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杏鲍菇种质资源评价

2019-08-08杨和川苏文英谭一罗秦裕营浦汉春周振玲

西南农业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标记技术类群生育期

杨和川,苏文英,谭一罗,秦裕营,马 腾,浦汉春,周振玲

(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研究意义】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亚门(Agaric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1]。杏鲍菇营养丰富,其子实体的菌肉肥厚,口感极佳,兼具鲍鱼口感和杏仁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目前我国工厂化栽培的珍稀食用菌品种之一。但杏鲍菇子实体形态特征、生长周期及产量性状等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同一株菌株在不同栽培环境中子实体形态特征会产生较大的差异,且因为缺乏严格的菌种管理制度,使得“同种异名”现象广泛存在,使杏鲍菇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难以开展,因此目前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品种十分单一,且生物转化率比较低。【前人研究进展】ISSR(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标记技术是1994年由Zietkiewicz[2]等建立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该技术是基于SSR(简单重复序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ISSR分子标记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高、稳定性好及变异位点丰富的特点,在食用菌品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3-6]。荧光毛细管电泳技术由于其自动化及分析精细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作物的遗传关系分析中[7-9],与传统的PAGE银染法相比,其准确性和灵敏度具有更高的优势[10]。【本研究切入点】因此,本研究借助该项技术,通过体细胞不亲和性、分子标记技术及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详细、系统的对杏鲍菇菌株进行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筛选出具有开发潜力的优良菌株作为育种的试验材料,为杏鲍菇育种手段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见表1,其中LX4为工厂化栽培品种。

1.1.2 培养基配方 PDA培养基(固体):用于供试菌株的培养。将马铃薯去皮后称取200 g,切成正方形小方块,于电磁炉煮沸,过滤后加入20 g葡萄糖,10 g琼脂粉,定容至1 L,pH自然,于121 ℃高压灭菌。

MYG液体培养基:麦芽糖5 g,葡萄糖5 g,酵母浸粉10 g,琼脂粉15 g,pH值自然,加水定容至1 L,121℃高压灭菌30 min。

栽培种培养基:玉米芯25 %、木屑35 %、麦麸24 %、玉米粉10 %、豆粕4.5 %、石灰0.5 %、轻质碳酸钙1 %。

1.1.3 试剂 10 × PCR Buffer(含 Mg2+),dNTP,TaqDNA 聚合酶等试剂均由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提供。

1.2 体细胞不亲和性实验

将27株供试菌株于25 ℃恒温培养7 d复壮后,用8 mm打孔器打孔随机选取3个不同菌株的菌块接种于同一MYG平板上,于25 ℃恒温箱中培养10 d,此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接种3个平板为3 次重复,观察不同菌株菌落接触部分的拮抗反应,将拮抗结果的有(+)、无(-)进行统计。

1.3 ITS分析

以ITS1和ITS4(表2)为引物对27个供试菌株进行 PCR 分析。反应总体系为50 μl: 10×PCR buffer(含 Mg2+) 10 μl,10 mmol/L dNTP 1 μl,TaqDNA 酶1 μl,F Primer 2 μl,R Primer 2 μl,模板 DNA 3 μl,ddH2O 31 μl;PCR 扩增程序:94 ℃预变性2 min,94 ℃变性30 s,56 ℃退火30 s,72 ℃ 延伸30 s,30 个循环,72 ℃延伸2 min。PCR扩增产物送金唯智(南京)测序。测序结果通过NCBI进行同源序列比较。

