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柯作品英译研究

2019-08-06李嘉琦潘星宇郑梓妮赵咪刘洋张铃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红柯英译

李嘉琦 潘星宇 郑梓妮 赵咪 刘洋 张铃

摘要:红柯小说中对新疆的描写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其中《大漠人家》和《树泪》作为其短篇小说的优秀之作,展现了文学性语言与口头语言相结合的特色,在翻译上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本文以红柯的《大漠人家》原文和任慧莲的译文做对比,以及红柯的《树泪》原文和胡宗锋与罗宾·吉尔班克的译文做对比,分析中英双语在阐释小说主题与内涵时遣词造句的主要差别,研究译文对于原著中汉语中文学性语言的代表语言,成语,以及人物对话中口头语的翻译方式与技巧,并指出翻译中尚存的一些问题,尝试提出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红柯;《大漠人家》;《树泪》;英译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54-03

在《大漠人家》中,新疆大漠里的爷爷和孙子过着蛮荒而粗粝的生活,几乎与现代文明绝缘,在荒凉的大地上孤独而坚韧的活着。红柯虽描写底层生活,但并没有把笔墨放在贫穷与落后上而,而是突出了西域万物的神性与诗性。该作品的叙述极具特色的文学性语言与陕西及新疆口头语言相结合,在翻译上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而《树泪》通过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纯真懵懂的爱情故事,描绘了在西部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对抗,而是心灵相通的依存。在红柯作品英译的过程中,由于中英语言习惯的差异性,原文中的句子措辞、表达习惯等在翻译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定的转换,以更加清晰地传达作者意图,便于读者的理解,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本文将从一词多义,修辞,口头语,归化异化四个角度,针对用词,语法等方而进行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并对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译文对比与分析

1.1.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polysemy)是英语翻译实践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个术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由语义学创始人布雷尔提出,“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作用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者行为的名称,因而总是单义的,继而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新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在汉语和英语中,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比如《树泪》中“狗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和“他就是走一个月也走不出名堂”中的“名堂”在汉语中就有诸多意思,如花样,结果,内容等。前句中的“名堂”意为“内容”,因此译作“Dogsare capable of gleaning almost any message from thestar.”把“名堂”泽为“message”,狗看星星只是一个表而动作,它是无法借此获取什么有用的信息的,因此这个词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后句泽为“Even if he walkedalong that road for a month he would be unable toglean anything.”该句中“名堂”意为结果、收获的东西,译文中用否定词“unable”与“glean anything”的这种熟知的英文搭配简单明了的表达出了“名堂”中所蕴含的意思。

为避免重复使用同一单词导致译文单调,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会使用英文同义词。如《树泪》中“狗从天黑到天亮”,“狗看花了眼”和“狗把星星当鸟儿了”三句话中的“狗”在译文中分别使用了hound,dog,canine三个同义词,并未重复使用dog一词,这使得译文富有变化,不至于过于沉闷。

1.2.修辞手法的翻译

在英语的修辞中,比喻分为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phor),前者是直接明显地打比方,删繁就简,化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体,以取得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明喻的模式是由比喻词将“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连接起来,生动形象的明喻是一事物像另一事物的修辞格。隐喻则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比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类事物之间的隐含的比喻。简单来说,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好像/仿佛乙”,隐喻的形式为“甲就是乙”。例如《树泪》中“收割机就像蚂蚱。在高原里蹦跶。”译为了“It(the motor-mower) jerked about the tall grass withthe movements of a grasshopper.”,将明喻转换成了暗喻,其中“jerk”一词用作动词时,意为“to move or to makesomething move with a sudden short sharp movement”,快速而距离短的跳跃符合蚂蚱的特点,同时运用with这个介词做类比,让读者在脑海里产生收割机的运动宛如蚂蚱的跳跃这一画面。原文中还有许多其他比喻句,译者对此的翻译也十分灵活。如“绿色的收割机发出嘤嘤的秋虫之声”译为“The green motor-mower imitated the callsof insects in the fall”。英语译文直译为“绿色的收割机模仿秋虫的叫声”,考虑到不同国家对于拟声词的使用不同,没有直接用“嘤嘤”的拟声词,而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3口头语翻译

