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社会保障之历史积淀

2019-08-07周瑞奇

理论观察 2019年5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

周瑞奇

摘 要:社会保障先今正是社会之关注热点,政府致力行之。而一般以为社会保障思想兴起于近代化之世代,殊不知其历史积淀由来已久。中国早在先秦之世,就已存在一些后世所谓社会保障思想和实践之初始状态。其实际在于扎根先秦思想,多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对弱势群体之救助。其中有开创许多行之有物之举措,亦有一些思想、策略,超越其历史时代,涉及范围亦因时间之推移而推广入深。如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正如火如荼之开展,故而取源于“古”,取其精华思想,适于国情,可充分丰富我国之社会保障理论,焕发活力。

关键词:社会保障;古代中国;历史积淀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074 — 03

考虑到我国现今社会状况,乃于社会优化建设之阶段,健全之社会保障体系极为重要。首先,我国经历长时间之试探期之后,探索出一条本己特色之发展道路,并按规律向前行进,此乃迈向强国之路,任重道远。其次,改革开放之新时期以来,我国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许多成就,此番成就,乃于进步与改革中渐而形成。由此上两项条件,我国人民生活平均水平正稳步上升。然而,实不应仅局限于此;健全我国之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提升人民之生活水平及福利,乃重中之重。尤其我国仍有部分地区,未能享受现行之社保制度,此亦为亟待解决之问题。私以为完善尽美之社会保障体系应成重视,因其乃关乎人人之日常。

一、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起源之概述

社会保障这一观念,如今看似乃因现代社会之人民民主性而言,是为现代社会出现后之产物。殊不知,其自产生至于发展、成熟,乃经历良久。

以概念而言,社会保障制度乃由法律设定、按某种确定规则经常实施之社会保障政策群以及其措施体系。社会保障之内容,其目的即在于广施社会福利,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完全扎源于社会之发展状况;通过国家立法、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使得一些遭遇不幸或者不得已身处贫困之人之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可以维持生计,具体而言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之形式且通过一定制度得以实现。其于社会各地,皆有不同表现形式,可能鉴于国情、历史条件、历史时期等之不同,因而各国社保制度之内容都不甚相同。然其共同之处,即在于满足社会成员之多层次需要,并依此相应安排多层次保障项目。〔1〕2

而究其成为确切制度之源,鉴于社会、自然等方面,略得如下所论。大概无论在哪一国家、制度抑或历史阶段中生存,全体人民之幸福大抵可作为众世之理想。但是如若想立即促成,其概率甚微,因为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群仍处困兽之境,仅依自身劳力难以满足自身之生存需求。若要解决其基本生存问题,即所谓社会贫困问题,即有赖于其他之成员、组织。但亦有外言,紧张团体中,团体要干涉个人,二者之矛盾则是团体对个人帮助之“附加值”,亦可称之为团体与个人关系之两面性,个人在争取利益与自由中摇摆取得平衡,在此为赘言。〔2〕70

因此社会贫困这一问题可称为永恒之“自然”现象。因由甚多,有源于天灾,亦有人祸之乱,譬如经济欠发达、社会间缺乏公义理论、战乱频发等。因此,各种济困之法因之而生。进而在人类演化进步之历史上,各地区、各族种之人民,形成各种不同方式之社会保障。

二、思想根基 百家之类

若论中国之社会保障思想根源,实从夏商时便有其雏形。《礼记?卷第十五?月令》中记载,当时统治者亦“安萌牙,养幼少,存诸孤”,即对于孤儿有所照养,使其安然生存。然似乎在夏代末年荒废,后商汤革命起,掌有天下,亦继承夏初之政策,《管子?轻重甲》中記,“夷疏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对于社会失助人群之关怀看似范围仍有所扩大。至于商末,其统治者又重蹈覆辙,后则周之先王得其道,《尚书·周书·无逸》中记载周公之言,“大王、王季......文王卑服......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咸和万民。”而到武王之时,在此基础上加以“敬天保民”之思想,方以收服九州。此上可谓思想之古早者。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乃是时代之惊喜,于是在春秋战国,成其集大成时期。届时星光璀璨,大师繁如璨星,故而产生众多之思想流派。每派皆有其代表思想,私以为这些思想便是我国社会保障思想之历史积淀。既有儒家之孔、孟、荀三位先贤,亦有道、墨、法等派众,灿若星河。于是笔者谨选私以为之重要思想,列以分析。