1.4 ISSR分析方法

本实验所用引物选自哥伦比亚大学UBC公布的ISSR引物,并查阅了相关真菌方面的文献,选择了有普遍代表的20条引物进行筛选,淘汰无扩增产物和多态性差的引物,选留扩增条带清晰且有明显多态性片段的引物8个(表2)。利用这些ISSR引物对27个供试菌株进行 PCR 分析。PCR扩增体系总体积为:25 μl,10×PCR buffer(含 Mg2+) 2.5 μl,10 mmol/L dNTP 0.5 μl,TaqDNA 酶0.5 μl,引物0.5 μl,模板 DNA 2 μl,ddH2O 19 μl。PCR 反应条件:95 ℃ 5 min;95 ℃ 30 s,50 ℃ 45 s,72 ℃ 2 min,45个循环;72 ℃ 10 min。将PCR样品加入 ABI377 DNA 测序仪上进行毛细管电泳,测序仪激光管开始收集条带。电泳结束后,打开胶图,即可分析结果,将胶图上出现DNA片段的计为1,不出现的计为 0,进行0~1数据统计,统计后输入电脑,用NT-SYS聚类分析软件体系进行聚类分析,并且构建遗传相关聚类图谱。

表1 杏鲍菇供试材料

表2 引物序列及编号

1.5 农艺性状分析

将27株杏鲍菇菌株分别接种于MYG液体培养基中,于25 ℃培养箱震荡培养制备液体菌种,每个菌株24瓶,接种于栽培袋中25 ℃恒温培养25 d,满袋后生理后熟10 d,进行搔菌处理,然后将其转移至14~16 ℃菇房中出菇。观察菌丝生长情况,记录满袋时间、原基形成时间以及子实体成熟时间,统计分析商品性状,包括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子实体颜色以及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细胞不亲和性实验

27株供试菌株的拮抗反应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LX2、LX21、LX24与其它菌株间有明显的拮抗现象,表明这3个菌株与其他菌株间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为不同品种的菌株。

2.2 ITS序列分析

PCR产物通过1 %的凝胶电泳检测,得到清晰的目的条带,见图1。将27株供试菌株的PCR产物送金唯志测序,测序获得的ITS序列与NCBI中的杏鲍菇菌种的ITS序列进行BLAST序列比对,这27株供试菌株的序列与NCBI中的杏鲍菇序列相似度在99 % 以上,因此,在种的水平上证明这27株供试菌株为杏鲍菇。

2.3 毛细管电泳检测和扩增多态性分析

利用8 条引物对27株杏鲍菇菌株进行 PCR扩增,并对引物807的扩增片段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图 2),通过检测发现引物807共扩增出条带36条,其中多态性条带34条,多态性比率94.4 %。剩余7个引物的毛细管电泳检测图片也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根据这些毛细管电泳检测图片,统计0~1数据表。将0~1数据用NT-SYS聚类分析软件体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遗传相关聚类图谱,见图3。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7时,27株杏鲍菇菌株分为4类,其中LX10、LX21各为单独的1个类群,LX2、LX16、LX17为1个类群,其他菌株为1个大类群。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76时,LX2、LX16、LX17又分为2个亚类群,其中LX2为单独的1个亚类群。

M:DNA分子量标准(100~2000 bp); 1~27: 供试样品名称(表 1)M: DNA marker (100-2000 bp); 1-27: The tested samples of P. eryngii(table 1)图1 ITS扩增产物 Fig.1 ITS amplified products

M: ROX 红色荧光标记的分子量标准(50~1000 bp); 1~27: 供试样品名称(表 1)M: ROX red fluorescent marker (500-1000 bp); 1-27: The tested samples of P. eryngii(table 1)图2 引物807 ISSR 扩增 Fig.2 ISSR amplified products by primer 807

