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
2019-08-07方彬
方彬
[摘 要]设置悬念是文艺作品的表现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逆向解读、另辟蹊径、个性补白等方式设置悬念,不仅能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思想及艺术特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悬念;思维;解读;补白
“悬念”是小说的一种表现技法,是激发广大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悬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才更有效呢?
一、逆向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与文本内容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反驳,得出自己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顾茅庐》一文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设置这样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诸葛亮前两次没有见他,第三次还让他们一行等了那么长时间。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帮助刘备成就统一大业吗?”许多学生对这个问题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说:“当然了,我从电视上看到了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用兵如神。为了得到诸葛亮,他就是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诸葛亮就是再有本事,也不能摆那么大的架子吧?还要刘备三请?”在学生争论不下的时候,教师趁机向学生介绍名著《三国演义》,并告诉学生:“诸葛亮之所以第三次才见刘备,是对刘备的考验,并不是故意摆架子。那他考验刘备的什么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读一读《三国演义》,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这样的悬念设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把学生引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里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巧设悬念,引领学生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展开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需要指出的是,悬念的设置一定要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真正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更加深刻。
二、另辟蹊径
在阅读教学中,悬念的设置只有出乎学生的意料,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妨另辟蹊径,鼓励学生运用创新的思维思考问题,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引领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一层。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課时,通过阅读,学生发现主人公是一个乐观、爽朗、自信豁达的人,因此,他能够从容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为了使学生对老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另辟蹊径,反其道而问之,让学生思考:“如果老人不具有这种性格的话,面对来来往往的游客,他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在这个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想到了假如老人没有这种良好心态的话,他会觉得扫地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面对游客不免会抱怨生活艰难、孩子不孝顺等,在扫地的时候就会应付了事等。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对老人豁达的精神更加敬佩,而且还使学生从小养成全方面看待问题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设置悬念,可以有效改变学生阅读的惯性思维,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
三、个性补白
不少的文章在结尾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悬念的艺术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留白处,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补白。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使学生的阅读产生一种无穷意味。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文的结尾以女店主的一句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作为结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女店主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样,使学生对后来会发生的事情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前面发生的事情进行补白。有的学生说:“老妇人和乔依后来又见面了。在老妇人的帮助下,乔依开了一个汽车维修保养厂,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享受到创编的快乐。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的留白处让学生进行补白,能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推断,促进了学生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创设悬念的方法可以使阅读课堂显得更加精彩。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到设置悬念的突破口,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