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让群文阅读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2019-08-07孔歆轶
孔歆轶
[摘 要]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是根据教学材料的数量维度划分的三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教师可以将这三种课型整合,进行“单篇教学1+X”的探索尝试,从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一课时,教师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进行目标整合,将教学高效推进,并精选课外拓展内容,在群文阅读中推促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群文阅读;阅读素养;目标整合;高效推进;精选内容
阅读素养集中体现为阅读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信息提取、整合推论、阐释评鉴以及迁移运用的能力。而群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种重要课型之一,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因重视群文阅读的指导。
一、目标整合,是群文阅读实现的前提
群文阅读教学,常常指在单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这里的“一组文章”可能是“课内+课外”,甚至全是课外的文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常被称为“单篇教学1+X”模式。
要想在一个课时中既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同时又加入与之相关联的新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就必须对原先的教学目标进行高度整合。拿《螳螂捕蝉》一文来说,学生既要掌握课文生字词,明白寓言的寓意,理解嵌套性故事中蝉、螳螂、黄雀的含义指向,又需要掌握少年的人物形象,还需要感受少年劝谏和大臣劝谏的不同之处。另外,课后练习中还要求学生能将故事加以复述。以下是整合后的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深层含义,明白吴王“恍然大悟”的原因。
3.感受少年聪明勇敢的人物形象。通过群文阅读懂得劝说别人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
从以上教学目标可以看到:目标整合后,主要目标更加突出——探究“智劝”。而那些与主要目标没有太大关联的“旁枝”都被修剪掉了。這样清晰的教学目标让人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二、高效推进,是群文阅读实践的基础
有了清晰的目标,更为关键的是教学设计中是否能智慧地将教学目标串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高效推进,各个击破。要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高效”二字,需要以下几个抓手。
(一)精心设计课堂各个环节,让教学紧扣整合后的教学目标
整合后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课堂环节自然也需要与之相匹配,不能零散拖沓。在《螳螂捕蝉》第一板块的教学设计中,为实现“创造性复述课文”的教学目标,笔者将生字教学与课文内容的理解、复述整合了起来,让学生在识记字形的基础上复述少年所讲述的故事。这样,开篇听写词语的环节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了,既要考虑到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又要让生字承担起复述“关键词”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这一课例中,教师念出的生字词如下:
蝉 悠闲 自由自在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眼前的利益 身后的祸患
这一组词语不仅包含了学生容易写错的生字,更勾连了少年向吴王讲述的整个故事,为后面学生的创造性复述做好了铺垫,同时清晰的对应方式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寓意,可谓一举数得。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焕发生机
为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帮助他们进行创造性复述,在教学中,教师还预先设计了范讲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在范讲环节中加入动作,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展示了讲故事时的技巧,这为学生的创造性复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教师在第二板块中的几次提问将学生推向了思维碰撞的前线,让学生在不同的碰撞补充中明晰了吴王“恍然大悟”的内容。“吴王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少年为什么不当众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这样“头脑风暴”似的思维训练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事先进行全方位的课堂预设,让教师的引导精准、有效
在创造性复述环节,教师精当而幽默的点评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教师在复述过程中,并没有让学生从头讲到尾,而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每一句话中有创造性的部分给予点评。教师不仅表扬了学生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将“蝉悠闲地叫”表达成“蝉愉快地唱着歌”),还肯定了学生设置悬念的表达方式(“然而它万万没想到,死神却在慢慢降临”)。与此同时,当学生因为惯性无意识地说出“却不知道少年在它的身后”时,教师幽默的反应(“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赢得了满堂欢笑,同时又教会了学生精准表达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教师全方位的预设,就没有学生在创造性复述上的进步。
三、精选内容,是群文阅读实施的关键
(一)精选内容,群文阅读要有一定的相关性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就要给他们一定的训练量,群文阅读就成了极好的抓手。因此,在“单篇教学1+X”的拓展环节,教师仍然抓住“智劝”这一核心内容,衔接过渡到课外群文阅读的拓展上。首先,出示《螳螂捕蝉》的原文,短小精悍,通过师生配合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懂小古文。然后,教师读古文,学生读书上相应的白话文,这样的配合朗读让学生兴趣盎然。
(二)精选内容,群文阅读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师生配合朗读之后,群文阅读并没有就此止步。教师不仅展示了《螳螂捕蝉》的出处:西汉刘向的《说苑· 正谏》,还适时介绍了此书的用处:专供帝王阅读,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于劝谏。更出人意料的是,教师又进一步将群文阅读引向深入,拓展了刘向编订的《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阅读。
为了降低文章阅读的难度,教师选择了学生听教师范读,再小组讨论理解大意的方法。虽然推荐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相对更长,但读起来朗朗上口,意思也非常容易理解,话题又是学生们喜欢讨论并感兴趣的“比美”内容。就课堂反应来看,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文章大意。通过这样一种阶梯式群文阅读的训练,学生对小古文卸下了“防备”,也在一次又一次充满新意的文本阅读中提升了阅读素养。
(三)精选内容,群文阅读要有一定的指向性
群文阅读之所以与学生平日的自由阅读不同,正是在于它在课堂中具有与众不同的指向性。在这一课例中,教师带领学生探究了两个“智劝”故事的不同之处,学生在最后回顾整堂课所得,收获颇多:有的发现智劝取材的方式不同(邹忌从现实中取材,少年说的故事未必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劝谏的起因不同,等等。在群文的对比中,在各抒己见的表达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课例最后的总结部分,教师联系了上学期的课文《鞋匠的儿子》,提醒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情况下要注意说话的艺术。这就将课文的价值观引向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从而实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目标,实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性的意义和价值。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