口头语的使用通常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也包括方言,具备极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不同地区之间的口头语迥然不同,因此不同语种之间口头语的理解更为困难。在翻译充满灵活性的口头语时,应采纳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即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例如,原文中出现了一句汉语中十分常见的口头语“没门兒”,这样的语气符合年幼的孩子的性格特点;译者结合了这句话的意思以及说话人的身份,找到了英语中十分合适的替换“That's not fair”。这样翻译符合原句传达的意思,也适用于英语文化中儿童的语言特点。原文中外公曾经对外婆说过一句“死老婆子,胡想啥哩”,汉语文化中,老年夫妇常以“死”开头互称体现了两人亲密的关系,英文里很难找到完全吻合的口头语,因此译者采取了直接翻译句子含义的方式,翻译为:What's gotten into you,old lady?。以及具有地方色彩的词汇“白雨”,翻译为“thesudden white down drop”。体现了草原大雨的急、快、突然的特性。

原文中一些极具特色的方言词汇的翻译也令人印象深刻。文中对有些中文量词的翻译进行了处理,如“二三丈”翻译成了“five or six meters…”“一丈多宽”译为“three meters in diameter”,英文中没有“丈”这个量词,因而换算成了中英文中共有的量词“米”。如原文中提到的“丢凉腔”,原意为说不该说的话,做傻事或不该做的事。英语翻译为“讲话倔强”—— stubborn talking,尽管与汉语原意略有出入,但结合上下文语境,正很好的形容了文章中爸爸讲话的特点,例如多次直而顶撞爷爷强调接受学校教育的好处,让气氛变得尴尬。又如原文中的一句“忙你们的,就不要瞎操心了”,在英语中被意译为“三思而后言”—— Mind your own business.Do not speakwithout thinking。看似说不通,但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爷爷表而上是想教训爸爸的多嘴多舌,实则是希望他不要再过多干涉孩子上学的事情,因此汉语原文道出了爷爷话中的深层含义,而英语译文则说明浅层含义,符合来白不同高低语境背景下读者的理解层次与阅读偏好,既巧妙对应又忠于原文。

二.译者的归化与异化思想

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这两个术语起源于德国哲学家Schleier Mache。在研究翻译理论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时,他认为翻译策略有兩种。一是译者让读者向作者靠近,另一种则与之相反,是译者让作者向读者靠近。基于此分析,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 1995年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进一步对这两个概念做了如下阐释: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将原作者带入到译入语文化之中,使翻译文本符合译入语语言的文化价值观,采取了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则把读者带入源语言情境,让读者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区别和文化差异,采取了民族偏离主义的态度。

任慧莲对《大漠人家》的英译熟练的使用了归化翻译策略,译者采取了简洁易懂的处理方式。比如,妈妈活泛 ——Momwas better,没门儿——That's not fair,屎痂——shitscar,这些词的翻译并未完全按照原本的意思翻译,而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这样有利于译文整体的流畅度,尽量不使西方读者困惑。胡宗峰译的《树泪》也使用了归化手法,例如:“天是蓝的,烟是青的。”译为:“Blue is the sky andthe smoke is black.”其实是与原文不符的,但英文中并没有青色这个词,如果忠实原文译成“green”,外国读者并不能理解为何烟是绿色的,容易引起困惑和误解。因此,用“black”较为合适。

《大漠人家》中为了保留陕西方言的特色,使外国读者体会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也采用了许多异化翻译策略。如“丢凉腔”、“梭梭”、“狗子”分别泽为“Piao Liangqiang,SuoSuo grass, the vulgar local word, Gou Zi”这是西北地区独特的表述方式,有利于引起西方读者兴趣。

三、译文的不足与启示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译者在对于文中一些涉及陕西地理环境,农村生活状态,城市化进程,乡土情感的翻译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通过中英译本的对照阅读发现,文章的翻译有几点问题。

