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联合MRI对于子宫内膜癌分期的临床意义分析

2019-08-07王静天津市静海区医院核磁共振室天津3016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3期
关键词:阅片病理学内膜

王静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核磁共振室 (天津 3016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CT扫描联合MRI核磁共振相较于单一影像学方法对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同时进行CT扫描与MRI扫描检查并盲法阅片,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并将上述联合检查结果、单一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比较临床价值。结果:经病理学确诊的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CT诊断准确率81.7%,MRI诊断准确率86.7%,CT联合MRI诊断准确率93.3%,CT联合MRI诊断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诊断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MRI可综合两种检查的优势,多方面了解患者病灶情况,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期诊断准确性高,临床意义大。

随着近年来外源性雌性激素的滥用以及各种辐射以及化学致癌因子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成为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1]。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部位为子宫内膜上皮,常表现为白带出血、月经紊乱、腹部疼痛并出现包块,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2]。子宫内膜癌因肿瘤病变范围、浸润程度、转移状况各异导致预后差异较大、治疗方案难以确定[3]。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分期的确诊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提升预后情况具有重大意义[4]。为探究CT扫描联合MRI核磁共振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期诊断的临床意义,现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0例,均同时进行CT扫描与MRI扫描检查并盲法阅片,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并将上述联合检查结果、单一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比较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受试者,年龄37~68岁,平均(51.3±5.4)岁,均出现白带出血、月经紊乱、腹部疼痛、阴道出血症状、部分可触及下腹部包块。纳入标准:①所选受试者有明确子宫内膜癌指征;②所选受试者均自愿纳入临床分析。排除标准:①非自愿参与临床分析的患者;②伴有器官衰竭或血液疾病的患者;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5]。

1.2 方法

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以矩阵512×512,层厚5mm自患者髂骨棘水平至耻骨联合下方平行扫描,若无过敏反应则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并增强扫描,以重建构冠状位矢状位二维图像[6]。

MRI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患者髂骨棘水平至耻骨联合下方,依次设置扫描序列为横断位自旋回波T1WI,脂肪抑制序列T2WI,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T2WI[7]。平扫后注射Gd-DTPA并动态增强扫描采集信号。

阅片方式:分CT组、MRI组、CT联合MRI组共三组阅片组,每组由两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师联合阅片,出现分歧时由第三人评定。三组阅片组均盲法阅片。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将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2、3、4三期。其中CT组以子宫体积增大、宫颈加粗、形态不规则为2期;以阴道受累、出现阴道肿块、周围淋巴结增大3期;以膀胱、直肠受累为4期[8]。MRI组以子宫内膜浸润、纤维质出现肿瘤信号为2期;以累及阴道、阴道出现肿瘤信号并伴周围淋巴结增大为3期;以累及膀胱、直肠为4期[9]。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时认为组间数据差异较大,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诊断与联合诊断有效率对比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CT扫描联合MRI核磁共振检查检出率高于CT扫描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中2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联合诊断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期及4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联合诊断效果略好于CT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MRI诊断与联合诊断有效率对比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CT扫描联合MRI核磁共振检查检出率高于MRI核磁共振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其中2期、3期及4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联合诊断效果略好于CT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CT诊断与联合诊断有效率对比(N=60)

表2. MRI诊断与联合诊断有效率对比(N=60)

3.讨论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子宫内膜上皮原发性恶性肿瘤,有报道称与肥胖症、外源性雌性激素滥用、各种物理、化学致癌因子的广泛接触均有关系,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现今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措施主要为手术治疗,由于病灶范围、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程度等个体差异导致不同患者间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恢复状况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必须确立正确的分期诊断以期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及术后恢复方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10]。

CT检查密度分辨能力较高,对于肿瘤的转移、病灶的累及范围检测精度较高,因此对于3期、4期等出现转移以及受累范围较大的患者,CT检出率较高,但CT对于深部肌肉层的检测能力不足,常常难以检出肿瘤的浸润程度[11]。而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强,常常可构建出子宫分层软组织图像,便于检出肿瘤的浸润状况[12]。同时MRI对周围组织的分辨能力强,可检测出坏死组织、子宫内膜息肉等软组织异状,对微小淋巴结的肿大亦十分敏感[13]。两种检测方法可以取长补短,从而增加诊断效果,促进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分期诊断。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起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阅片病理学内膜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ThinPrep玻片扫描分析影像系统在子宫颈细胞学中的临床应用
人工智能阅片在体检肺结节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异常子宫出血,是子宫内膜息肉惹的祸吗
子宫内膜增厚需要治疗吗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胸腔镜微创切除肺小结节性病变临床病理学分析
阅片列表在耳科住院医师颞骨CT影像阅片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在16层CT低剂量肺癌筛查肺结节检出中的应用价值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