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单元序列,让班队课的育人价值最大化
2019-08-07韦慧
韦慧
[摘 要]由于很多班主任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能力有限,在主题班会课程设置中就出现众多泛化的现象,影响了班队课应有的育人效果。结合当下主题班会设计单维、孤立的现状,我们倡导将主题班会的设置从体验、践行和分享交流等单元框架入手,构建出目标、内容、实践和评价一体性的育人达成系统,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提出要依托实践主题,强化单元设计的序列性;依托专业项目,强化单元设计的自主性;依托观念认知,强化单元设计的实践性;依托明确任务,强化单元设计的目标性,让班队课的育人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单元序列;实践主题;项目设置;明确任务
主题班会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仪式,也是形成教育育人的重要手段。随着课程意识的不断夯实,德育品牌下的主题班会也在不断地被尝试和实践,但由于很多班主任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能力有限,在主题班会课程设置中就出现众多泛化的现象,影响了班队课应有的育人效果。结合当下主题班会设计单维、孤立的现状,我们倡导将主题班会的设置从体验、践行和分享交流等单元框架入手,构建出目标、内容、实践和评价一体性的育人达成系统,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
一、依托实践主题,强化单元设计的序列性
面对教育的专题,很多班主任要么敷衍了事、搪塞应对,要么就是单节班会课一带而过,没有入情入境的感知,没有活动参与的体验,没有心得感受的分享,更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由于体验性践行并没有落到实处,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育人效果。为此,我们需要以多课时、巧统整的方式,对其进行单元化结构设置,其基本思路就应该为设定目标、理解专题、实践参与、评价激励。
以“家乡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为例,我们将单元主题活动的目标确定为:1.通过走访调查,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能够以实际行动来宣传家乡传统文化;2.组团制定调查方案,开展实践性的活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3.搭建平台,分享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验。在具体实践时,我们采用了集中性学习与分散性活动的两种架构方式,构建了四个课时的板块:1.确定研究的主题,设置方案以及交流分享的形式;2.指导学生在小组活动遇到障碍和困难时,灵活调整预设方案;3.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内容和体验的感受进行整理汇总,为交流分享做好相应的准备;4.强化成果展示与分享,活动可由学生撰写主持词,在激活活动氛围的基础上分享体验与收获、展示评价成果、交流活动得失等。
这种分散性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他们根据原始的方案自行实施与调整,其内容包括实践调查、介绍家乡、宣传文化等活动,教师可以适度提醒学生在活动时做好相关文字资料、数据信息和图片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由组合自行实践,聚焦了实践体验,认知能力得到根本性提升,其育人效果自然水涨船高。
二、依托专业项目,强化单元设计的自主性
在常规思路下,班集体的活动开展一般都由班主任来制定目标和方案,活动之后让学生撰写感受进行分享交流,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果,但远远还没有达成应有的效应。我们需要转变理念,从原本的常规性活动转化为专业的项目化设计,其基本思路应该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实践操作、展示成果。
就以美食节互动为例,我们首先拟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1.通过参与实践,能够独立设计活动方案;2.借助于现场展示与分享,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增强自信;3.借助对华夏饮食文化的收集与整理,理解并接受我国传统的美食文化;4.掌握参与班会活动的基本方法,强化自身的成就体验,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时,我们可以分为四个板块来操作: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方案的自主性设计;其次,通过收集文字资料、视频制作方法来学习相关美食的制作方法,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美食节活动;再次利用班队会的形式和流程,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4.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表达倾吐在参与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
这种基于单元视角下的活动体系,明显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凸显出来,借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实践能力,强化了对学生实践体验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学生对美食的内在需求,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班级、对整个美食节活动的认同感,更有助于学生借助美食这一突破口,提升对本民族文化接纳的自豪感,从而强化学生内在的育人效果。
三、依托观念认知,强化单元设计的实践性
主题班会要强化学生对于道德认知的抉择能力,尤其是当下社会价值多元化,各种认知思潮相互碰撞,冲突鲜明。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判断不仅要明晰对错,同时也还能具备清晰的辨别能力和抉择能力。这就不是一课时的观念灌输就能解决的,而需要围绕着主题引领学生进行辩论、实践和澄清,班主任可以通过“设置话题、厘清认知、实践行动和分享交流”的板块来强化实践。
我们就以防止受骗这一主题为例,专门设置了3个板块的主题班会流程:首先,通过交流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抉择能力,在认可社会诚信度的基础上了解被骗的案例,强化对骗子行为背后的用意了解,从正向的角度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其次,从学生收集出来的各种案例中总结提炼出基本的骗术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性分析这些孩子被骗的原因,诸如粗心大意、爱占小便宜,不会及时性急求助等,并鼓励孩子运用体验分析周围被骗现象或者成功拆穿一起骗局;最后是分享交流,即交流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感知体会,由班主任来强化相关观念的澄清,指導和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为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依托明确任务,强化单元设计的目标性
当下,由于教育体制的不科学、不严谨,导致很多教育活动是彼此交叉、相互重复的,致使很多班主任是疲于奔命应接不暇。我们可以将德育进行课程化处理,将上级部门的要求转化为德育活动资源,放大育人的实践过程,其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明晰任务、细化分解、实践行动、展演表现等。
比如以学校组织的各种春游、秋游等实践性活动为例,这些活动都是由学校规定好地点、完善好活动计划的,包括安全预案等,而学生只管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参与活动,充其量回来走走写文章、写感受的形式性活动。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样的活动效果,但绝对有再度提升的空间。为此,我们设置了三个实施板块:首先,我们先从学生的意愿出发,进行问卷调查后开展实践活动论证会,争取多角度地了解孩子的意愿,并交由学生设置路线、活动方法,包括安全层面的预案,教师进行适度的指导和补充;其次,组织设置活动过程中的集体性游戏、交流活动,然后对实践流程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如观察、拍照、饮食等内容进行全面指导,保障实践活动高质而有效地开展;最后,回到班级之后进行我的实践足迹交流展示活动,包括小组内的交流、内部展示,然后再从每组中推荐最有价值、最有新意的人员进行班级交流分享。在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上一周班会课进行计划制定,然后全天参加实践活动,再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梳理与选择,明确自己交流汇报的内容、方式,并在下一周的班队课中进行分享交流。
这种基于课程化设置的班队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抵抗挫折、增强团结意识,同时也历练了学生组织活动、实践参与的能力和意识,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同时也让学生在相互观察、相互帮助中对同学之间的友谊有了更加鲜明深刻的体验。
班队课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也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引领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改变传统理念下班队课单一而割裂的设置模式,将班队课的设置课程化、序列化、体系化,不断激发学生内在体验的主体性、实践性,真正发挥班队课应有的育人效益。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