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的解读与点评

2019-08-07许振东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7期
关键词:考题文体材料

许振东

2019年的全国高考已经结束,语文科目中的作文考题依然引来广泛的关注。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既保持了不少原有的特色,也有很多新的变化。笔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分析,试对各地高考作文试题进行解读与点评,仅供大家参考。

1.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个鲜明体现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扎根祖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紧密结合当代现实生活与学生思想实际的题目。2018年9月10日的第34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师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学生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道题题面上的“民生在勤”“夙兴夜寐”二词,一个出自先秦文人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句,一个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卫风·氓》中的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之句。此二词又可见于2015年4月28日,习主席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和2017年10月25日,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习语”金句。此篇作文题的核心意旨及正确解答实际上已经存在于习主席如上的几篇重要讲话中,考生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首先在理解上不能有太大的偏差;作文既不能仅进行干巴巴地解读与说教,又不能只停留在讲述身边的生活与问题的表层;既要有认识的高度与深度,还要有来自身边生活与自身体验的厚度与温度。同时,考生还要考虑,这是一篇演讲稿,需注意文体的格式,在行文中要处理好行文的现场感、节奏感,注意说理的针对性与逻辑性;具有较强感染力,气韵酣畅之文,应更易得高分。

2.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考题的材料给考生提供了充分的写作空间。材料共选取了五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919年5月4日、1949年10月1日、1979年9月15日、2019年4月30日、2049年9月30日。这五个时间节点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深广的政治内蕴。前三者已经发生,曾经促成我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与飞跃,考生虽未曾亲历,而多年的历史教育也足以使之在其心内生根。第四个时间节点刚刚过去,它为每一个考生所亲历,在他们每个人心内肯定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第五个时间节点是在我们共和国诞生一百年的日子,那个时候绝大部分考生都正值壮年,是在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开花与结果的季节。第五个时间节点虽在未来,但每个考生都心有向往,自己各有不同的话语和憧憬。这五个时间节点,明显为“两个一百年”的红色线索所贯穿,为此五个时间节点而展开的思路,除去第四个时间节点有考生亲历的纪事特色,其它四个时间节点都需考生在正确历史记忆和新时代发展宏图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而广阔的想象,要准确地展示特定时代背景和特定讲述场景、巧妙创置自身角色,表达好自身对相应重要时间节点的认识、自然而贴切地抒发内心情感。在这个考题中,涉及四个不同的实用文体,包括书信、演讲稿、观后感、慰问信。考生一定要注意不同的文体特征,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文体。同时,也要多在“结合”“切合”“贴合”“符合”四个方面下功夫,很好做到“言从己出”。

3.全国III卷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此考题为看图作文题。试题所提供图的画面简洁,仅是三人、两桌椅、两摞书、一段话而已,题面所提要求也极为简单。由此可见,本题给予考生的写作空间是足够大的,而且考题的设计者还将与考生的距离设计得非常近,就是他们每个人都自然会经历的、刚刚过去的“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从本题的这个画面中,考生可以捕捉到教师“殷殷的目光”,想到教师多年为学生辛勤的付出,想到一个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可以从教室内学生们朝向老师那微微前倾的身姿,联想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慕;还可以从那高高的两摞书,联想到学生自己十年寒窗的艰辛、联想到每一本书、每一页文字后的故事。老师所说的“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既包含着浓浓的师生情意,也体现着教师高度敬业的责任意识,又充满对祖国未来的不尽期待。

4.全国汉语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5月1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来安中学举行“奥运我最爱”的主题班会。小华说:“我最喜欢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大伟说:“我最喜欢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世界冠军,像他那样自豪地说‘I am made in China(我是中国造)!”小齐说:“我最喜欢奥林匹克运动口号:‘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我没什么体育特长,但经常锻炼身体!”

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得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此考题给出的材料是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也是举国关注的一件大事。围绕此事件,材料以小华、大伟、小齐三个人的身份,提出三种观点,实际也给出了三个构思或讨论的角度。“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格言,体现着一种勇于拼搏的精神,可以联系个人的成长奋斗,也可以联系国家目前激励创新的时代氛围;大伟对马龙的喜欢,希望成为世界冠军,可从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个人成材等角度进行阐述;小齐所提出喜欢奥林匹克运动“重在参与”的口号,可联系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质与事业的关系、平凡见伟大、人生价值与意义等角度。行文可从材料引发出一点进行论述,也可以围绕主题班会的场景,进行虚设人物辩论,灵活阐发作者观点。

