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3种新记录药用植物

2019-08-06郑丽香黄泽豪

福建林业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菝葜威灵仙薯蓣

郑丽香,黄泽豪

(1.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福建 福州 350001; 2.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笔者于2014年7—12月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福建省泰宁县试点工作的野外调查工作过程中,在福建省泰宁县采集到梁王茶(Metapanaxdelavayi)、石山薯蓣(Dioscoreamenglaensis)、短梗菝葜(Smilaxscobinicaulis)等3种药用植物,经鉴定确定为福建省新分布记录种,现予以报道。

1 新记录药用植物

1.1 梁王茶Metapanax delavayi (Franchet) J.Wen & Frodin(五加科 Araliaceae)

灌木,高1~6 m。根黄白色。茎干灰褐色,有稀疏的皮孔。叶多为掌状复叶;叶柄长4~12 cm,小叶柄1~10 mm;小叶(2-)3-5(-7)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4~12 cm,宽0.7~2.5 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疏生锯齿或近全缘,侧脉6~8对,在下面不明显;小叶柄长1~10 mm。圆锥花序由多数伞形花序组成,顶生,长约5~18 cm;伞形花序直径约2 cm,有花10余朵;总花梗长1~1.5 cm;苞片卵形,长约2 mm,早落;小苞片长约1 mm,三角形,早落;花梗有关节,长8~10 mm;花白色;花萼5,长约1 mm;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 mm;雄蕊5,花丝长2.5~3 mm;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果实近球形,直径约2~5 mm,黑色;宿存花柱先端外弯。花期9—10月,果期12月—翌年1月。

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地。生于森林或灌木丛中,海拔1000~2500 m。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大理[1]。福建分布:泰宁猫儿山森林公园、寨下大峡谷等地,生于林中,海拔434 m,117°01′38″E、26°47′51″N。福建省新分布记录种(图1)。

1.2 石山薯蓣Dioscorea menglaensis H.Li(薯蓣科Dioscoreaceae)

缠绕草质藤本。地下块茎顶端通常有4~10个分枝,长可达20 cm,各分枝末端膨大成椭圆形或球形块茎,直径约5 cm,外皮黄白色,断面白色。茎基部有刺,中部以上近无刺,被棕褐色或白色短柔毛,老茎毛绒变疏或近无毛。掌状复叶,有时茎中部以上可见单叶;小叶3片,全缘,沿叶脉散生白色柔毛,长7~20 cm,宽3~11 cm,中间小叶近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侧小叶卵状椭圆形,顶端微尖,基部斜楔形,不对称。穗状花序成圆锥状,长可达20 cm;小苞片三角状阔卵形,背面及边缘有白色柔毛。蒴果三棱状长椭圆形,长约2~3 cm,宽约1.6 cm,顶端圆钝,基部微心形;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顶部,种翅向基部延伸。花期9—10月,果熟期12月—翌年2月。

图1 梁王茶(M.delavayi)植物图

分布于云南。生于海拔890~1480 m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路边灌丛中[2]。福建分布:泰宁县龙湖镇游源村,生于路旁中,海拔399 m,117°18′16″E、27°07′02″N。福建省新分布记录种(图2)。

图2 石山薯蓣(D.menglaensis)植物图

1.3 短梗菝葜Smilax scobinicaulis C.H.Wright(百合科 Liliaceae)

攀援木质藤本。根呈弯曲圆柱状,质坚硬,疏生刺,长20~80 cm,直径≤3 mm。根茎呈不规则块状,质坚硬,带刺,多横生。茎和枝条绿色,疏生刺或近无刺,刺针状,长4~5 mm。单叶互生,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12.5 cm,宽2.5~8 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钝或浅心形,全缘,常具3~5主脉;叶柄长5~15 mm,中部以上着生卷须。伞形花序具花3~8朵,腋生;总花梗长约2~7 mm;花单性,雌雄异株,小花梗长约3~6 mm,花被片4;雄花花被片黄绿色,长4~5 mm,宽1~1.8 mm,雄蕊长2~3 mm;雌花花被片稍小,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近黑色,球形,直径6~9 mm。花期5月,果期8—10月。

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贵州、云南。为我国特有。生于海拔600~2000 m的林下、灌丛下或山坡阴处[3-4]。福建分布:泰宁峨嵋峰自然保护区,生于林下路旁,海拔1500 m,117°03′59″E、27°00′20″N。福建省新分布记录种(图3)。

图3 短梗菝葜(S.scobinicaulis)植物图

2 讨论与结论

此次发现的这3种植物均有药用功效,梁王茶性味甘、苦、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舒筋的功效[5];短梗菝葜具有祛风除湿、熄风止痉、燥湿解毒、软坚散结的功效[4];石山薯蓣的药用价值尚未见文献报导,国内曾将其定为三叶薯蓣(D.arachidnaPrain et Burkill)[6],《南星集:胡世林研究员中药科研文集》里有提及“三叶薯蓣含有有毒生物碱,能麻痹中枢……不同于中医用法”,应引起注意[7]。但不管是石山薯蓣还是三叶薯蓣,都是濒危物种,应尽快采取保护措施[8-9]。

对于短梗菝葜,《中华药海》记载其以根茎入药,名为金刚刺,性平,味辛、苦[4];《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记载其以根及根茎入药,名为铁灵仙、威灵仙,性温,味甘[10];《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2》记载其入药名为短梗菝葜,味淡[11];各书籍对于短梗菝葜入药部位,特别是性味的不同记载是否与其药材产地有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短梗菝葜入药时有威灵仙之称[10],在《中国药典》里,中药威灵仙来源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威灵仙(Clematischinensis)、棉团铁线莲(C.hexapetala)或东北铁线莲(即辣蓼铁线莲C.terniflora.var.mandshurica)的干燥根和根茎,虽然二者均有祛风湿、通筋络的功效,但不可混为一谈,应注意区别[11-12]。故不应以威灵仙做短梗菝葜的药名。

以上3种福建新记录植物均发现于泰宁县,泰宁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温和湿润,年均气温为17 ℃,年均降水量1775 mm,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促使其生物多样性,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新记录药用植物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泰宁乃至福建的药用植物资源,亦有利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医药发展。

猜你喜欢

菝葜威灵仙薯蓣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基于ITS2一级序列和二级结构对土茯苓及混伪品的鉴别研究△
威灵仙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威灵仙治手足不遂
菝葜根茎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中药菝葜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祛风除湿威灵仙
薯蓣皂苷及两种衍生固定相的制备、表征及性能评价
黄姜中薯蓣皂苷元提取工艺的优化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