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统编教材,落实核心素养

2019-08-07马步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7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核心素养

马步方

[摘 要]当下语文课程的改革指向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因此,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教师从课后思考练习题的角度切入,通过朗读,引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练笔思路,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思考练习;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和“宽泛的人文主题”为双线组织单元,教学思路清晰,而精读课的课后思考练习题融“思考”和“练习”两个概念于一体,体现了“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维度。准确把握课后思考练习题的编写意图,并将之用准、用好,对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现以《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为例,浅谈如何通过课后思考练习题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指导文本朗读,感悟语言文字魅力

《大自然的声音》课后第一道思考练习题提出:“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题目中的“朗读、背诵”等字眼指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较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因不容易找到训练的抓手,教师们容易忽略的是如何在朗读中“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用它独特的方式演奏出了和谐动听的音乐,令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威力。在朗读的时候,可以采用男女声对读的方式,女孩轻巧的声音朗读描写微风拂过时的语句,仿佛轻柔的呢喃;男孩有力的声音朗读描写狂风吹起时的语句,仿佛是森林合奏出雄伟的乐曲。

在对课文精彩部分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声音、语速的对比和情感的渐入,逐渐体会到文本中所描绘的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这种“美妙”有来自文本中对风声雨声、鸟叫虫鸣声的生动描写,也有对用声音塑造文本情感和意境所产生的愉悦感。

二、运用思维导图,促进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咬文嚼字,还要在培养和提升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思维导图的运用,就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统编教材在《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中第一次使用了思维导图:“填一填,再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这一道练习题的编写意图指向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和对课文结构的梳理。题目使用了简易思维导图作为工具支撑,展示了第一层级的内容:“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第二层级的例子,很容易就能发现课文还写了“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和“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這两个部分,完成图表的填空后,课文主要内容就呼之欲出了。

思维导图中层级关系简单明了,不但凸显了“先总后分”的课文结构,也揭示了文段间的包含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梳理文本信息。

三、拓宽练笔思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清单中提到了“语言运用能力”要求,而课后思考练习题中的小练笔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阵地。

《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安排了一次小练笔:“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因三年级学生大多数时候会对稍纵即逝的声音缺乏关注,导致练笔时无从下笔,这是训练的难点。教师可再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课文中列举的两个例子分别揭示了“美妙的声音”来自大自然和家庭,由此可将学生的思路拓宽至学校、会场、公园等生活场景,再选择定位至一种熟悉的声音。这样,对学生的训练就指向了本单元“留心生活”这一语文要素。在写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声音来写,在前一个单元“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训练基础上,再尝试用上在本课学习中积累的一些有新鲜感的词语,一种“美妙的声音”就跃然纸上了。

课后思考练习题是使用统编教材教学的“规定动作”,教学时,我们对每一道题都要做到“方法有指导,训练要落实,效果有保证”,以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