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共生发展关系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2019-08-06汪立鑫
汪立鑫 左 川
(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改革开放以来,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让中国成功晋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堪称“中国奇迹”。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大量关于奇迹背后成因的探讨,而国有经济无疑是解开这一谜团的关键。一方面,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涵;另一方面,国有经济是保障中国经济大船安全航行的压舱石,是推动其快速前进的核心动力。因此,无论是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维护,还是从国家安全利益保障来说,发展国有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更好地发展国有经济,首先就需要回答国有经济的合理边界是什么。而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则在于跳出国有经济本身,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一、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关于我国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已有基本的阐述:“……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也应是共同发展、齐头并进的关系。而进一步地,本文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联系的角度认为,这两者之间不仅是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且还应该是共生发展的关系,即两者互为对方发展的条件。
(一)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总体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定位和产业分工,体现了双方协作共赢的关系
1. 国有经济对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社会经济环境。
关于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必须依赖国有经济来保障的原因,汪立鑫曾给出初步分析,即对于后发大国而言,其私营企业相对于国际先进企业在资本、技术实力上较弱,因而在以市场竞争方式争夺国民经济命脉性产业控制权上的能力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这一背景又使得私营企业还面临着其他更好的适合自身比较优势的获利机会,因而其向国民经济命脉性产业方向发展的意愿也不强。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主要依赖国有经济来保障,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国策。[注]汪立鑫著:《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体制与实务》,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年。[注]汪立鑫:《中国国有经济制度安排的政治经济学》,《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6期。
随着国有经济对这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或主导,国家经济安全得以保障,从而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社会经济环境。
首先,国有经济对于军工产业的控制与主导,发展尖端武器,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国土安全,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的和平环境;同时,军工产业的发展如航空航天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对众多相关配套产业的需求,为民营经济提供新的拓展空间;另外,军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尖端科技成果最终也会转为民用,从而为民营经济的技术进步与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国有经济对能源产业的控制与主导,确保了能源价格及供给的稳定;对主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控制与主导,确保了交通运输的安全及服务供给的稳定;对通讯产业特别是其基础设施的控制与主导,确保了国民经济活动中信息通讯的安全与稳定。国有经济的这些努力,确保了市场中基础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及供给的稳定,极大地减少了民营企业在经营中所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与风险。
第三,国有经济对金融业的控制与主导,能更好地避免金融危机,降低金融波动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为广大在实体经济领域从事经营活动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可信赖的金融环境和相对稳定的资金价格,减少金融波动对其经营活动的干扰和冲击。
2.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工还体现在:国有经济通过对基干产业(即重化工业)和尖端产业的布局和主导,从产业关联上有力地支撑和引导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正如汪立鑫所论证的,就后发国家的私人企业而言,因其资本、技术实力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较弱,一开始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如劳动密集型加技术模仿的产业发展方向,因此在我国,投资周期长、投资量大、回报慢、风险大的基干产业和尖端产业首先是由国有经济来布局和投入的。[注]汪立鑫著:《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体制与实务》,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年。汪立鑫:《中国国有经济制度安排的政治经济学》,《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6期。
而国有经济所推动的上述基干产业即重化工业如重型机械设备制造、冶金、石油化工业等的发展,对主要布局于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产业链支持,使得民营经济的比较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同样地,国有经济在尖端产业如航空航天、核工业、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布局和耕耘,产生了大量高科技成果,对民营经济形成了技术辐射和扩散效应,引导着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转型。
3.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工协作首先是一种市场关系,其中的正向外溢作用必然是相互的,即在国有经济支撑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
