安全需求,广场采用透水铺装形式,并规划设计具有座椅设施的树阵群,景观空间丰富多样、充满活力。此外,太雷广场西侧青年湖边亲水平台采用了两种阶梯绿地形式,竖向高差多变,使得这片区域在学生活动频繁时可作为集聚的空间,在平时集体户外活动较少时,也是安静读书、交流、游憩等行为的好去处,具有丰富的景观体验效果(见图10~图11)。
3. 中心河河岸
中心河环绕中心岛,充分利用滨水岸线满足学生日常活动交流的需求,彰显学生公共活动组团开放自由的景观气质。调查问卷涉及师生在滨水区偏向喜爱的活动,依次排序为:散步观赏、交流聊天、晨读、运动锻炼、社团活动、写生摄影、器乐演奏等。通过排序可知师生对“动静”空间皆有需求,且对“静”空间的偏好大于“动”空间,因此中心岛的亲水驳岸设计应与活动中心区域相呼应动静结合,并着重塑造空间的“静”气质。中心河内侧驳岸采用硬质与软质相结合的形式,硬质驳岸满足活动需求;软质驳岸以舒缓的草坡景观呈现,满足亲近自然的需求。驳岸种植具有浓厚天津大学历史文化意象的海棠、桃花等植物,主题性植物丰富多样。在中心岛的两座食堂附近的亲水平台设置了休闲座椅,作为室内空间在室外的延续,营造形式多样的休闲空间。竖向设计中,路面与亲水平台间高差约1 200 mm,以台阶形式过渡,台阶尺度适当放大(600 mm×200 mm),这样可起到兼顾行走和休息观景的功能需求。此尺度的台阶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中轴线景观曾有应用,在前期调研时曾观察到该空间使用频率高,反响良好。台阶空间根据高差穿插嵌有树池,既丰富了竖向空间,又为学生提供了树荫下休闲空间(见图12)。此外,为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中心岛内环路设置了带有刻度标尺的步行道(见图13),增强道路景观趣味性的同时可使学生清楚地计量运动量。
图12 中心河景观实景
图13 中心河标尺步道实景
通过学校内部各系之间共同合作研究,将生态化雨洪管理系统切实地应用于校园景观建设中,全面采用“绿色生态、环境友好”的景观生态化技术措施,使之成为天津这一盐碱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试验区,为学生营造生态安全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团队对概念方案进行了多次汇报,且汇报会上合理安排师生代表、校友等进行发言交流,考量各方意见后将其融合到校园景观工程设计方案之中。
四、 结 语
本文对大学参与式景观设计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合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中心岛进行实践探索。参与式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应具备如下特征:1)师生全程参与,具备多种组织形式;2)合理构架参与对象,师生作为重要角色而备受重视,沟通常态化;3)师生重视并参与场地调查工作,透过前期全面而严谨的景观调查与分析,使设计方协助找准核心设计问题;4)在景观主题与方案表达上注重传承校园文脉,师生参与梳理校园文脉。5)建设方能够高效反馈师生对于景观空间使用的意见、建议,具备较强的受理执行力。
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中心岛参与式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自律性也相应提高,逐渐唤起学生对校园场地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实践过程中也总结了诸多经验,整个过程师生与设计师共同交流成长。校园参与式景观设计方法的推广需要师生、设计者和管理者等各方组织的共同努力,仍需要长期的坚持、渐进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