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艺术歌曲《渔翁道情》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

2019-08-06贺尹峙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演唱分析结构分析

贺尹峙

摘要:《渔翁道情》是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手法与中国民间演唱艺相结合的经典古诗词艺术歌曲。此歌曲为清代著名文学家郑燮作词,而曲为王震亚先生记谱、改编,旋律取自扬州传统曲艺《板桥道情》。针对此歌曲,笔者分别从作品背景内容、音乐结构以及演唱处理等方面进行独特分析,阐释创作特点及艺术内涵,以期对演唱者在此作品的演绎上有所帮助。

關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渔翁道情;结构分析;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084-02

一、《渔翁道情》创作解析

(一)曲调来源

道情这一表演形式源于唐代,原道教用来传播教义,布道是所演唱。及至宋代经济进一步发展,音乐更加世俗化,各类音乐形式逐渐在民间兴起,道情这种演唱形式也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除了用来传播道教教义之外,道情更是增添了许多世俗化的内容,从而在全国各地越发流行起来。根据文献记载,“渔鼓、简板始于宋朝”,这两件乐器随后几乎成为了道情演唱的专属乐器,因而道情这种演唱形式更有了“渔鼓”的别称。到了明清时期,道情演化出主要两种内容形式,一种是剧本式的,属于长篇;另一种则是填词形式,文人雅士通过给道情填词来针砭时弊或抒发自己的个人志向,其内容丰富且文笔细腻,具有较高文学价值,能成为填词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郑燮所写的《道情》十首便是当时传播度最广的道情演唱作品,其中第一首经过王震亚重新记谱编配伴奏的《渔翁道情》,综合来看可谓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不可多得的极具艺术价值的佳作。

(二)词者郑燮

郑燮,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清朝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期,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中期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出生贫寒并未消磨他读书出仕的志向,于康熙五十一年中得秀才,年仅二十岁,及至雍正十年中举,已是年至不惑,四年后乾隆元年始中进士,乾隆七年方任范县县令,时年五十岁。年少中秀才,半百才为官,可谓天不遂人愿,仕途坎坷。中举之前,为贫寒所迫,郑板桥不得已以卖字画维持生计,以写诗来获得精神和思想上的慰藉。

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道情》十首的创作过程最为艰辛漫长,几乎是其一生心灵写照。郑板桥的《道情》十首始作于雍正七年,但却在乾隆八年的时候才最终定稿,在此期间反反复复的修改历经十四年,从三十七岁到五十一岁,从而立之年到知天命,经历了失去至亲长辈、独子的悲恸,又囊中羞涩生活难以为继,加之仕途不畅,这十首《道情》则是凝聚了他数十年人生感悟的厚重沉淀。郑燮在《道情》的序言中写到:

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却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世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入世而又出世,看破红尘纷扰,淡泊明志,归隐山林超脱情怀。因而,此篇序言为《渔翁道情》艺术歌曲奠定了十分饱满的演唱基调。

二、歌曲结构与伴奏分析

《渔翁道情》这首歌曲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震亚先生记谱整理而出,原曲出处便是扬州传统道情曲艺中《板桥道情》之《老渔翁》的唱段。郑燮三十三岁出仕而不得志,便返回了扬州卖画为生,直到五十岁出任范县县令。他主要是待在扬州期间创作的十首《道情》系列作品,而《道情》十首的词曲内容为渔翁、樵夫、头陀、道人、书生、乞儿等一些民间人物形象,内容则是这些社会普通人物的生活场景并且表达了对虽然清贫但却美好闲适的生活向往,清人何绍基《跋道情十首》:“板桥书道情词,余屡见之,词亦不尽同,盖随手更易耳。一生跌宕牢骚,奇趣横溢,俱流露于词中。此道情一经出世便得到的普通阶层百姓的情感共鸣,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与代代传唱。《渔翁道情》的这个曲调唱段也因此能流传至今,成为经典。

以王震亚先生所编配的正谱为例:整曲调式为降E的C羽五声调式,4/4拍,整曲篇幅不长,但通过分析还是可以将整曲的分为规整两段体加一个尾声。

1-9小节为歌曲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则有分为了1个伴奏乐句+3个演唱乐句。1-2小节则为伴奏乐句,两个小节的伴奏没有复杂的音群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点缀的就进入了演唱部分。在纵向的和声进行中全部的运用纯四度与纯五度,没有不和谐音程的出现,大大的增加了音乐的进行空灵感,为整曲奠定了一个基调。从横向的和声进行中,旋律走向是直接重复的第一部分的第3个演唱乐句,和声进行则是简单的I级和弦和V级和弦相互替换。