首先,文章的翻译损失了一些语言的本土特色,很多地方只翻译基础意思,而损失原味。比如“妈妈已经在生意场上闯荡好几年了,也没防住这个蔫老汉”,翻译为“Herstruggles in the business world did not prepare herfor the old man's sudden turn”。 这样翻译不失本意,但是妈妈的内心感情色彩似乎没有表现出来,“焉老头”似乎用“Old man”翻译也不大精确,试译为:“Although momhas been struggling in business world for severalyears, she did not prepare for the withered oldman's sudden turn.”文章中还存在很多这样的翻译困境,如:“趁热打铁、搞学前教育、我这乖娃子是他爷的好帮手、你个巴郎子,满狗子屎痂,屎痂厚的跟锅盔一样。”这些语言有方言特色,如何保留是个问题。

其次,有些翻译仍然缺乏准确性。比如对“鲜橙多瓶子”的翻译,译文为bottle of juice,中国人眼里的juice即为橙汁,而鲜橙多确切来说更是一种橙汁的品牌,如果单纯翻译为juice bottle,会给人一种玻璃瓶的感觉,偏离了原文中“硕大的塑料瓶”。当然翻译如果一一对照难免刻板教条,而稍有不对应又会导致意义偏失。例:他朝狗喊:“白天没星星,你看个屁。”He shouts at the dog:“Thereare no stars in the daytime. Are you looking at afart?”原文想表达主人公认为狗出神看天这一行为的荒谬,“你看个屁”并非是字而意思,而是主人公的脏话,有轻蔑的语气,翻译为“looking at a fart”有失偏颇,试译为“You are making nonsense of it!”。俗语中也有少许翻译不恰当的地方,主要是对一些俗语进行了直译,虽保留了其表而意思,但到对于目标读者来说较难理解。

结论:

针对以上问题,译文的可以从以下方而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首先,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和读者理解的难点这一角度出发,译者应该增添一些对陕西地理环境,农村生活状态,城市化进程,乡土情感,方言土语的介绍,有利于外国读者进一步了解陕西文化,进而深刻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而有利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其次,掌握翻译策略,保留作品原有特色,并契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偏好。一方而,现有出版翻译中并未用注释,可以利用增加脚注尾注来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另一方而,采用中西方译者合作的方式,使翻译的功能更加对等。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中国译者可以更加关注方言俚语、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图真实地复现原作的语文意蕴;英语本族语译者更关注译作的可读性,提高读者意识,同时双方译者应严格加工和审校译本,把握译文的逻辑思维和承接关系,以达到再创作的要求。总之,中西泽者合泽模式有利于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翻译效率及准确性,有助于译文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与发展。

除此之外。就陕西乃至全国而言,中翻外的人才极度缺乏,尤其是在文学翻译领域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已成为制约中国文學“走出去”的瓶颈之一。而文学翻译,特别是中译外不仅需要较高的翻译技能和双语知识,还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悟性,决非只懂外语就能做到的。这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国家重点建设有关基金项目,以培养高水平的文学翻译人才,吸引高水平翻译人才投入到中国文学外译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l]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ida,E.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陈茂新.修辞与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2):1-7

[4]郭永生.莫言获诺奖给陕西文学“走出去”带来的启示——以陈忠实、贾平凹作品的翻译为例[J]山花,2014,(20),pp.161-162CNKI

[5]红柯.大漠人家奔马[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6]红柯树泪《长江文艺》湖北省作家协会1988.3

[7]李遇春(2018)“北京好,就是太偏僻了”红柯经典《大漠人家》【纪念】百花文艺出版社

[8]邱能生,邱晓琴.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处理探微[J].上海翻译,2019(01):51-56+95

[9]任慧莲.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英文[C].北京:五洲传播出版杜.2011.4

[10]余立三 英汉翻译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79年03期

[11]臧小艳.陕西文学的海外传播之路——以贾平凹为例[J],小说评论,2017(03):135-141

[12]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trans/2007 -10/06/content_6146312.htm

[1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6e10b0102xgwO.html.

猜你喜欢

红柯英译
摘要英译
骑手西去,精神永存
——《丝路骑手:红柯评传》自序(节选)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作家与编辑的交往
云端上的骑手
兄弟·皮影·太阳
——《太阳深处的火焰》片论
缅怀西去的骑手
——“红柯中短篇小说集品读会”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