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

2019-08-07廖拾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6期
关键词:邹忌齐王文化

廖拾英

新课标明确规定: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其实,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德育教育。如孔子教学生以“文、行、忠、信”;孟子教学生以“仁义礼智”;韩愈提出仁义道德是“先王之教”的中心;朱熹主张以学来“变化气质”,教导学生“朝夕修其孝悌忠信”之道;近代的蔡元培提出“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理论;陶行知力奉“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宗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无一不重视德育教育,无一不是德育教育的專家。

当今的教育在分数、升学的逼迫下,功利性太过浓厚。知识的学习、答题的规范、卷面的工整是必须不断强调、反复训练的,哪里还有时间旁骛?可是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就是说智育、德育、美育、情育同等重要,不可偏颇。而语文有着德育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是通过语言形式挖掘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意义和道德意义,用作品中创造的情境或人物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它更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情绪性,它容易使学生激动、惊奇、欣喜、悲伤……从而震撼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友谊、思考责任和义务,大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方法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可以这么说,凡是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纵情诵读,潜移默化。语文课本中的诗文大都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佳作妙篇,不但要熟读,而且要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先靠朗读成诵把握文章的气,进而领会其意。要求学生诵读,教师自己要诵读,给学生做示范、作指导、树信心,让学生开口读、大胆读、深情读。舒缓慢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心中的自私自利会被荡涤;深情吟诗“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忧国忧民之情会油然而生;反复吟唱“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种面对残忍和丑恶该做出的选择会豁然清醒;高声诵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种满怀理想、勇担革命重担的崇高精神会不断撞击学生心灵。学生在诵读中,心灵受到震撼,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情操得以陶冶,灵魂得以净化。这种效果是简单的说教所望尘莫及的。

二、扩大视野,陶冶情操。观察当今的学生,不难发现,单就视野来看,他们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同龄人都要开阔得多。游戏、网络、名牌、旅游……有谁能否认他们是视野最开阔的一代呢?但是提到文化视野就另当别论了。他们大多对输入自己头脑中的诸多信息缺乏审美和判断。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帮助他们学会体会事物的文化蕴涵、美感内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入手,扩充语文课文内容的涵盖面。如在《马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马”的偏爱谈起,讲王良御马和汗血盐车的传说,讲郭槐向燕昭王讲的以千金买千里马骨的故事,唐昭陵六骏的来历,还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杜甫“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的悲叹,学生自然感慨颇多,兴趣盎然。无形中既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他们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鲁迅说过“仆以为一无根秖学问,爱国之类,俱是空谈”,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无知会导致爱国情愫的萎缩。因此,拓宽文化视野是语文课德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三、解开缰绳,活跃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很令人欣喜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老师要大加赞赏,绝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采取一锤定音的方式,用一根无形的缰绳捆住学生,即使是三观不正,老师也不能一味的否定、批评,而是要讨论、辨别、引导、明确。否则,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遏制,想象力会受到束缚,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育效果绝不会理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在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启发诱导学生讨论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小狗包弟》时,有学生说“把小狗包弟送走后‘我并没讨到什么好”,有学生说“巴金是好人”。听到这样的声音,学生一下子兴奋了,老师跟着大笑、发言、思考,课堂气氛活跃,讨论热烈,最后大家都沉浸在对人性的深深的思考中:人性中的软弱和自私多么害人,面对错误敢于忏悔的精神是多么可贵。这样的教育无需老师多言。

四、古今对比,挖掘深意。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双方,有真就有假,有善就有恶,有美就有丑。学生如何识别真善美、假丑恶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比。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齐王与大臣间的故事,有什么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东西吗?跟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首先与齐王比: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因而“战胜于朝廷”,其他各国“皆朝于齐”;而两千年后的今天,一些领导者刚愎自用,闭目塞听,以至误国害民。其次与邹忌比: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大勇。邹忌既有进谏的勇气,又有进谏的艺术,终于说服齐王纳谏除弊,完成大业;而现今有些人见小利而忘大义,置原则法律于不顾,一味迎合奉承,吹牛拍马,最终害人害己。相比之下,齐王纳谏的胸怀、邹忌进谏的勇气难道不值得赞赏学习吗?而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难道不应该批判吗?这样把古人古事和今人今事联系起来对比分析,学生就会对课文理解得全面深刻,就会发现文章本身现实意义,德育教育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民族勤劳勇敢,坚持真理;古代先贤忧国忧民,勇于献身;忠良将相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爱国志士改革政治,清除时弊;我们的民族反抗强暴,宁折不屈;我们的人民爱好和平,注重群体意识……革命先辈为追求全民族的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抛头颅洒热血,呕心沥血的业绩更是光照千秋。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选文学习这些作品,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还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意义和道德意义,使他们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和提高。

猜你喜欢

邹忌齐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远见与智慧
齐王立后
呆若木鸡
邹忌比美
谁远谁近?
画鬼容易
邹忌形象的另一面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