具体而言,大多处在产业链下游的民营经济,其蓬勃发展必然会产生对上游产业的强劲需求,从而刺激了主要布局于其中的国有经济的发展。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重化工业特别是其中的重型机械制造业曾遇到发展困境,布局其中的国有企业步履维艰。究其原因,既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由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向改革开放后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转变,也有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的我国重化工业在当时我国资源禀赋背景下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因而面对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处于不利地位。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得益于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重化工业的国有企业受强劲需求刺激逐渐走出低谷,并随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不仅如此,该行业的发展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羽翼丰满的民营资本的参与,以至于今天我国的重化工业的发展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 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互竞争的领域,两者的共同发展体现了市场信息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虽然如上所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总体上存在着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分工,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定位,但这并不排除这两类所有制经济在产业上的交叉共存,即在有些行业,包括一些一般竞争性行业,会出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共同存在与相互竞争。例如,在工程机械领域领先的代表性企业中,既有中国一重、徐工机械这样的中央及地方国企,也有三一重工这样的民营企业;在钢铁业领先的代表性企业中,既有宝武这样的国有企业,也有沙钢这样的民营企业;而在家用电器业领先的代表性企业中,既有美的、海尔这样的民营企业,也有格力这样的国有企业;等等。
上述格局的出现,其本身是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一方面,正如汪立鑫和谈少鹏所详细分析的,从潜在可能性上而言,民营经济的决策主体可以是分散于社会中的所有个人。因此,民营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对市场有利商机信息的充分利用。相对而言,国有经济的决策主体由于其成员范围的有限性,从而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也是有局限的。[注]汪立鑫、谈少鹏:《信息局限、税收替代与国有经济最优比重》,《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编号:2013(WP474)。由此不难理解,在以前本是由国有经济主导和控制的重化工业,后来民营经济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也敢于进入其中并迅速发展壮大,这说明该领域在民营经济进入之前有大量商机信息尚未被利用,存在大量可填充的市场空白。
另一方面,市场中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仅推动着民营企业的进化,对其中的国有企业也是如此。具体而言,面对市场竞争,国有企业也必然会尝试从产权制度及其实现方式、企业治理结构到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改革与调整,最终总会由市场筛选出有竞争力的模式。因此,虽然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因其市场信息高度分散,民营经济有利用市场信息的优势,从而在这些领域民营经济能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并逐渐占据大多数市场份额,同时国有经济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出发也从这些领域进行战略性收缩或转移,但最终市场竞争下优胜劣汰的结果是:在这些一般竞争性领域,甚至包括一些轻工业消费品行业,仍然存在不少领先的极具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与其他民营企业形成竞争性均衡或寡头均衡格局。
综上,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互竞争的领域,两者的共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对市场信息的更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选择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 经验证据: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结构演变
(一) 理解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结构演变的基本分析框架
关于民营经济的比较优势,本文上面的讨论提到过,那就是对市场信息(商机)的充分利用②汪立鑫、谈少鹏:《信息局限、税收替代与国有经济最优比重》,《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编号:2013(WP474)。。我们对民营经济比较优势的这一认识是建立在哈耶克的分散信息论[注]哈耶克编著,邓正来审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基础上的。这一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有用的信息与知识是分散在无数个体中的,唯有市场机制才能将这些零散信息整合并加以利用。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认为,由于民营经济的潜在可能性决策主体是分散在社会民间的所有个人,因此其相对于决策主体只限于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国有经济而言,在市场信息利用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对市场信息的利用程度可由资源错配程度来体现,对市场信息的利用程度越高,表明资源错配程度越低。刘贯春等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运用OLS(普通最小二乘法)、FE(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OP[注]Levinsohn J.and Petrin A.,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0.2 (2003): 317-341.、LP[注]Olley G.S.and Pakes A., “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 Econometrica 64.6 (1996): 1263-1297.等方法测算出每家企业的资源错配程度[注]刘贯春、陈登科、丰超:《最低工资标准的资源错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7期。。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算术平均法得出每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总体的市场信息利用程度(资源错配程度),具体结果见图1所示。总的来看,国有企业的资源错配程度要高于非国有企业,一定程度上可说明民营经济在市场信息利用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国有企业的资源错配程度存在下降趋势,正逐渐向非国有企业靠拢。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只要市场中尚有大量未被利用的市场信息(商机),那么民营经济就会取得比国有经济更快的超常规发展,直到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之间达成结构性均衡点,此时市场信息已基本被充分利用,即国有经济没有把握到的商机已被民营经济基本捕捉,从而民营经济进入与国有经济相比发展速度较为接近的常态发展阶段,两类所有制经济间的结构关系趋于稳定。