5.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相对来说,本题的难度更大一些。题目“文明的韧性”虽仅五个字,但内涵太丰富了,包括题面所提到的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还包括世界上其它的文明样态,如陆地文明、海洋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古希腊文明等。当然,本题所指“文明”更多指向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让考生在短时间内来谈在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的体现,尤其是在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如何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是不容易的。很好完成此题的关键要看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熟悉程度,虽然大家长期生活于其中,对这样的“韧性”可能也有所觉察,但真正阐发起来,并不是一件易事。考生可结合儒家文化中孝敬、诚信、忠义等理念来谈。考生也可以从浩然正气、爱国、廉洁、节操等品格来谈。考生可以说屈原、陶渊明、岳飞、文天祥;也可以谈梅兰菊竹、谈诗词书画。当然,每个方面都要归束到“韧性”的特性上来。如此,此文的思路能拓展的空间也是不小的,把握好,更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这个“2019的色彩”的文题,非常新颖,颇能激发考生的想象力与才思。此题所要考生记叙的“色彩”并非一般的色彩,其要与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这样的重要活动相关,因此就需超越色彩的自然属性,关注不同色彩的象征意和衍生意。比如,就纪念五四运动可联想到青年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绿色,就欢庆共和国70华诞可想到由无数烈士鲜血所染成的國旗的颜色——红色。这样的颜色联想,对考生来说可能并不难,难的是这样的颜色联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对考生产生激励的。这样的记述、描写和抒情,如果要自然生动而且深刻感人,并很好达到考题的要求,是需要考生有深厚的功底的。

6.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本考题选取了在共和国开创与发展过程中的三位人物的名言来做材料,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虽然说文体不限,但是实际更适合写议论文。从三位人物的名言出发,可以写的角度有许多,比如就方志敏的名言,可进行共产党人“初心”的阐发,也可进行“两个一百年”伟大梦想的讴歌;就陶行知的名言,可对爱国主义精神进行论述,赞美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黄大年的名言,可论述个人发展与国家伟业的关系,可展现新时代无数普通人身上的进取精神。对于此题目,考生容易流于表面,要写出深度,需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知识;同时也需要考生把自己真正地融入其中,多以事实为依据,以真情来感人。

7.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此题给出的材料较为简单,是从音乐的风格和音调来谈“中国味”。此“中国味”可以来自音乐本身,比如传统古乐的悠扬缠绵、多种戏曲中的色彩纷呈;也可以谈中国美食、服饰、建筑、诗词曲赋等等的味道。这种“中国味”是一种传统味、文化味。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去追溯这种“中国味”的本源,可以展现其不同构成及特色,也可以写自己对其感知和弘扬。此文可以写得诗般优美灵动,也可以写得如考究论文一样厚重艰深。

8.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这是一个很有意趣的文题。材料给出了“物各有性”的一段话,此段话首先承认“物各有性”,然后提出“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的观点,实际是在强调在当下社会,既不能忽视不同个体的个性,也要注意不同个体的交融共生。如此的主旨,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关注自身,而常常忽略他者,不能够与其他人共存相生的社会问题的。材料表面是在谈“物性”,其深层是一种人生智慧的凝练与提升。此文题可在我国传统文化处世准则的基础上展开,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念融入进来,并结合现实社会问题与个人的人生经历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地阐述。考生思路开阔,也可以针对时下美国的贸易霸凌主义,既损人又不利己的行为进行评析。

9.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是一道较有文学性的考题。每个人都有诉说的渴望,如此的诉说转化为文字,那诉说者就转变为作家。这道考题题面所列出的第一种观点讲“心里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呼声”,是在强调作者与社会相连接,不为自己而写,而为社会、为人民而写。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作家就是这么做的;不过,如此又容易使作家的创作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使之易产生摇摆和不独立,难以产生作品的独立品格。尤其是读者的品味与呼声是千差万别的。有些读者也许会发出某些非主流或非高雅的声音,就可能误导作者走上弯路,倾听了倒不如不倾听好。另外一种观点提出作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这样的认识,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应该排除掉种种私心杂念,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不能因为个别人的嘈杂的声音而改变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初衷。不过,如此,又容易产生与外界的隔离,不能及时修正自己创作中可能会有的偏颇。把自己封闭起来,一味为自己而写,如此的作品又很容易失去社會的价值与意义。从如上一个或更多的角度与方面都可以展开考生自己的论析,重点是如何围绕社会价值或艺术价值这两个核心,不能简单的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

整体来说,201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视野更为开阔,与时代、社会的结合更为密切,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相结合的产物。这对知识面相对狭窄、处世未深的考生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此的考题新变,明显展示出一个新信号,再简单地死读书本是不能符合我们国家对人才的根本要求的。这样,今后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也将面临新的任务,一方面要与党的教育方针高度融入,一方面要牢固加强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然,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或历史课,永远不能将古今中外的众多优秀文学经典弃置不学而专学其它。如何将这两种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靠学生长时间地主动学习与日积月累,也要靠语文教师润物无声般的高超教学技巧。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个别也有过于宽泛的现象,容易产生宿构作文的搬用或套用,这样将不能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易养成考生的投机心理,造成在分数上的失实,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是一种不平等、不公平。以后,应当注意提高改进。

作者简介:许振东(1966—),男,廊坊师范学院二级教授,《语文教学之友》主编,文学博士,主研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考题文体材料
另类文体巧谋篇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可爱的小瓢虫
追踪考题,晒晒考点
一道考题的多解
材料
聚焦绝对值不等式热点考题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