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课后习题,提升语文素养

2019-08-07唐文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统编教材语文素养

唐文艳

[摘 要]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统编教材注重语文素养的落实,并将其有机渗透到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之中。对此,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辑意图,通过合理设计,借助课后习题的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朗读训练,推促学生学会朗读;借助语言训练,推促学生学会表达;借助阅读训练,推促学生学会阅读。

[关键词]统编教材;课后习题;语文素养

相比其他版本的教材,统编教材更加注重语文素养的落实,不仅注重素养内容的落实,还有机渗透提升语文素养的训练方法。以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编者将语文素养通过科学设计,合理分散在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之中。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与编者对话,准确把握编者意图,积极围绕语文要素这一主线,认真挖掘课后习题的价值,通过一定方式,有针对性地借助训练来提升学生朗读、表达与阅读等语文素养。

一、借助朗读训练,推促学生学会朗读

朗读是一年级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最佳途径。统编教材课后习题中也非常重视朗读训练,并通过针对性设计,逐步提升朗读难度,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一年级上册的课后习题中,朗读要求基本是读好课文。比如,《秋天》课后习题中要求读准“一”的不同读音,《影子》课后习题中要求读准字音,《青蛙写诗》课后习题中要求读好停顿……一年级下册的课后习题,重点是句子的朗读,如《彩虹》一课的课后习题要求读好长句子,《棉花姑娘》课后习题中要求读好对话,《动物王国开大会》课后习题中要求分角色朗读……相比第一册,第二册教材的朗读要求更明确,教学操作更清晰。因此,对于一年级语文教学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素养的提升,教师应重视以下方面的训练。

(一) 借助范读指导朗读

一年级学生思维较为形象具体,体现在朗读中就是跟着感觉走,而不是靠朗读技能训练。比如,针对句子停顿,如果指导学生在相应位置画线表示停顿,他们虽然从理论上能理解,但是在朗读时却无法准确把握到位;如果只告诉学生顿号停顿时间要短一点,句号停顿时间要长一点,虽然他们都知道,但在实践中却无法停顿到位,往往句号与顿号的停顿时间一样。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教师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模仿跟读中感知朗读技巧。比如,《小小的船》这一课,如果直接让学生朗读,他们肯定无法把握节奏。于是,教师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状态;接着教师带读,在其中渗透朗读技巧的指导;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巩固所学技巧;最后师生对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 创新形式指导朗读

小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他们精神分散。对此,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根据不同文体,通过轻读、重读、快读、慢读、分角色读、分男女读等形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渗透朗读技巧,让学生学会朗读。比如,《彩虹》一课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如果直接让学生朗读,有点难度。教师可以采用分解法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借助课件呈现相关语句,即“水壶”“浇水用的水壶”“你那把浇水用的水壶”“爸爸,你那把浇水用的水壶”。这样,从词语到短语,再从短语到句子,层层深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朗读技巧。

二、借助语言训练,推促学生学会表达

阅读指向语用。相比其他版本的教材,统编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言语训练,在其课后练习中,除了背诵积累外,还采取多种形式夯实学生的言语素养,推促学生学会表达。比如,一年级上册课后习题中,针对词语积累,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采用“读一读”或者“记一记”的形式积累普通词语,第二层次采用“读一读”或者“说一说”的形式积累偏正短语。针对句子积累,主要是通过学习问答,从中感知疑问句与陈述句。而一年级下册的课后习题,关于词语积累的,有AABB式、ABAC式、主谓式、动宾式等;关于句子积累的,主要是借助句子比较、仿写等形式,让学生从中学会表达。鉴于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在词语与句子的指导上多下功夫。

(一) 积累词语,激发识字兴趣

词语是句子的基础。学好语文的前提是积累词语,学会在不同语境中进行表达。对于一年级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要在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比读形式来感受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比如,“天,蓝蓝的天;碧绿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叶子”这一句的学习,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识字思维导图,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结合想象朗读,从中感知其表达的妙处。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于图画的敏感度高于文字,借助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增加识字的趣味性,还能推促学生了解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他们轻松地理解字词,并且进行有效积累,为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 认识句子,学会运用表达

句子是写作的前提。要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素养,前提就是让学生认识句子,了解句子,继而学会运用句子。具体来说,学生可以运用圈画等方式了解句子的特征。如《青蛙写诗》这一课,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了解句子的标志,即逗号与句号;接着在具体朗读中,遇到标点符号时,教师通过动作或者手势给予学生提醒,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标点符号之间的停顿规律。教学《我多想去看看》的第二小节,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句子之间的停顿,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圈画出标点符号,接着让学生找一找小作者要到什么地方去看看,最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知逗号、句号乃至感叹号的区别。这样,先通过圈画找出句子的标志,接着通过朗读感知句子之间的停顿,步步深入,让学生借助标点符号走进句子、了解句子,继而完成了语言积累,学会了表达运用。

三、借助阅读训练,推促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统编教材的编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课后习题中进行有机穿插,巧妙融入,以便通过阅读训练,推促学生学会阅读。对于一年级教材来说,针对阅读的训练,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 借助问题提取信息

问题是学生阅读的拐杖。借助问题,可以推促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思考,通过筛选的方式学会提取有用信息。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教师可以围绕题目设置问题:“小画家是谁?它们是怎样画的?作品是什么?”接着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借助圈画形式,在文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样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本主要内容,又能让学生的思考更有完整性。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借助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是较好的途径,毕竟他们虽然能够根据拼音学会识字,学会阅读,但还做不到从文本中系统地提取有用信息。不过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精悍,要突出重点,如果遍地开花,反而失去了意义。

(二) 借助插图提取信息

插图是教材的一部分。一年级学生从学前时代就已经学会了阅读绘本,因而他们的读图能力更胜于文字阅读能力。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文本插图的作用,引導学生通过读图走进文本,继而提取有用信息。如《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的课后习题:“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读音和意思。”对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文字,接着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明白文字与插图是一一对应的,最后组织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文本,从中了解故事梗概,继而借助插图猜字的读音与意义。就这样,借助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不仅能够推促学生快速掌握文本内容,还能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总而言之,课后习题也是统编教材的一部分,教师要想教好统编教材,前提是要充分与编者对话,准确把握课后习题的编辑意图,认识到其与语文素养的关系,并借助恰当的方式进行科学训练,在推促课堂精彩生成的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统编教材语文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