图1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资源错配程度(市场信息利用程度)的变化
(二) 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民营经济相对国有经济更加快速发展的原因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 民营经济的发展处于高度抑制的状态, 因此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 我国国民经济中民营经济的成份极低。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民营经济也开始进入超常规发展轨道, 其在GDP中的占比一路走高, 直至本世纪初达到60%以上[注]黄孟复、胡德平、辜胜阻、陈永杰著:《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3(2005~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获得比国有经济更快的发展速度, 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民营经济对大量未利用商机的捕捉。改革开放初期,国有经济的市场占有率极高,因而在市场中必然还有大量未被利用的商机信息分散地存在着,这就意味着民营经济相对于国有经济的更快发展是一种必然结果。除了国内的商机外,民营经济还特别捕捉到了基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向外出口的国际市场商机,这更助力了民营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其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启的国企改革,以及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收缩与调整,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虽然自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就一直在积极探索和推进,但直到90年代初,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国有经济面对经济体制的转轨,仍存在着整体层面上的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战线过长,以及企业层面上负债率普遍过高、产权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国有经济改革在整体层面上基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退出和收缩,而在企业微观层面则进行“抓大放小”和公司制产权改革。在上述改革方针指引下,当时地方上有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特别是处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中小国企被出售和私有化。上述改革所腾出的市场空间很快被民营经济所填补,从而使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也得到保障,渐进改革战略得以顺利推进。当然,民营经济也从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 自2005年以来,民营经济的GDP占比趋于稳定
关于民营经济的GDP占比,目前尚无历年的权威数据,但从官方或权威来源披露的若干个时间点数据,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一占比变化的大致轨迹。
首先,2006年出版的民营经济蓝皮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3(2005~2006)》曾推算得出,在“九五”末期的2000年,我国民营经济(包括内资民营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GDP占比约为55%,而到了“十五”末期的2005年,这一占比上升到约65%左右。[注]黄孟复、胡德平、辜胜阻、陈永杰著:《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3(2005~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其次,2015年出版的民营经济蓝皮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11(2013~2014)》则给出了2013年的相应数据,即2013年民营经济贡献的GDP占比超过60%。[注]王钦敏著:《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11(2013~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最后,新近的数据是国家发改委于2018年9月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公布的,即截至2017年底,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0%。[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中国新闻网,2018年9月6日,http://www.chinanews.com/wap/detail/sp/sp/shipin/cns/2018/09-06/news8620658.shtml。
由上述若干年份的数据,我们可初步画出如图2所示的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GDP占比的变化图。大致而言,自改革开放到2005年,中国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超常规的高速发展阶段,所以其GDP占比由当初的极低水平一直上升到2005年的65%左右,而从2005年开始,民营经济进入常态发展阶段,从而其GDP占比也趋于稳定,大约维持在60%到65%之间波动。这也意味着,民营经济相对于国有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在发展势头上趋于接近。
图2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GDP占比的变化
(四) 2005年以来民营经济相对国有经济在发展势头上趋于接近的原因
2005年以来民营经济由超常规发展转为常态发展,进而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结构性格局趋于稳定,其背后的原因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
