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寻找手艺》创作分析
2019-08-07李斌
李斌
摘要:《寻找手艺》作为一部以寻找全国各地的手艺人为线索的纪录片,在弹幕式视频分享网站bilibili(B站)和爱奇艺上线后,获得了无数好评。文章试图从选材、视听表达方式、内含的价值情怀三个方面对《寻找手艺》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探究其广受欢迎的原因,并针对其创作特点做出反思,指出纪录片的创作应立足于情感,把握真实的故事情节,并最终实现价值共享。
关键词:《寻找手艺》 创作 情感 价值
《寻找手艺》是一部行走式纪录片,讲述了导演张景等三个纪录片的门外汉,寻找全国各地的手艺人的故事。他们花了126天,辗转23个省份,共寻访了199位手艺人,记录了144项传统手艺,历时3年,终于完成了这部5集212分钟的纪录片。在遭到数家电视台拒绝后,导演于2017年1月14日将其投放弹幕式视频分享网站Bilibili(B站)。同年4月26日,该片又在爱奇艺视频网站上线。《寻找手艺》没有华丽的画面,也没有绝妙的悬念,看起来没有那么专业,连导演都自称“土得掉渣”,但就是这么一部“土得掉渣”的片子,却收获了无数的好评,豆瓣评分高达8.8分。
《寻找手艺》能够意外爆红,定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所在。本文将通过对该纪录片创作特点的分析,探析其广受欢迎的原因,并针对其创作特点作出反思,以期为相关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寻找手艺》的创作特点
《寻找手艺》作为一部由非专业团队创作的纪录片,算不上是尽善尽美,比如有些地方叙事节奏稍快,很多手艺并不能被充分介绍就草草带过。导演张景也谈到,要说遗憾的话,就是拍摄过程太过走马观花,都是随性拍的,前期工作准备不够充分,使得很多素材都不能用,从而缺乏深度。尽管存在不足,但它仍能获得好评,可见它在选材、视听表达方式、内含的价值情怀等方面有值得探究之处。
一、“接地气”的选材。“我要拍那些接地气的,曾经用在生活上的手艺,而不是所谓的手工艺术”。这是导演张景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的话。
《寻找手艺》所拍摄的题材,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手艺。另外在拍摄时,摄制组特意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采用平民化的视角,这也使得被摄对象更容易向他们敞开心怀,吐露真情。为什么很多片子里农民的形象都是在傻笑,张景认为,正是因为创作者把姿态放得太高,从而掩盖了很多真诚的东西,让人看上去傻傻的。“我作为一个拍摄者和记录者要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还低,这样才能拍出他们的真实状态,拍出他们的自信。”张景说。
导演张景将“手艺”这一宏大的主题与一个个质朴的手艺人这一微观叙事相结合,抛弃了“假大空”的叙事模式,立足于微观视角。①比如新疆哈拉其村艾提碧比等人所做的精美的花毡,类似于地毯,还能用作窗帘、被罩等,导演记录了她们的制作过程;新疆喀什一个巷子里的吾麦尔艾里的工作室,以及感动无数人的80多岁的老爷爷坎温,导演把老爷爷做伞时的一次次失败与尝试都刻画了下来。就这样,抛弃了华丽的精英化手艺,导演以人为基本点,为人们呈现了一个个立体的生命。
二、独特的视听表达。通常来说,纪录片在拍摄前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拍摄对象及所处的环境都要事先做好深入的了解,有的纪录片在拍摄前还要和拍摄对象进行事先的沟通,要求拍摄对象配合他们表现特定的内容。但导演张景认为这和他想要呈现的“真实性”相违背 ,因此,纪录片《寻找手艺》显得要“随性”很多。“真实”是张景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这个看起来不那么专业并且曲折满满的剧组,反而成就了纪录片的“真实”特性。我们可以看到,整部纪录片的画面几乎都是不加滤镜、原汁原味的,也没有过多讲究构图、光线等因素,甚至是看到什么就拍什么,连摄像机和工作人员都经常出现在画面中。这些所谓的穿帮镜头,就这样被导演张景运用在这部纪录片中了。
