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新闻要“说的好听”

2019-08-05邓德龙

记者摇篮 2019年3期
关键词:广播新闻

邓德龙

【摘 要】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每天有数量巨大的新闻轰炸着受众的眼睛、耳朵。作为广播新闻,如何先声夺人,让听众感兴趣、愿意听并记得住,是广播新闻从业者的必修课。

【关键词】广播新闻   谈话式体裁   先声夺人   群众语言

广播新闻,顾名思义,是使用广播这一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新闻作品,广播新闻的写作既受到新闻写作的普遍规律的影响,又受到广播媒介特点的制约。广播新闻要为听而写,只有“说的好听”,才能牢牢地吸引住听众。那么,广播新闻如何做到说的好听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了解广播媒介的特性

广播新闻最大的优势收听方便,覆盖的听众范围和层次比较广泛,司机在驾车时听广播,上班族在路上听广播,学生在吃饭时听广播……这种“半收听”状态是广播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听众对广播里播放的内容常常一听而过、印象不深,如何在稍纵即逝的条件下,让听众对稍稍复杂或者枯燥的新闻信息留下印象,是广播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广播新闻的写作者更应该明确,自己写出来的每个字,都不是要被看的,而是要被听的,因此,广播新闻要符合声音传播规律,也要符合听众的收听习惯。

二、充分利用广播媒介的特性

1.广播新闻要让人听得懂。美国广播新闻研究者马克·霍尔说:“当你写新闻报道时,要记住你是在为一个处于半收听状态中,具有9岁孩子那样程度的听众而写的。”美国新闻学教授查尔尼说:“谈话式的体裁就是广播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它要求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有些事件还是非常复杂的,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不拘形式、最简洁和日常谈话的方式表达出来……应该把广播稿写的像日常谈话一样的自然。”这就是说广播新闻应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广播新闻要让人听得舒服。另外,广播新闻要求稿件要声调响亮,和谐优美。广播新闻写作中,尽可能使用开口音,同时要注意多用双音词,例如在写作中遇到“已”可以写作“已经”,“并”可以写作“并且”,可以让听众在收听过程中听得更加清楚。同时,要注意区分同音词,比如最常见的例子,“在这次抽检的儿童服装中,200件样品全部合格”。“全部”和“全不”为同音,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诸如此类的还有“切记”和“切忌”、“致癌”和“治癌”、“向前看”和“向钱看”等,这些问题,在写作过程中应当注意。

另外,视觉和听觉是有区别的,句子的长短,看和听的感觉不一样,有些长句子阅读时或许感觉不太明显,但读出来就比较拗口,收听时就更加的别扭。比如做会议报道时,报纸上经常会出现类似“全国30多个省(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6所高校,中科院及部署85所科研机构及6000多家企业,共2000多项科学研究成果齐聚进行展示和交易……”这段话实际上是有几个分句组成的长句,不加標点也有50字,这么长的句子如果广播新闻不加以修改,听众会听得非常难受。

广播是“说”给人“听”的,广播新闻稿就是要在“说”和 “听”上做文章,既要让说的人觉得“顺口”,更要让听的人觉得“顺耳”。叶圣陶说,写完广播稿后,“自己好好念一遍,就是自己来检验一下,写下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顺耳,必然是语言有毛病,就得修改……修改成什么样儿才了事呢?到自己满意,认为上口顺耳为止。”

3.广播新闻要让听众容易融入。广播新闻需要通过合理运用音响营造出生动的画面感和强烈的现场感,在音响的帮助下,完成对新闻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并有效凸显出新闻内容中的环境气氛。通常情况下,群众的语言是鲜活生动、幽默风趣的,我们的广播新闻稿要多用群众语言,使听众产生一种听邻居聊天的感觉,愿意融入。比如在广播新闻专题《三进五台沟》中使用了大量的对话素材、群众语言,增加了报道的可听性。

作品文稿摘录:

【录音压混淡入——老崔在你们家吗?找好几家没找着。——录音压混淡出】

推开门一看,他正叼着烟头、眯着眼睛专注地洗牌,根本没意识到媳妇来了。

【录音压混淡入——程大姐:我看你净输了,走。家走,别玩了。李书记让咱种葡萄、让咱养鸡,回家咱干活去,不能玩这玩意了。干活去,走。

崔春和:干啥活?我不干。人家点飘、输钱呢,我还赢钱呢。

程大姐:走吧,拉倒吧,回家走。——录音压混淡出】

靠媳妇生拉硬拽,“麻将王”算是离开麻将桌,很不情愿地进了李红冈的葡萄种植培训班。

4.广播新闻要巧妙运用音响素材。广播是声音的艺术,通过合理恰当的使用音响,为听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有利于广播新闻的传播。在广播新闻中,除了使用现场音响、采访对象同期声外,还有一个重要素材就是用音响表达情绪,烘托氛围。同样以作品《三进五台沟》为例,在二进五台沟采访时,记者有这样的描述:

作品文稿摘录:

2015年10月中旬,我第二次来到五台沟。十个月不见,这里变化不小。我又见证了五台沟村新的村标石落成,村标石立在老光棍程恩喜总蹲着的那个土坡上,三米多高的黄色花岗岩上刻着“五台沟村”四个大红字,很有气势!

在进行这段讲述的同时,记者使用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锣鼓喧天的秧歌声来烘托氛围,使听众更好地感受到村里的变化,增加了作品的鲜活感、立体感和画面感。

三、结语

总之,广播新闻稿不能板着面孔说话,要增强语言的亲和力、感染力,把听众当亲人、当朋友,用亲切、随和、自然的口吻与之交流,这样才能让广播新闻越来越好听。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台))

【参考文献】

孟建/祁林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

猜你喜欢

广播新闻
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当下广播新闻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浅述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创新与发展
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探析
广播新闻节目的新媒体推广手段探究
新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提升要点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