就国内方面而言,首先是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扩张及对市场空间的填充,市场上可捕捉的超常规商机趋于减少。和上世纪90年代全民经商、下海潮的时候相比,今天下海经商的风险在增加、成功概率在下降,其挑战性已接近于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的情形。既然超常规商机在减少,那么民营经济自然就越来越难以获得超越GDP、超越整个国民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的增长。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导致了民营经济由超常发展转入常态发展,这就是国有经济在整体上已基本调整到位。在微观层面上,保留与生存下来的国有企业,不论是处于需要国有经济保持主导与控制地位的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还是处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其经过市场考验和自身改革,已具有正常的竞争活力,与民营企业相比并无系统性差距。
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及随后各地方国资委的成立,宣告了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的确立,这从体制上解决了如何防止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可能存在的国有资产流失和在国有企业私有化中可能存在的失控问题;2004年的“郎顾之争”所引发的关于国企改革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全国大讨论[注]李健、王小卫著:《出路: 郎咸平引爆“国企改革”大辩论》,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则进一步澄清了国企私有化的价值导向及国企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倾向,从客观上降低了民营经济超常增长的可能性。
就国际方面而言,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民营企业走的是基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外出口的经营发展战略。随着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迅速占领全球各主要市场,这方面的国际需求渐趋饱和。这对于出口导向的民营企业而言,意味着国外的可捕捉的超常规商机趋于减少,从而这些企业的发展也会遇到挑战甚至陷入困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营经济的整体增长水平。
三、 进一步分析:民营经济内部结构的演变——分化进行中
(一) 理解我国民营经济内部结构演变的基本分析框架
要深入理解和预测我国民营经济内部结构演变的趋势,必须要把握其背后的理论逻辑,这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深入挖掘。
首先是市场竞争结构演变的理论逻辑。从理论上而言,市场竞争结构有四种,即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但从市场演化的趋势及结果来看,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最终大多数会演变为寡头垄断市场。这是因为市场竞争具有强者恒强、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即大企业因规模经济性、技术进步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等很容易形成对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这样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充分竞争性市场中自然就逐渐形成两极分化,最终演变为寡头垄断市场。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营经济一开始是作为中小企业进入各个刚开始发育的充分竞争性市场的,因此后来的两极分化及向寡头垄断市场演变也就成了必然趋势。
其次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逻辑。一个市场经济体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有着向高级化方向自然演进的趋势。这一高级化趋势既表现为市场中资本与劳动力在产业间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集中,也表现为同一产业内部的企业的生产技术升级、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上述的高级化趋势其内在动力来自市场中企业谋取竞争优势、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其实现的可能性则取决于两个外在条件:一是本国市场规模空间的大小,能容纳多大程度的市场分工深化和产业链延伸;二是开放背景下国际市场对本国市场的引导或制约。这其中既有二者间的分工关系因素,又有二者间的竞争因素。当一国市场中产业升级符合国际市场对本国市场的分工定位时,这一发展将会受到国际市场的正面促进;当这一发展突破原有的国际分工定位时,将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发展。如前所述,从上世纪90年代直到本世纪初,我国民营经济中的大量中小企业走的就是基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的经营发展战略。而从本世纪初开始,随着民营企业的资本及技术实力的增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饱和,民营经济的产业升级就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迅速增长的中国国内市场,又为民营经济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上述市场竞争结构演变及产业结构演变这两类自然演进中,必然伴随着大量中小企业、产业链低端企业、技术含量低且不能完成有效技术进步的企业的破产倒闭或被兼并,以及处于产业链中高端、技术领先的优秀大企业的崛起,从而形成市场体系中的双重两极分化:一是企业规模层面的两极分化;二是产业链层面的两极分化。
最后是经济周期性因素对民营经济影响的理论逻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经过多年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微观改革,已基本布局于大中型企业,因此目前市场中的中小企业一般均属于民营经济。而中小企业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而有着较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周期性因素对民营经济有更深的影响。我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直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相对于国有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有其必然性。但我们也要看到,当经济转向复苏时,中小民企又会有更快的发展速度。
基于上述三个维度的理论逻辑,再结合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所处的实际背景,不难推测出,在我国目前经济运行阶段,民营经济势必要进行大洗牌:那些规模较小或技术含量及产品附加值较低、或处于产业链较低端的民营企业将难以为继,成功实现升级转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将迅速崛起,由此形成民营经济内部的两极分化式结构演变。下面我们将引入经验数据来对此进行验证。
(二) 民营经济内部分化的证据:民营经济占GDP份额稳定,但民企500强增长势头明显
关于民营经济的GDP占比,我们前面已分析过,自2005年以来,这一占比趋于稳定,约在60%到65%之间波动。这说明民营经济整体上的增长已进入与国民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相接近的常态增长阶段,但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内部的分化却正在进行着,这特别体现在下面我们将要用数据说明的一个重要事实,即民营企业500强的增长显著领先于整个民营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水平。
