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生思维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9-08-07顾绍艳
顾绍艳
[摘 要]思维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因素,语文教学应当以发展学生思维力为旨归。目前的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还没有成为自觉,学生思维还存在肤浅、停滞、缺席等现象。作为教师,要通过“容错”“容我”“荣创”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具有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策略
近年来,各种语文教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在流派林立中,笔者认为,作为一线教师,应牢牢抓住语文之本质,求真务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训练语言和训练思维。”对语言、言语等,专家、学者和教师多有论及。但对思维,我们的认识还很肤浅,研究得很不透彻。主要原因是对语文、思维的认识有些偏颇,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思维是理性的”,因此“思维”成为理科的专属道场。这样,导致发展思维成为语文教学未曾开发的“盐碱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轻慢、遮蔽学生的思维,只在语言的表层打转。
一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现状
(一)思维肤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便到教材文本中去找答案。教师只关注学生有没有“找着”,至于学生的见解,教师很少关心、在意。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船长》时,要求学生找出“船长和船员的对话”,并分角色朗读对话,点评朗读情况。学生从中找出了船长的命令,如“坚持20分钟就够了(安定人心)”“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提出逃难要求)”等。这种教学,学生的思维是肤浅的,他们只是模糊地感到船长的伟大。
(二)思维停滞
近几年,笔者听了不少的语文课,基本上都是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没有看到一堂真正研究学生问题的课。学生习惯于揣摩教师的答案,即使提出一些问题,也被教师巧妙地忽略。如,一位教师教学寓言《鹬蚌相争》时,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蚌夹着鹬的尾巴说话时,鹬不就可以逃脱了吗?”问题刚出,学生哄堂大笑。教师直接发问: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学生齐声回答“寓言”。于是,学生的思维戛然而止。
(三)思维缺席
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运用,让教师习惯了课件上课,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许多课堂却走入极端,出现了媒体狂轰滥炸的情形。比如,有一位教师执教《恐龙》一课,首先运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恐龙,然后让学生上网查询恐龙的生活习性,最后还让学生将某些恐龙画下来。学生看着图片、视频,忙得不亦乐乎。尽管气氛热闹,但课堂情境不断变换,学生完全被多媒体主宰了,成了课件的“奴隶”,他们没有自己的思维、想象。毫无思维含量的语文课,让学生感觉无趣、弱智。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一)语文教学要“容错”
激活学生思维,需要营造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很多时候,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思维,是因为害怕出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另类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辨析。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包容,要善于引导,化错为正。如,在上述《鹬蚌相争》的案例中,如果教师正视学生问题,换一个启发方式,将问题抛给学生,“这个问题有意思,你们怎么认为?”笔者想,课堂一定会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二)语文教学要“融我”
语文教师习惯了成人立场“传道授业解惑”,这样导致了教师的话语霸权,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简单、机械的训练。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应当让学生“融我”。所谓“融我”,就是“融入自我”,就是让学生从经验出发,借助自己的感知、记忆等对文本进行思考、想象。如,在上述《恐龙》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所看到的恐龙动画片,唤起学生的表象,引导学生将表象中的恐龙与课件中的恐龙进行比较,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三)语文教学要“荣创”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人云亦云,不是跟风、从众,也并不是唯书、唯上,而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学生的语文思维需要引爆、比较、整合。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重复昨天的故事”“重复教材的故事”,而要引导学生积极创造,让学生以“创”为荣,这就是“荣创”。比如,在上述《船长》一文的教学中,教師要引导学生揣摩文本:“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他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引导学生自觉解读文本,激活学生的文本思维,呵护学生的创造性见解。
三、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一)让思维蕴含逻辑性
曾几何时,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被界定为“读”与“写”。于是,“读写”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其实,无论是“读”还是“写”,都离不开思维。语文思维力往往决定着语文学习的深度、效度。逻辑性思维是语文思维主要方面。只有抓住思维的逻辑性,才能引导学生领悟语言,发现语言的规律。思维的逻辑性体现在学生对字词句段、文本思路的推敲上。比如,学习《给家乡孩子的信》,引导学生潜入文本,理解文本从何处写起,到何处终结。厘清文章脉络后,要追问“巴金为什么给家乡的孩子们写信?”显然,巴金给孩子们写信,并不是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而是要告诉家乡的孩子们,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为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巴金的信给了你哪些启示?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些启示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应怎么做?”“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只有借助逻辑性思维,学生才能明晰作者在文章中要传达的思想、创作意图等。
(二)让思维具有深刻性
千古文章意为本。“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语)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穿越文字表层,抵达文本心脏,触摸到文本灵魂,而这都离不开学生的深度思维。深度思维需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如,教学《第八次》这篇课文,在学完第一部分内容后,学生知道了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抵抗外国侵略者,七战七败,自己也受了伤,几乎失去了信心。接着,笔者没有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而是直奔文末,学习第三部分。抓住这一句话: “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成功了。”引导学生学生思考。这样,诱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布鲁斯王子失去信心,最后却又成功了呢?”自然引出蜘蛛织网故事,探究个中的原因。在有深度的思考中,学生体会到了布鲁斯王子不懈奋斗的精神,感悟到“有志者事竟成”的哲理意蕴。
(三)让思维具有创造性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感悟上。只有引导学生对言语进行迁移、运用,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语文思维的思创造性,不仅体现在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上,也体现在学生对某些句段结构、文段结构的模仿、迁移和运用上。比如,《二泉映月》一文,有一段写阿炳听泉的句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读着句子,学生联想阿炳的身世,想象阿炳的孤苦。笔者引导学生品味:“能将描写他听到内容的四个短句调换位置吗?”刚开始学生都认为能。通过一次次品读,学生认为,四个短句饱含阿炳内心情感越来越浓烈,表现阿炳生活越来越坎坷,说明阿炳越来越激愤等。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体悟到言语的秘妙。
“心似涟漪,情丝为谁泛起。”如何激起语文课堂的涟漪?如何引发语文学习的波澜?当然是语文思维。思维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核心因素。语文教学应当以发展学生思维力为旨归。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将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统整起来,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