在音乐方面,《寻找手艺》所有的音乐都是原创的,都是因为这部纪录片诞生的,而创作这些音符的乐器只有一样——中阮。无论是片头曲《黑鸟,你在哪里》,还是片尾曲《森林里的一棵树》,舒缓的旋律、深刻的歌词,都对观众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涤。比如片尾曲的一句歌词:“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树被用来比喻这些匠人们,他们也许从来都没有想过什么是“工匠精神”,也不清楚自己在做一件与传承相关的多么有意义的事,他们朴实无华,专心做好他们坚守的事,在默默无闻中承载了这个国家的温度,一点一滴构成了整片森林。由此可见创作者的用意。
在解说词方面,《寻找手艺》大胆使用了以第二人称进行叙述。这种第二人称“你”的交流方式很容易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很容易被带入进情景之中,也拉近了导演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纪录片的互动性。
三、深刻的价值情怀。《寻找手艺》,这部看似不那么起眼的纪录片,为什么能够得到大众的喜爱甚至是很多年轻人的青睐,与其中内含的深刻价值情怀有着很大的关系。导演张景说,打动观众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手艺人和他们后面的那种气息。
《寻找手艺》给观众开启的切口很小,小到只有制作过程,抛弃了“假大空”的叙事模式。片中都是一个个最平凡最朴实的手艺人,他们不谈什么是“工匠精神”,也不会组织什么华丽的辞藻,用朴实的话语甚至是我们都很难听懂的语言,介绍着他们最心爱的宝物。“在那个昏暗的舞台上,一群小人物給我们展示生存的不易,也展示人性中最基本的情怀。”②
例如第一集中,张景等人采访了新疆喀什一个巷子里的吾麦尔艾里的一个制作陶器的工作室。全喀什,只有吾麦尔艾里兄弟和他们的叔叔吐尔逊江·祖农还在制作陶器,有时也会有很多外国友人来这里参观旅游,这一现象抬高了陶器的价格,但是吐尔逊江·祖农要做的陶器反而越来越少了。他们采访了吐尔逊江·祖农,老人讲了很长的一段话,很质朴很直白,话语中流露出老人的无奈与哀伤,令人心酸。老人只想多做一点陶器留给后人,但是商家想的却是抬高价格多赚点钱,老人没有谈一句他对这个东西有多么热爱,但每个观众都被老人的执着所打动。吐尔逊江·祖农制作陶器时烧的炉火火红火红的,映满了整个屏幕,弹幕说道:“这比特效还好看!”
第三集中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坎温老人,这位80多岁的老爷爷,做了一辈子油纸伞,导演张景在片中把老人做伞的详细过程记录了下来。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用来固定伞骨架的线一直断,老人就一次次地尝试,直到第八次才成功,线断时,老人的神情让无数人泪眼蒙蒙。拍摄这部纪录片时,导演了解到的情况是,几年前有4位做油纸伞的老人,3位已经去世,只剩下了坎温老人,而如今,这位80多人的老人也离开了人世。整个过程中,坎温老人没有说一句话,但他用行动就足够诠释什么是“工匠精神”。
第四集中,摄制组在贵州赶上了真和养号两位老姐妹最后一次造纸。拍摄结束后,导演给她们拍照,两位老奶奶很开心地说:“这样我们的照片和名字就到了北京去了”。弹幕纷纷刷起:到北京了、到广东了、到河南了、到江苏了、到山东了、到东京了、到伦敦了…… 一茬茬弹幕游走,她们的名字进入了每一个看到这段影像的人的心里。
《寻找手艺》的创作反思
对于一部好的纪录片来说,精致的画面、动人的配乐,专业的剪辑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还可以满足大众越来越挑剔的视听感受。然而,现在的很多纪录片似乎只顾着眼于精良的视听造型,功利性也越来越严重,从而忘记了纪录片真正需要传达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内含的情感价值才是更加重要的,否则外在因素再出彩,也只能是一具空壳。