第一,民企500强的营业收入增长(与市场占有率有较大相关性)。
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其市场占有率有较大相关性,因此营业收入的增长较为明显地预示着市场竞争结构的演变。
如表1及图3所示,自2008年以来,民营企业500强的营业总收入的增长不仅显著地高于GDP增长,而且也显著地高于全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但是我们前面已分析过,同期总体民营经济的GDP占比是基本稳定的,这说明民营经济内部在分化进行中,预示着民营经济所在的各个行业可能正在向寡头市场演变。
表1 民企500强营业总收入及其增长率、GDP增长率、全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其增长率(2008~2017)
数据来源:“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总收入”的数据来源于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GDP增长率、全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相关年度数据。
注:本图根据表1的数据制作而成。图3 民企500强营业总收入与GDP及全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比较
第二,民企500强的利润增长(与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有较大相关)。
考虑到本世纪初以来民营企业所处的背景,即民营企业大多处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且因市场形势的变化都面临着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由技术模仿向自主创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的转型升级挑战,在此背景下,若某民营企业能使得其利润增长显著超过平均水平,则可能意味着其在转型升级方面做得较成功,从而取得了市场领先与竞争优势,并因此获得超额利润。
如表2及图4所示,自2008年以来,民营企业500强税后净利润的增长在多数年份都领先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2013年以来民营企业500强的上述利润增长一直保持着领先且优势非常显著,这说明近年来在民营经济内部快速分化的背后,是民营经济中的如民企500强这样的一大批优秀企业正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且已开始进入成果收获期。
表2 民企500强税后净利润及其增长率、全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及其增长率(2008~2017)
数据来源:“民营企业500强税后净利润”的数据来源于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全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相关年度数据。
注:本图根据表2的数据制作而成。图4 民企500强的净利润总额与全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增长比较
上述两方面的数据分析表明,虽然自2005年以来民营经济的GDP占比已基本稳定,但与此同时在民营经济内部,民营企业500强的发展势头总体上超过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平均水平,当然也就超过民营经济的平均水平。这不仅表现在民企500强营业总收入的增速显著快于同期GDP增速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还表现在民企500强税后净利润增速也显著高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利润的增速。由此可初步推断,虽然民营经济作为整体其增长状态从2005年开始就已由超常增长转入常态增长,从而民营经济的GDP占比也趋于稳定,但民营经济内部的分化则正在进行时。
四、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关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我们可得出如下的初步结论:
第一,从理论上而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关系的目标状态既不是国退民进,也不是国进民退,而是共生发展关系。
这种共生发展关系首先体现在两者不同的经济定位和产业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协作共赢关系。这包括:国有经济对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经营环境;国有经济通过对基干产业和尖端产业的布局和主导,从产业关联上支撑和引导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则反过来又必然从产业关联和市场联系上拉动国有经济的发展。其次,即使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互竞争的领域,两者的共同发展也是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体现了市场信息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从实际情况看,自2005年以来,民营经济的GDP占比基本上是水平地波动于60%至65%之间,说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之间的结构与格局已渐趋稳定,初步形成产业分工及市场竞争的均衡。
上述产业分工及市场竞争的均衡表明,国有经济主要集中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民营经济主要分布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但两者的经济布局也有交集,即两者在有些行业也有着共存竞争关系,而这是市场自发选择的均衡结果,体现了市场机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
因此,展望未来,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携手并进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常态,不会出现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长期趋势。
第三,近年来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困难,其反映的是民营经济内部的结构分化正在进行中,并不能说明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事实上也没有出现这样的趋势。
民营经济内部结构分化趋势表明,民营经济自身由数量型发展不断向质量型发展转变:民营经济的市场竞争结构将不断向寡头市场演进,民营企业的规模经济性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民营大型企业;民营经济的升级转型将不断推进,整体技术水平及研发能力将持续增强。
在上述趋势背景下,在民营经济中,能进入产业链中高端、技术领先的优秀大企业将不断崛起;位于产业链低端、技术含量低且不能有效完成技术进步的中小企业,则将遭遇经营上的困境与挑战。后一类民营企业要谋求自身发展,就必须顺应大势,练好内功,在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上下工夫,适时推进企业的规模经济性程度。
第四,就政府而言,对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存竞争的领域,特别是其中的一般竞争性行业,政府应遵循“竞争中性”原则,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此外,从扩大就业、鼓励创新的目标出发,对部分中小微民营企业要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