图3 27个供试样品的ISSR聚类分析Fig.3 ISSR clustering analysis of 27 tested samples

2.4 杏鲍菇农艺性状评价

由表3可知,27株杏鲍菇菌株的生育期为 44~63 d,差异较大。根据生育期的长短,将生育期小于50 d的杏鲍菇,划分为早熟品种;生育期 50~55 d的为中熟品种;生育期大于55 d的为晚熟品种。其中,LX4、LX21 和 LX24 为早熟品种,LX21的生育期为 44 d,其满袋时间、原基发生时间以及子实体成熟时间均短于工厂化栽培品种LX4。LX3、LX6、LX8、LX10、LX16、LX20、LX23 为中熟品种,其它为晚熟品种。对27株杏鲍菇菌株的商品性状统计如图3、表4~5所示,27株杏鲍菇菌株在子实体大小、颜色等商品性状方面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菌盖直径在2.2~7.64 cm 之间;菌盖厚度在0.97~2.88 cm 之间;菌柄长度在8.9~15.67 cm 之间。菌盖颜色分为浅棕色、淡黄色及灰褐色。各菌株间商品菇单产产量有着明显的差别。其中单产产量最高的菌株是杏鲍菇LX4,单个杏鲍菇产量达到197.5 g ,产量较低的是杏鲍菇LX2和LX16。菌株LX18虽然生育期时间较长,但其产量相对较高,并且其在生长过程中不易开伞;而菌株LX21虽然生育期最短,但是产量相对不高。因此,选择LX18与LX21 这2个性状优良且互补的菌株作为杂交的亲本,有利于培育出早熟、高产的优质杏鲍菇杂交新品种。

表3 不同菌株菌丝间的拮抗作用

3 讨 论

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的原材料,是检测菌种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快速的菌种鉴定和保护为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11]。在本研究中,菌株LX2、LX21及LX24与其余菌株间均形成较为明显的拮抗现象,表明这两株菌株与其它菌株亲缘关系较远,但是拮抗现象结果的判定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对杏鲍菇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7株杏鲍菇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7时,27株杏鲍菇菌株分为4类,其中LX10、LX21各为单独的1个类群,LX2、LX16、LX17为1个类群,其他菌株为1个大类群。在拮抗实验中LX10与部分菌株无明显拮抗反应,但在ISSR分子标记中该菌株单独为1个类群,说明ISSR分子标记比拮抗试验更能精准反映菌株种间、种内的差异性。拮抗实验结果中LX24与所有菌株均有明显拮抗现象,但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7时,该菌株被归为第1大类群,结果不一致,导致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ISSR分子标记选取的引物数量较少,需要选取更多引物进行进一步验证。从遗传相关聚类图谱中可以看出,那些来自于不同地区的杏鲍菇菌株也被聚集到一个类群,这或许是因为在长期的驯化栽培以及引种试种过程中,因缺乏严格的菌种管理制度,出现“异种同名、同种异名”的现象,使得各个杏鲍菇品种间的遗传关系较小,本研究也从DNA水平证实了27株杏鲍菇菌株遗传基础比较集中。因此在以后的育种工作当中,亲本的选择应选用不同类群、遗传距离较远且综合性状优良的菌种为亲本,这样才有利于下一步杂交选育获得优势品种,扩大遗传基础。

图4 27株杏鲍菇子实体形态特征Fig.4 Fruiting bod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 eryngii

表4 杏鲍菇生育期评价

表5 杏鲍菇商品性状比较

农艺性状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子实体间的表观特征差异较大,其中LX18为晚熟品种,产量较高,且不易开伞,LX21生长周期最短,但其在生长后期易开伞,产量不高,且根据拮抗试验和分子标记结果表明这2种菌株亲缘关系较远,可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进一步培育开发早熟高产优良的新菌株。王波[12]的研究也表明将分子标记技术与农艺性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是确定进行杂交育种的亲株,是获得优良菌株的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通过体细胞不亲和性、分子标记技术及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详细、系统的对杏鲍菇菌株进行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全面准确的鉴定杏鲍菇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筛选出了具有开发潜力的优良菌株作为下一步育种的试验材料,为加快推进杏鲍菇杂交育种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标记技术类群生育期
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改进作物品种保护和监管
大豆生育期组鉴定分组方法的比较研究
吉林水稻关键生育期延迟型/障碍型冷害时空变化*
标记免疫检验技术综述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睡莲花开色香全
基于遥感ET数据的辽宁地区典型农作物生育期耗水规律分析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薏苡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筛选及亲缘关系分析
黄淮麦区263份小麦种质材料的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