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1+N”群文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

2019-08-07陈常刚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7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群文阅读

陈常刚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1+N”群文阅读搭建了课内与课外阅读桥梁,通过言语构建、课程开发、审美提升、文化渗透等途径,促进学生的个性表达、思维发展、创新意识等,并逐步产生文化自信的心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群文阅读;言语构建

统编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的编排模式,每个单元除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外,还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构建一个从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教学体系。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例,探索“1+N”的群文阅读模式,旨在构建一条从教读到自读、从帮扶到放手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借助语言构建,助力个性表达

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才会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只有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运用、沟通交流,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表达。相比单篇文本,“1+N”群文阅读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境,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相似的人物塑造、接近的思想主题,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推促他们进行个性化表达。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为主题进行单元编排,在给构建“1+N”群文阅读模式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构建,为其个性表达奠定基础。

这一册的第四单元属于预测单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边读边猜想的语文阅读习惯。教学时,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为“1”进行精读,以《不会叫的狗》和拓展课外《狼和小羊》《皇帝的新装》等以及“习作园地”里的例文为“N”,构建群文阅读模式。其中,课内略讀课文《不会叫的狗》已经有多猜测结果,可引导学生思考;而课外阅读的童话,可以通过呈现一半情节,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猜读,然后各组推荐发言,最后与原文结尾进行对照。这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表达欲望。

在具体教学中,第一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精读课文,要让学生理解、掌握预测文本内容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二课或者第三课组建群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对三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引导他们学会猜读,养成猜读的习惯,而不是让他们了解猜读的概念、方法技巧等。群文阅读,不仅给他们猜读提供了较好的素材,而且还给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为他们的个性表达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放手,给学生猜读想象提供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尤其是他们的个性理解、表达,更需要积极鼓励,以培养他们的预测习惯,从而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借助课程开发,助力思维发展

相对于单篇课文,群文阅读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课程开发。从阅读主题到内容筛选乃至学习方法,都是师生的原创,需要有学生的参与。通过这种课程开发,学生的思维会打破固有的模式,进入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思维的品质。群文阅读文本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认知规律,在根据他们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便推促学生思维与素养的双重发展。

如,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里旅行》《一块奶酪》等童话,单元主题是“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编写童话”。教学时,如果仅靠单元内的几篇童话,学生的印象就不深刻。因此,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略读课文《一块奶酪》为“1”,精选课外短篇文本“N”篇,构建群文阅读。可以围绕蚂蚁精选一组童话,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初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以及童话所描绘的特定形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童话体裁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程开发,不仅是教师的原创,而且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对“1+N”群文阅读的构建,要突破传统课文的教学模式,打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以及语文要素的理解。同时,在构建群文阅读过程中,要针对同一主题选择阅读材料,这样便于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引导他们辩证地、多元地认识童话人物形象,为接下来创编童话做好铺垫。

三、借助审美提升,助力创新培养

学生素养的提升,归根到底依赖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升。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从体验、欣赏到评析的过程。越是经典作品的阅读,越能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审美感受。而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表现、模仿。由经典作品组成的群文阅读,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美的体验,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统编教材所选的文本都是最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以此为“1”进行组建群文阅读,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助推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如第八单元的《司马光》一课,属于经典小古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此为“1”,通过拓展《孟母三迁》《叶公好龙》等小古文,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诵读品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现形式,体会文言文特有的韵律节奏,从而有效培养其语言审美能力。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文本故事,拓展相关的故事,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材在三年级编排小古文,其意图不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句式结构,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我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因此,以《司马光》这篇讲读课文为“1”,让全班学生熟读成诵,接着自由说说故事的内容,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不过,需要说明的是,“1”的要求应适当高一点,即读熟悟通,而对“N”篇小古文,其要求则相对低一点。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对小古文的接触,使学生自由表达,感知文言文的节奏韵律,从而使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

四、借助文化渗透,助力文化自信

与传统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加大了传统文化篇目的比重,其目的是渗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力,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力。相比其他课程,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单篇文本虽然也有文化因素,但是不多,无法对学生形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以教材的一篇文本为“1”,整合相同文化主题的文本,进行有效拓展,将彰显文化因子,使它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比如,《赠刘景文》一诗,表面上是写荷花,实际上是写人,是劝慰友人的,表达较为含蓄。在具体教学中,不少教师把目光集中在难懂词语、诗歌内容的理解上,毕竟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但他们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因素。为此,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此为“1”,围绕诗歌的意象,即荷花,进行有效拓展。教师可以选择《语文园地七》中的《采莲曲》,也可以拓展课外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甚至是《爱莲说》等古诗文,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诵读品析,学生在了解古诗意思的同时,初步感知荷花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内涵。

这样的教学,使优秀文化伴随着学生成长,在潜移默化中熏染了学生品性。对《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特有的文化内涵,也许学生根本就无法感知到。因此,教师借助“1+N”群文阅读模式,进行有效渗透,让学生在大量阅读品析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也给他们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总而言之,“1+N”群文阅读模式搭建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桥梁,也有效地衔接了单篇文本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群文阅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