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认知自知力干预分析
2019-08-06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精神疾病,目前该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疾病期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等,且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自知力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还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自知力障碍的发生可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疾病康复进程延缓,因此加强自知力干预十分必要。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提高和改善自知力的护理十分关键。本研究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集的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常规组用常规方法,观察组用认知自知力干预,分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认知自知力干预的施行意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我院收集2017年6月—2018年5月的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年龄23~56岁,平均为(39.24±2.68)岁。男22例,女15例。常规组年龄23~55岁,平均为(39.11±2.62)岁。男21例,女16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可配合本次研究;患者或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本次研究开展和效果观察的情况。
1.2 方法
常规组用常规方法,常规根据以往的流程进行简单护理,主要为遵医嘱给予患者护理。
观察组用认知自知力干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认知自知力干预。(1)用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进行患者自知力评定,借助良好沟通方式,对患者进行评估,分值在0~3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自知力障碍严重程度越高。评估人员为长期从事精神科护理的护士,有至少5年工作经验,对患者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自知力的评估一致性好。(2)护理措施的落实。第一,定向期。该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敌意较高,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阶段,护士需要热情、微笑接待患者,消除精神分裂症的戒备心理,通过介绍环境、自我介绍、和患者聊天,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敌意。第二,认可阶段。在有效护患沟通后,精神分裂症患者逐渐放松,护士可在此时引导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自我倾诉,倾诉感受、对疾病的担忧等,促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功能,并表示对患者的认可。第三,深入阶段。该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和护理的期望增加,对护士信任度增加,护士需要采取更具针对性沟通方式,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析疾病病因、感觉,讨论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方法、药理机制、不良反应等,引导精神分裂症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第四,导向期。该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行为、心理和认知进一步得到改善,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潜力,给予患者激励和有效护理,并分析护理存在的问题,积极预防同类事情的发生。同时注重培养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的能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满意度(分满意和不满意,统计满意的例数);平均住院时间、精神分裂症知识掌握度(采用我院自制量表,采取百分制评价标准,分值越高掌握度越高);护理前后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自知力的评分(越低越好)[1]、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越低越好)[2]、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越低越好)[3];积极因素(越高越好)以及消极因素评分(越低越好)[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满意度分析 [例(%)]
2.2 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自知力的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
护理前,两组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自知力的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自知力的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平均住院时间、精神分裂症知识掌握度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精神分裂症知识掌握度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积极因素以及消极因素评分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积极因素以及消极因素评分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症状是沟通困难,攻击心理、思维和行为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精神分裂症在治疗后特别容易复发,复发后容易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现代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和自知力障碍关系密切,而积极采取认知自知力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康复。
精神分裂症对患者的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降低,容易发生自杀和伤人等问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自知力护理方法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逐步改善患者的自我认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3-4]。认知自知力护理模式不仅对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患者的复发,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水平和信心。在认知自知力干预下,从四个阶段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从最初的定向阶段,通过改善医患沟通不仅可以保证医护人员及时有效地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还可建立护患之间良好关系,减轻患者戒备心理,使患者能够充分配合护理[5-6]。第二阶段是认可阶段,借助患者逐渐增加的对护士的认可,强化个体护理和有效沟通,协助患者分析问题和提高疾病认知,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更愿意配合护理[7-8]。第三阶段是深入阶段,是对上述护理的进一步巩固,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自知力。第四阶段是导向阶段,可帮助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信心,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保持身心愉悦,尽早回归社会[9-12]。
本研究中,常规组用常规方法,观察组用认知自知力干预。数据显示,观察组满意度、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自知力的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平均住院时间、精神分裂症知识掌握度、积极因素以及消极因素评分方面相较常规组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自知力干预效果理想。
表2 护理前后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自知力的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分析(分,±s)
表2 护理前后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自知力的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分析(分,±s)
组别 例数 时期 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自知力的评分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 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观察组 3 7 护理前 2.5 4±0.5 6 2 4.1 1±2.2 1 4 8.1 5±1 5.5 1护理后 0.4 5±0.1 2 1 0.7 2±1.3 1 2 1.0 2±2.1 1常规组 3 7 护理前 2.5 5±0.5 4 2 4.2 5±2.7 6 4 8.1 1±1 5.4 4护理后 1.1 0±0.3 4 1 6.2 4±1.6 6 2 8.2 4±5.2 1护理后 t值 5.9 3 3 7.8 1 4 1 2.3 3 5组间 P值 0.0 0 0 0.0 0 0 0.0 0 0
表3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精神分裂症知识掌握度分析(±s)
表3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精神分裂症知识掌握度分析(±s)
images/BZ_198_176_2996_1192_3061.png常规组 37 12.37±3.17 81.04±3.57观察组 37 8.24±2.41 95.56±3.67 t值 - 5.265 7.157 P值 - 0.000 0.000
表4 两组积极因素以及消极因素评分分析(±s)
表4 两组积极因素以及消极因素评分分析(±s)
images/BZ_198_1251_2996_2267_3061.png常规组 37 65.11±9.66 24.11±5.21观察组 37 82.11±9.31 16.22±2.11 t值 - 6.923 7.024 P值 -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