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2019-08-06叶丽清李晓露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杜甫

叶丽清 李晓露

摘要:“望”是《春望》的诗眼,虽然诗的正文部分不着一个“望”字,但处处蕴含“望”意。本文通过从“望”眼前之景、“望”故乡之人、“望”心中之景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抒发诗人对连年战争的痛恨,对亲人团聚的渴望,对和平时代到来的守望。一个“望”字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关键词:杜甫;《春望》;忧国忧民;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90-01

《春望》选自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的第二首古诗,是五言律诗的典范。诗中通过描写眺望长安的残破之景,揭露了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一、“望”眼前之景

春天鸟语花香,本该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可是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诗人却悲痛溅泪;听到清脆悦耳的鸟鸣,诗人心惊胆战,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因为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被叛军洗劫一空,满目疮痍。由于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诗人心中愤懑不已,写下这首忧国爱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写的是诗人望中所见,一个“深”字,让人眼前浮现长安城内破败不堪的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石野草遍地,一片荒凉。通过“国破”与“城春”的鲜明对比,如今的长安,早已不再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2]的繁华景象,留存的唯有那,抹抹被战乱和血汨染上的凄艳颜色。沧海已变桑田,诗人抒发内心的哀口义之情。周振甫《诗词例语》中指出:“花鸟本是令人喜爱的,诗人对着花鸟还是悲痛,这就更突出悲痛的深切,是加一倍写法。”[3]花鸟本是娱人之物,此时的鸟却惹起诗人无限忧愁。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写的是杜甫感伤于国家动荡不安,眼前的花瓣上使他溅起了热泪。怅恨于与家人的离别,鸟叫声使他胆战心惊。笔者认为“溅”、“惊”两字不能换成“落”、“伤”,当水从高处很有力地滴下来时,才会“溅”起来,而“惊”心也比“伤”心程度更深,可见“悲”的程度之深。这一感受通过本无情感的花鸟来表现,则又加深了悲的情感。

如前所述,花鸟忧如此,人将何以堪?诗人国破家亡的痛苦更显得深厚。

二、“望”故乡之人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5]写的是诗人望中所感,“三月”,意为战乱旷日持久;“连”,是说一日未休。杜甫被困城中,与外界隔绝,而妻子儿女杳无音信,生死不明,诗人感到异常担忧。一纸家信,在此刻的诗人眼中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诗人此句看似是在写对家人的思念,实则是在以个人的经历,写战乱中多数百姓的共同心理,抒发诗人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之情。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替”[6]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绪推到了顶峰,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虽然当时诗人才45岁,但是国恨家愁难解,导致他的头发,不仅“白”,还很稀疏。用手抓发,越抓越少,甚至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失魂落魄的样子,正是无数个受苦受难百姓的典型的化身。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杜甫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把看到的一个个人生苦难,装进心里,写进诗里,尽管他痛苦得须发皆白,沉重得步履维艰,也笃定守护着自己的国家。

由上观之,在破败的城楼上,我们望到了一个白发苍苍、频频搔首的杜甫在眺望远方;望到了一个身心疲惫、满脸憔悴的杜甫在掩而哭泣;望到了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7]的杜甫在为苦难的民众而呼号……

三、“望”心中之景

郭沫若说过:“一个伟大的诗人或一首伟大的诗,无宁是抒写时代的大感情的。诗人要活在时代里,把时代的痛苦、欢乐……要能够最深最广地体现于一身,那你所写出来的诗也就是铸造时代的伟大的史诗了。”[8]杜甫《春望》就是通过写战乱带给自己的痛苦,来表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进而反映国家的灾难。所谓“春望”,即是“望春”。《春望》中的“望”不仅是眺望远景、渴望与亲人团聚之意,还有守望国家的意思。在守望中,杜甫并没有抛弁饱受罹难的国家,而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个国家的坚定守护者。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不顾安危,毅然决然地从鄜州前往灵武效忠唐肃宗。可见杜甫期盼着国家能早日统一,希望自己为祖国的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如前所述,虽然公元757年的春天对于杜甫来说是绝望的,但是他没有忘记作为人臣的职责,积极投身到政治中去,笃定地守护自己的国家。在守望中,杜甫仍然寄希望于国家在历经战乱后可以迎来一个繁荣富强的春天,百姓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

四、小结

综上所述,全诗是从所“望”的景色开始,以“望”者的神态结束。本文通过写诗人眺望长安破败之景,也透露出诗人渴望见到故乡之人的牵挂之情,更表达诗人内心坚定守望国家的坚强意志。

参考文献:

[1][4][5][6]课程教科书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科书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35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7

[3]周振甫.诗词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23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02

[8]冯铁山.诗意语文论[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9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杜甫
绝 句
杜甫的一生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