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轴认识假分数,突破单位“1”的局限
2019-08-07张龙昌
张龙昌
[摘 要]分数具有多重意义,教材一般是从分数的“平均分”角度开始,到分数的数字意义煞尾,使得分数的意义得到补充和扩展,教材还引进数轴来拓展分数的概念内涵,但如果使用不当,将不利于学生对假分数的掌握。引入数轴需谨慎,要借助数轴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假分数,从而突破单位“1”的局限,疏通思维阻塞。
[关键词]数轴;假分数;单位“1”
一位特级教师执教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引进伸缩性的长条演化成数轴,然后借助数轴來揭示假分数的起源和含义,整个假分数教学过程始终抓住“初等数轴”这个模型。数轴能将所有的数集融合起来,方便学生直观理解。但事与愿违,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学生对数轴始终提不起兴趣,越学越糊涂。那么,学生接纳假分数的切入点在哪里?对于数轴,学生究竟了解多少?为此,笔者从8所同级小学的五年级中各抽调一个教学班(参与调研的学生学习进度还没有到达第十册“认识分数”这一章,他们只是在三年级对分数有初步的接触)进行访谈调研。
一、对假分数掌握情况的测评调研调研试题: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在直线上画出表示分数[13]、[23]的点。
对于第1题的第(3)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答案为[58]。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学生没有领会大括号连接两个圆盘的深刻用意,也没有正确辨别“大括号”符号与“集合”符号的区别,将示意图⑶与示意图⑷相提并论。他们并不理解,将两个圆盘中的一个视为单位“1”,第二个圆盘则是超出单位“1”的份额,这样来表示分数的话,总份数也就是分母为4,选取的份额也就是分子为5,构成分数[54]。学生普遍感到困惑,分数的分子怎么能比分母大?这时学生的思维阻塞,需要及时疏导。
审视第2题的作答情况,许多学生把分数[13]、[23]错误地标注在数轴上的整数“1”和“2”的坐标处。学生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正确认识数轴上的单位“1”,不知道将数轴上一个单位长度(两个相邻整数间距)看作单位“1”;二是简单地将数轴等同于线段,将坐标距离等同于线段长度来表示分数。
二、正确理解单位“1”,疏通思维阻塞
以往教学生探析分数,都是从部分占整体份额比这个角度来定义分数,实际上是把单个物品、一个计量单位或一堆物品构成的集合视为单位“1”,在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或者几份的情况下生成分数。在学生的意识形态里,单位“1”是“整体性”的概念,也就是所有的、全部的囊括所有个体的大全集,拿取的份额封顶也只能达到单位“1”,也就是拿走全部,但是不能超出单位“1”,因为全集之外已经没有多余的了,这种偏见非常顽固。对单位“1”的偏见变成了学生对假分数的认知障碍。对于调研试题第1题(3)问,许多学生都把两个圆盘组合起来,将其整体视为单位“1”,误认为涂色部分是[58]。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假分数,当务之急就是要矫正和扭转学生对单位“1”的偏见,重新正视单位“1”,理性与包容地看待把单个物品或者一定容量的整体设立为单位“1”,其余部分参照原单位“1”一律作为份额,不再出现第二个单位“1”。否则,学生无法心悦诚服地接受假分数,也无法领会假分数概念的本质内涵,更遑论解放思想,疏通思维阻碍了。
三、引入数轴需谨慎
现行各版本教材统统都是从“数尺”中抽象出“数线”,再将“数线”加工处理成“数轴”,这样的过渡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确立了数轴的地位。但运用数轴表示分数存在弊端,学生除了不能明确判断数轴上的单位“1”外,还有许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数轴上表示分数与分面积、分割实物来表示分数不同,数轴除了表示数量,也就是基数性,还有序数性。用面积、实物模型刻画分数,选取的部分比较随意,没有规定的顺序,可以是其中任意几等份,所表示的份额只是代表具体数量,即单纯的比较大小。而数轴上表示分数,分数除了具备反映份额大小的功能,还能反映顺次。数轴上表示的分数,从左至右依次增大,它们的次序不可调换。
在教学假分数时,应该将数轴作为唯一的直观载体,还是把它作为揭示假分数的辅助手段,教师需谨慎考虑。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