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 熏陶 感悟
2019-08-07高艳茹
高艳茹
[摘 要]学生语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文本特点出发,呵护学生的言语自由,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感熏陶,引领学生切身地去感悟,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培养;呵护;熏陶;感悟
语感即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大都比较重视引领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与咀嚼,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致使语感培养的根基不牢。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感呈层级性提升呢?
一、呵护
小学生大多都会有自己对文本的初步感知,这些语感大都以内隐的形式出现,需要教师充分地呵护,才能使其焕发出活力。有了这个心理认知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感培养才能自由地发展起来。
(一)语感的培养需要尊重与呵护
呵护学生的语言感知,就是对学生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呵护。在低年级学生眼中,这种呵护就犹如家庭般温暖;在高年级学生眼中,这种呵护就相当于对他们言语个性的一种认可。这样的呵护与认可是学生语感提升的原动力。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一课时,当读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都按捺不住了,纷纷离开座位,一边说着“站如松,坐如钟……”一边尽情地模仿比画着。学生的表现正是他们对语言正确感知基础上的反馈,虽然他们还不理解什么是创造,但是他们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们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这样的语感充满了自然与生命的气息,是需要教师的尊重与呵护的。
(二)语感的培养需要理解与开发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当言语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或者天性相相吻合的时候,他们的阅读学习过程才会是快乐的。因此,当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存在障碍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文本的直接情感来促进他们对言语意义的习得,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培养。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一课时,在学生读完这首童诗以后,教师询问:“如果明天你们要到海边去,晚上你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有学生说:“我会激动得睡不着觉。”有学生说:“我很担心明天会迟到,不停地看表。”在学生回答完毕以后,教师再顺势说:“看来大家与书上的小朋友一样,听说要去远足,可激动了。那么,你们能够把这种兴奋激动的心情读出来吗?”这样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感同身受之情,有助于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增长。
二、熏陶
从众性是人的普遍特点。小学生是很容易被熏陶与感染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出一种语感氛围,并使其能够无声地传递到学生心中,如此教学,学生的语感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发展。
(一)语气与语调的熏陶
口头语言的语气和语调可以直接反映出说话者的精神世界与言语活动,它对听者的语感触觉是最直接的。教师可以从语气语调的熏陶与感染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时,在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沿着弯弯的小路……我多想去看看,多想去看看”这些地方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什么具体的要求,而是以自己充满激情与深情的语言进行范读。在教师舒缓的语气,激情向往的语调的影响下,学生们不由得被感染、被熏陶,不由自主地随着教师朗读的步伐一起读了起来。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感也就随着作者的语言与教师的范读而生,同时也深化了阅读感受。
(二)联想与想象的烘托
当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头脑中会不由得复现出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于是,想象也就随之产生了。教师可以借助想象给学生最直接的刺激,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培养。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树和喜鹊》一课时,教师先借助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一棵树、一只喜鹊的图片。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棵树,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这只鸟的话,你会有什么想法?”在想象中,学生对于“孤单”一词的理解就会显得更加深刻而透彻。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培养,离不开联想与想象的参与。
三、感悟
语感的培养单靠学生多读并不能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感知,此时就需要教师创造条件,搭建阶梯,帮助学生跨越语言的障碍,真正为学生语感的培养助上一臂之力。
(一)身份的融入,多一分想象的依托
作者在选择一定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时候,在语言表达方面,除了跟自己的个性有关,还跟作者的身份背景有关。因此,也只有当学生拥有与作者相同或者相似的身份体验时,作者的语言才能真正刺激到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培养。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一分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早上起床上学时的情境,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一分钟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样教学,不需要教师做过多的解释与说明,学生对元元早上的不想起床與害怕上学迟到的心理也就有了感同身受之感,从而能够真正地融入文本当中,急元元之所急,语感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二)语境的再造,多一份生成的空间
对语境的理解和把握是学生语感生成的重要条件,而文本中的语境有时候隐藏在书面语言之间,有时候则是直接呈现在字里行间。教师可以通过语境再造的形式来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时,在读到“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营造一个语言情境:“同学们,对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来说,它最怕的是什么?”学生说怕别人的嘲笑。教师再顺势说:“是啊,英子的腿不好,她也最怕别人笑话她。那么,当老师让她上台发言的时候,她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说出心中想法后,教师又鼓励他们带着对英子的理解来朗读课文,此时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语感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三)形式的渗透,多一份表达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言语表达形式的渗透,可以丰富学生的言语敏感度,达到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双双提升。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文章中有这样的描写:“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支的鹿角……”在阅读这些语言的时候,学生大都会被文中所描写的景象陶醉,但是却很少能够从中体会到这些言语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为此,教师就要善于把学生引入比喻句、排比句这种言语表达的氛围中。这样教学,把文本的语言美与形式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获得的语感体验才会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来说,只有经过呵护、熏陶、感悟三个阶段,才能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让语感的培养自然而然地融入他们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之中,从而为他们今后语感的高阶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