3-4小节为a乐句,也为整首歌曲的主题乐句,并且是个弱起乐句,伴奏则是I级柱式和弦到V级的柱式和弦,简单且留有余白,伴奏和演唱效果则显得干净而又空灵。5-7小节为第二个乐句,这个乐句除了词与最后的拖腔不一样外,整个旋律的走向是一样的,同样也是一个弱起。但是伴奏有了更进一步的递进,运用了分解和弦、二八节奏型,和弦类型的使用不再是主、属两种和弦,加入的Ⅲ级、I7和I9和弦,特别的说明一下用在第二个乐句结尾的I9和弦,这个和弦其实就是民族调式伴奏中的附加音和弦,三和弦中加入一个2度音,用来增强民族调式的特征。8-9为第三个乐句,这是一个呈上启下式的乐句,第一部分到这里结束,回到了主和弦。从伴奏织体上来说,同样是分解和弦二八的节奏型,6-9小节伴奏的高声部与主旋律是一样的,呈现出了一种人声与琴声的共鸣感,并且在第9小节的结尾弹出了一段上行主和弦的琶音,对歌曲向上进行了一个大的推进,至此歌曲的故事人物(老渔翁)、动作(江中垂钓)就在这一段中完美的呈现出来。

10-16小节则为《渔翁道情》的第二个部分,乐思走向了高潮部分,主旋律的织体不再是都为平稳级进,而是出现了部分四度以上的跳进,体现了情感的冲突与递进,10-1l小节,这个乐句采用了主要为六度音程三十二分震音节奏型,主要的伴奏使用和弦还是一个I和I7和弦,是整首歌曲中节奏最为密集的一个乐句,演唱乐句也出现四度的跳进,是前两个乐句铺垫递进的一个展现。12-13小节、13-16小节分别这个部分的第二和第三个乐句,所配的伴奏型同5-7小节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和声的使用更加的丰富了运用了大量的Ⅲ级、Ⅵ级、Ⅶ级原位与转位和弦。

最后一个部分则是一个尾声,在第17小节,最后回到了c羽这个主音上,在听觉上感觉已经歌曲结束,却在后面18-20小节上接上了歌曲的第一个乐句的主题旋律,加上较长的拖腔结束全曲,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伴奏上也回到了开头跟着旋律全部使用柱式纵向的四度、五度和弦,增加意境悠远的效果,头尾相接,颇有中国讲究轮回的古代哲学意味。

三、演唱分析

(一)整体情感把握

整首歌一共54个字,如下: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歌曲以老渔翁作为了主人公,描写了随江自在垂钓的生活情趣。一位老渔翁,依山傍水的乘着一叶小舟随波逐流没有牵绊的在江中垂钓,远处的沙鸥时不时的在轻点江面,江水因此起了层层的涟漪。渔港周边的萧瑟与白天就起来的寒意,处处体现着秋意渐凉。看到此情此景,老渔翁情不自禁“高歌一曲”之后发现己日落西山,夕照光芒洒落在江面上,船桨在江水上划着,泛起了阵阵金波,骤然抬头发现月亮己从东边的山峦上冒出了头。

文中的老渔翁凭一把钓竿,一叶扁舟,恬淡而自在的垂钓,对人物“靠”、“傍”二字的描写表达出了渔翁垂钓这一活动极度的闲适感。“无牵绊”、“白昼寒”更是表达了老渔翁的自由、而无拘束却又孤独的状态。“沙鸥”与“荻港”,静物环境的萧瑟之感,对动物的描写跟加的反衬出了整体环境极度的冷、清、静。“霎”与“蓦”字体现了时间一晃而过,渔夫甚至忘记了时间的存,感觉已超脱在时间轮回之外,颇有老庄的道家思想。