首论儒家思想,亦必首推孔子。论其学说思想之核心内容,即在于“仁”,其言论收集之作《论语》即有“仁者,爱人也”之说,可谓继承西周以来之朴素民本思想。〔3〕《周礼·司徒》中,有关“以保息六政养万民”之说尤可体现此处,以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这六项,作为主要之工作对象,大体涵盖社会保障之各方面。〔4〕孔子在继承前人思想之基础上,亦提倡“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养民也惠”,即要统治者实行惠民政策。后人亦根据孔子此番理论总结所谓“大同社会”之理想,语记见于《礼记·礼运》,所谓“共有共生”大抵如此。其文中言此社会中“天下为公”,一切政事之行,皆以为公共;并且“不独亲其亲”,社会中人皆是亲人,“不独子其子”,即是对于社会新生力量,不出于血缘亲近之心理而平等对待;最终社会中人都有归宿,使得“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便可看作一种集体性之抚恤思维。〔5〕45真可谓是一个关爱弱势群体之理想社会,后为历代追求之典范。

孔子之后,儒家之两位代表性人物则为孟子与荀子。孟子其代表思想为“仁政”与“民贵”论。其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对于“明君”如何“制民之产”之表述即可看作“仁政”之类,是则必须足以“事父母”、“畜妻子”,在丰年之时“终身饱”,年景不好时则“免于死亡”,这是强调对统治者应惠民、使民富足,亦强调“民贵”之重要。不仅如此,对于其他社会政策之制定,譬如对工商业之保护、对税赋之平均分配,孟子亦有所言及,这也有别于孔子所言,以务农优劣评断善民之政之方法。同时孟子对于“大同世界”理想,亦在《孟子·离娄下》中有所表述,所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睦”,百姓之间互帮互助,以成睦邻;《孟子·梁惠王下》中又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于老幼人群,亦如上文言,不出于血缘亲近之心理而平等对待。此处可看出孟子从对社会之关爱角度发端,渐而产生保障之思想。再者,说到荀子,他亦对于社会保障提出己思。其言记在《荀子·王制》,认为善政之统治者应“富民”,而非充实己库,藏富于国、于贵,如果情况恰恰相反,则“倾复灭亡可立而待也”。使人民富足,方能到达最高境界,此处可以看作保障民众思想来由之一。

其他诸家学派,如道家之学说,其中有许多劝善之言,宣扬天道。在具体之实践中,倡导慈善行为,富者应施予、怜悯鳏寡孤独,怀敬幼小衰老之人。墨家思想主要之理论基础,在《墨子·兼爱》中亦有所言,“兼相爱,交相利”,要有一种普遍之爱存于人与人之间,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天下之人皆相爱”。而法家则提出一种实利思想,主张调节贫富悬殊,富民以富国,以管仲之思想为代表。《管子·牧民》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人物欲满足后,方可诚心向善,从而使社会迈向“治道”,亦可见其惠民保障之关怀,此思想在其执政之中,即有所显现。这些学说一定程度上亦为我国古代社保之建立提供直接之理论基础。〔6〕45

三、政府主导 基本实践

总而言之,许多思想在实践中经历考验打磨,最终转为具体措施。终于政府作为主导,民间势力义成社会互助,宗教方面为辅助,宗族内亦依靠血缘关系,从民间自助以至于公用机构得以开办,用以扶危济困、防灾救荒、养老育幼,寺庙亦贯彻“慈悲”思想,可作为施助之场地。这些行为,皆是社会保障之主体,自觉与不自觉地维护当时经济与社会秩序,共同促进我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7〕于是可见,在我国古代,政府乃是作为社会保障之主体与主导,自上而下,举办相应之社会救助机构,为需要保障之民众提供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