一、立足于情感,激发观众共鸣。了解了《寻找手艺》的创作特点,笔者发现,即使在快节奏的当下社会,人们还是讲究情怀,渴望一片洗涤心灵的净土的。在弹幕中,不少观众表示“喜欢这个纪录片是因为没有套路”;也有人留言:“好想一辈子就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一生一事足矣”;还有表达“我一般不看纪录片的,但这是个例外”等。《寻找手艺》作为一部非专业团队创作的纪录片,尽管制作不够完美,但它始终抓住了“情感”二字,并撑起了这部纪录片的灵魂。它呈献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这些手艺人的技艺,更是这一个个兢兢业业的手艺人本身以及背后的情怀,不论是做了一生油纸伞的老爷爷,还是把制作的佛像都捐给了寺庙的手艺人,他们的执着、他们的信仰,都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内心,也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只有讲究情怀的纪录片,才会真正走进观众的内心深处,使观众融入其中,净化心灵,产生共鸣。
二、行走式记录,把握真实情节。《寻找手艺》采用了行走记录的方式,创作人员不单单只是幕后工作者,还融入了纪录片本身,观众跟着主创团队一同笑、一路走,一起被代代相传的传统手艺、传承人所感染。在画面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摄制组入画的身影,有时候,导演还会专门入画介绍此时他们的状况,使摄制组本身也成了观众的关注焦点,似乎成了摄制组的真人秀体验,带有了公路片的性质。例如第一集一开始,他们一行人去陪摄影师治疗鼻炎,导演索性就把这一幕拍了下来;再如在拜访新疆喀什的制作陶器的手艺人时,导演想在太阳快下山时拍摄一些喀什的全景的画面,纪录片呈献给观众的不单单是这些画面,而是把整个过程都记录了下来,是一位维族的大汉带他们去自家房顶,帮助他们拍摄到这些画面,他们收获了温暖与感动,观众也了解了新疆人的热情好客。
这种记录方式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性,使观众能更直观地体会到创作人员当时所处的真实情境。在纪录片的具体创作中,也许不一定需要创作人员的“入镜”,但一定需要“真实”,它是纪录片创作的前提和本质。只有把握好真实的情节,才能使观众信服,才能打动人心。
三、互动性解说,实现价值共享。传统纪录片的解说,一般仅仅是作为解释纪录片的辅助作用出现的,而《寻找手艺》的解说就是导演本身,解说词不光有对画面信息的解释补充,还有导演对观众的发问,以及导演对他们自己故事的讲述,他们的主观感受、反思等。通过这种带有互动性质的解说方式,观众进入到一个特定的传播场域中,思考导演提出的问题,感受导演当时的感受,并通过导演的反思审视自己,从而拉近了导演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价值共享。
例如第二集中,摄制组拜访了西藏一个山沟沟里制作佛像的手艺人土旦。因为信仰,土旦等人把造好的佛像都捐给了寺庙,导演反思道,“在土旦面前突然很惭愧,原以为把房子卖了做纪录片的这种行为很了不起,但其实,这只是一次投机而已,追求的还是回报。”弹幕里不少观众都在调侃导演“导演你真敢说”,“导演你要不要这么实在”,“导演真是每到一处必反思”等,但在调侃之余,观众也在反思自己:“这才是发自内心的信仰啊”,“太惭愧了”,“自己恐怕真的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吧”。一部纪录片,如果能够通过传达的价值信息,使观众内省于心,达到一种双向的交互作用,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所在。
结语
《寻找手艺》是一部還不是那么完美的纪录片,尽管它看起来也许不够专业,但片中蕴含的价值情怀足以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内心,而它在创作上的风格特点也值得我们反思。《寻找手艺》的第二季还在紧张筹备中,导演也把二手设备换成了4K高清摄像机,并总结了以往的经验与不足,相信第二季的诞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让人们看到更多值得尊敬的手艺人。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注释:①吴 晨:《纪录片〈寻找手艺〉的叙事分析》,《新闻研究导刊》,2017(12)。
②照日格图:《纪录片〈寻找手艺〉:需要爱护的特立存在》,《内蒙古日报》,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