另外,整首歌曲的对仗规整,对环境的描写动静结合,韵脚十分规整,整首道情的个人意志与意境也到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古人对于情感的表达从来都不是直抒胸臆,大多寄情于物或景,对于情感与个人意志的表达也是非常含蓄的,郑燮的这首道情也不例外。众所周知,演唱一首好的艺术歌曲需要演唱者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古诗词类的艺术歌则对演唱者的艺术修养与文化涵养要求更高,所以在演唱这首艺术歌曲的时候切忌不能大开大合式的去演唱,而应该在情绪上保持一定克制,演唱中全身心的沉静在作者所描写的画面中,身临其境的去感悟歌曲中所想表达的自由、淡泊与平静。

(二)歌曲演唱处理

l.节奏把握

中国古诗词类艺术歌曲节奏都较慢,这也跟古代人的音乐审美有着很大的关系,其规律大多为一字一音或一字多音,这首《渔翁道情》也不例外。但是很多的歌者在演唱这类艺术歌曲却因原本的节奏慢,最后把歌曲演唱得让人听上去十分的拖沓,觉得歌者的整首歌唱得非常的“累”,反而影响了整首歌的意境,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该些许的自由、从容和流动,不要为了拖腔而把整首歌唱得意境全无。

2.旋律把握

整曲一共也就区区五十几个字,歌曲旋律也是以级进为主且一字多音,为了是歌曲不显平淡而突出重点要表达的信息,演唱时突出歌曲的重点字是非常关键的。如歌曲中的“翁”、“竿”、“崖”、“湾”、“无牵绊”、“沙鸥”、“远”、“荻港”、“寒”、“一曲”、“斜阳”、“晚”等等这些字与词都是需要在演唱中着重突出的,主人公的性别、职业、心境、身处环境等等这样的信息才能比较完整的表达出来,传达给听众们的信息才会有重点,层次分明。

《渔翁道情》这首歌的取材、类型也就注定了,如果像西方传统的艺术歌曲一样完全的按照乐谱去演唱,就会失去原本的韵味而显得死板。应该参考扬州曲艺《板桥道情》中的原调在曲中适当的增加一些润腔,例如曲中“渔”、“钓”、“山”、“水”、“波”、“昼”等这些字上加一些类似于上波音的润腔,但不可加得过于的频繁与随意,适当的加一些体现了歌曲原有特色,有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如果润腔过于频繁就会显得整首歌曲过于的冗言了,反而与整曲的情感基调相悖。

另外,整曲停顿换气也有特别之处,全曲在在“湾”、“牵”、“寒”、“阳”这几个字的旋律特点都是前八后十六附点,在前附点八分音符唱完过渡到后十六分音符时,中间要做有意识的停顿,要做到的效果是声断隋不断,这样有一种情感进一步增进的效果,也符合曲艺行腔的特色。

3.特殊处理

在各类演唱的版本中,最体现《渔翁道情》特点的地方,就是部分咬字的发音发生了改变。例如:“白”唱成“be”,而“斜”唱成“xiai”类似两个音的拼接,这两个字都在《中原音韵》中的上口字,是当时便于戏曲归韵行腔使得歌曲更加合辙押韵,也是尊重歌曲素材的来源。在音色上,清亮、集中的音色更加符合歌曲的气质,吐字需要柔和,避免声音的突然爆发,避免挤嗓、压喉,演唱的通道一定要顺畅。每个乐句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这也就意味这对歌者音色与气息的控制要求比较的高,要有一个良好的演唱机能才能够很好的演绎这首歌曲。

四、结语

《渔翁道情》虽只有两面乐谱,且旋律看似简单的艺术歌曲,實则不然。这首歌对演唱者声乐演唱技术、传统戏曲唱腔能力、文化修养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再加之与伴奏的高度契合才能对歌曲进行完成度高的“二度创作”,对于笔者而言,无论演唱什么类型的歌曲,都应该花时间与精力分析谱面、对歌词展现的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歌曲旋律走向有整体的把握。这样演唱才能够体现自己特有的歌曲理解与演唱风格,才能把作品表达的内容、情绪会真正的传达给听众。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XCSW2017047。

猜你喜欢

演唱分析结构分析
高山流水 颂知音
歌剧《江姐》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
声乐套曲《冬之旅》第十一首《春梦》歌曲演唱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影片《推手》剧作结构分析
疲劳分析在核电站核承压设备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亨德尔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的艺术构思
歌剧费加罗婚礼《你再不要去做情郎》演唱分析
山东省服务业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