而论及实践之始,上及先秦。周代为挽救自然灾害造成之破坏而设司徒, 采取散利、薄征、缓刑、弛力、舍禁、去几等十二条措施以解救灾况,并于此时形成了后备仓之传统。〔7〕所谓仓储之制便从此兴起,时称“委积”,《周礼·地官·大司徒》有言,“大宾客令野脩道委积”,为司徒之职分。具体行动则是专门拨出一些粮食,在丰收之时积存一处,放置备仓,待到救荒、济困、抚恤烈属等之时,便取出用之。日后汉文帝时之常平仓、隋文帝时之义仓,便乃以周代后备仓为雏形。而略论赈灾救济之行为,乃包括赈济(实物赈济、货币赈济、工赈等)、调粟(移民就食或移食就民、平粜或平籴和告籴)、赈贷、养恤等。于是,在此后中央政府之主导下,历代各级官府还设立许多其他社会救济机构,诸如福田院、居养院、居养院、育婴堂、孤独园、漏泽园等为救助、安置弱势群体之所。

至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之举措为典型。他行所谓“九惠之教”,使得“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首先在婚姻方面,专门设一官员解决丧夫、丧妻者之再婚问题;在孤儿赡养之方面,挑选该地区德高望重之知识分子担任掌孤, 同时亦给予赡养者优待,即是在对于人丁征调方面,养孤者愈多,减免愈厚;针对病老之事,设掌病一职慰问病人,保障老人健康;针对障碍人士,即对于所谓废疾者,收而养之,并助其处理后事……不仅如此,政府还免除老人家属征役,给予实物补助;对于孩童,则“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此之谓慈幼”,处处体现对老人和孩童人之保护。这可谓是当代“从摇篮到坟墓”福利思想之早期雏形。〔7〕

诚如上言,似乎实际自先秦时,便有日后之社会保障制度之历史渊源,以后之作为皆是在“巨人肩上”之发展,实际离不开其奠基之础石。〔4〕 虽然私以为我国古代之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形类于现代社会保障,但其核心仍未摆脱传统之统治观念。最终之目的仍在于使得社会和顺、人民信服,以稳定社会秩序,从而维护一己之统治。然而就其社会效果以及影响而言,此即可视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之歷史积淀,无法绕其而论。

四、结语

对于社会保障这一概念,虽在于现代之世有所发展,但亦经历许多波折,至于如今仍在向前进发。国家对于社会保障之施行,存有迫切推进之愿景与压力;人民对于社会保障之丰富,亦有殷切之期望与希冀。在这一期间过程中,大概动乱不多,迷惘不少,应厘清思路,结合本国之经验,吸收别国之经验共通处,以成就更加完善之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自先秦时期便兴起之“保民”思想,可谓保障民众思想之初始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乃是社会保障思想之暴现期,大批之思想大哲各抒己见,为各种各类之社会保障,提供了思想基础,有迹可循、有凭可依。而古代亦以政府为主导,人民互助、宗教救助等形式为辅助,开设各种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之演进,甚至许多渗透至如今之制。虽然如今,学界对历史上一些举措仍抱有争议,不能辨其是否为社会保障思想或与其有关,然而私以为,其地位不容辩驳,其作用已与如今之社会保障有很大之相似。

诚如上言,观察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一些早期社保手段、制度,亦即是想探源此一思想。若想要了解一事物,大体要自其源流而始,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来说,亦不于例外。那么想要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则更应该在于古人之思想基础上,汲取灵感,以至于发展。闭门造车、凭借空想,乃是无所用处,实在应该在现有思想之奠基下,再加之以实践之论,方才可有所得。

然而,上文所论述之古人之智慧结晶,虽然是历史文化遗产中之精华所在,然而却确实存在局限,于当世之时代背景下,亦不可能如今日之现代社会做法。因此,取其可取之处,亦即是我们需要详做之工。我国之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建设,正如火如荼之进行中,如何进一步开拓创新,仍以为“新”不离“旧”,以“旧”之取法,并不可笑。“新”与“旧”之辨与吸取,是为如今吾辈勠力之所在。

〔参 考 文 献〕

〔1〕黄能建.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吴春明.浅析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J〕 .潍坊学院学报,2009,(06):50-53.

〔4〕姜守明.古代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的若干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09,(05):101-103.

〔5〕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7〕李昌宝,叶世昌.略论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初步形成〔J〕.财经问题研究,2011,(02):90-94.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对我国社会保障费改税的思考
浅谈社会保障卡的管理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一部力作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