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2019-08-06严非男李小丹
严非男 李小丹
摘 要: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本文从大学生产生挫折的成因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大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挫折教育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挫折教育;大学教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2-001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2.011
大学在一个人的成长当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和能力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的责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遵循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润物细无声”地将挫折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
一、大学生挫折成因分析
大学生挫折成因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来自自然界、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方面的环境因素。比如遭遇自然灾害和疾病时,往往令人措手不及;社会的变革使得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从踏入校园开始就要面对学业、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压力,步入社会后更要面临购房、结婚生子、子女教育等现实压力;而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常造成子女性格和行为的不健全。
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我认知和定位出现偏差,对自己和未来期望值过高,有的产生自卑心理,而有的过度自负。第二,缺乏自理能力和自律精神。家长从小对学生的过度溺爱和凡事包办,使得学生离开父母的监管后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第三,人际交往不适,无法正确处理与新同学以及老师之间的关系。第四,陷入情感上的困惑,不能正确处理亲情、恋情、失恋、单相思等带来的情感上的纠结。第五,动机过于功利,忘记了“天道酬勤”的道理,不努力却希望有好成绩。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习主席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把成为合格人才、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作为自身奋斗的目标。因此,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体现在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大学生成才的主观需要这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讲,挫折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所以,大学生挫折教育是落实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从主观上而言,大学生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成为合格人才的需要。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而正确认识挫折并战胜挫折是成为合格人才的必然因素。
三、大学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途径探索
在大学教学中应有机地将挫折教育渗透其中,使大学教育的效果得到提升。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与爱。教师应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来教育学生,以自身优良的行为示范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战胜挫折的积极心境。信任学生并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挫折教育才具有了实质的内涵和效果。而爱护和尊重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具备宽容和博爱之心,有足够的耐心接纳学生的优缺点,理解学生面对挫折时的行为和情绪,让学生时刻被关注、信任和鼓励着,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逐步克服挫折,战胜困难。
其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学生遭遇挫折时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活动。例如,可以在课程绪论课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使学生明白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例如红军长征历经磨难最终取得胜利;霍金身残志不残等。只要积极面对,分析原因,战胜挫折的办法有很多,比如,适当忍耐和防御、改变想法、调节情绪、向老师或心理医生求助等等。
再次,当学生遭遇挫折时及时干预,帮助学生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学习为例,期中考试之后,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导致自暴自弃,放弃学习。这时如果能在上课时对所有学生加以引导,或者个别约谈学生,告诉学生面对学习上的挫折所应有的积极态度,诚恳地帮学生做个分析,适当加以鼓励并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找到适合个体的有效方法并督促其执行,则有很大几率让学生振作起来,使其逐渐克服困难并从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抗挫折的能力,使其往好的方面发展。
挫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我们应使得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通过挫折教育成为一个政治理念坚定、价值观正确、知识丰富、内心强大、心理素质良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尽早适应社会的现状和变化,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王燕妮.从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教育理论解读高校挫折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7(13).
[2]樊鑫.大学生挫折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6).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严非男(1962— ),女,福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物理及光谱学分析等教学,以及凝聚态物理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