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2019-08-05林江海
林江海
摘 要:职业素养是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活动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是一种综合职业素质的体现。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有机融合,培养职业意识;就地取“材”,发展职业素质;学做合一,提升职业能力;潜移默化,培养职业自信。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自信;实用型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7-0044-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在“职业模块”教学内容与要求中,提出“能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选择读物”,口语交际要“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教学要“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为语文教学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指明了教学方向。那么,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呢?
一、有机融合,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和,包括自信意识、责任意识、服从意识、合作意识、技能意识、创业意识与心理承受力等。许多学生虽然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但对所学专业仍然比较模糊,对职业活动知之不多,并缺乏起码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等。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元素,教师要深入挖掘素材并加以利用,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渗透教育,让学生爱上专业,爱上学习。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有机结合专业与职业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究,促使学生把职业意识融入认知体系。
例如,教学《职业》这一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小孩为什么选择小贩、园丁、更夫作为自己的职业?并列出教学要点:小贩行走——自由快乐;园丁挖土——兴趣做主;更夫巡夜——探索未知。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取向: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最能够使自己自由快乐、兴趣做主、探索未知的职业,这才是最幸福的职业。又如,教学《敬业与乐业》《习惯成自然》等课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培养良好的做事习惯和工作态度。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职业元素,有机进行职业意识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以便学生将来更加顺利地就业。
二、就地取“材”,发展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主要包括身体心理、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科技文化、专业技能、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等素质。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文化基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重要性的教育,采取有效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文化素质;挖掘有关课文中蕴含的专业、职业素质等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有意进行职业素养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
例如,教学《一碗清汤荞麦面》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北海亭面馆老板夫妇热情大方、善良细心等优良品质及真诚待客等经营之道,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教导他们树立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职业道德;教学《那一年,面包飘香》时,要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懂得报恩、勇于创新、善良厚道、回馈社会等职业品质。即使文章中没有提及职业与专业,教师也可以运用迁移理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渗透。例如,教学《绝品》时,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职业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挫折,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教学《成长》时,可以引导学生像作者那样有孝心、负责任、做事有计划、勇于表现自我,将来走上职场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所从事的工作。
三、学做合一,提升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高低、大小,将决定个人对职业的适应程度、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口语交际、语言应用、文章写作等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提问、讨论、朗读、练习等策略,让学生口、手、脑并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可以结合不同专业布置作文练习,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穿插三分钟演讲、讲故事、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小型辩论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入求职面试、职场礼仪、职业态度、时间管理、工作作风等职业因素,强化语文实践训练,让学生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与职业能力。例如,开展“职场”语言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创设职场面试情境,与若干名学生扮演面试考官,其他学生扮演求职者逐一进行自我介绍,并由“考官”“观众”当面进行点评。最后教师总结评析,指出面试与自我介绍应该掌握的技巧与注意事项。这种身临其境的模拟职场实践,既有助于学生巩固语文知识,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将语文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一课多教”“同课异构”的教学尝试,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例如,教学《雨巷》时,可以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将课文制作成动画视频,让幼教专业学生开展朗诵及舞臺表演活动,让美术专业学生根据文意绘出《雨巷》风景画,等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其中的义务导游、社会调查、企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在实践中学语文,又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与职业态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潜移默化,培养职业自信
自信是一种正确、积极的自我理念和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职业自信是职业成功的重要法宝。但是,中职学生群体中很多人是中考落榜者,他们会自我贴上或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一些人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信心。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语文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激发他们的职业自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参与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联系观点,于无声处潜移默化地渗透职业自信教育,运用激励法鼓励学生自强自信、追求成功。
《敬业与乐业》《我很重要》《最后一片叶子》等文章中都蕴含着自信精神,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职业自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养成“我选择,我喜欢”的职业定力,确立“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的职业态度,树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职业信念。例如,教学《敬业与乐业》时,可以联系当地行业典型人物或者优秀毕业生,为学生们树立学习榜样,进一步坚定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信心。教学《我很重要》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到底重要不重要”的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白生命的宝贵——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让学生懂得人格自由、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自尊自爱、自强不息。教学《创造宣言》时,可以通过对五个“不能创造”的原因的深入分析,让学生领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有勇气和金刚般的意志,便可以开创出智慧之林”的深刻内涵,领会创新信念与坚定的意志,进一步提升学生走好人生每一步的自信心。
总之,中职语文教师应该站在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从实用性、训练性出发,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机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自信,实現身心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2009.
[2]赵怡然.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渗透职业素养的教学思考[J].职业,2017(04).
[3]裴艳.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张鑫.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