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嗅觉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8-05叶艺贤

医疗装备 2019年12期
关键词:鼻息肉嗅觉鼻窦

叶艺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福建厦门 361000)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多以嗅觉功能减退为主要症状表现,不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还将使其对危险信号的反应能力降低。同时,嗅觉功能可反映鼻窦炎鼻息肉的严重程度[1-2]。目前,临床上对于嗅觉功能测定多以主观测试为主,其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等优势,但测试期间需患者配合良好,且无法排除主观因素,故其无法作为嗅觉功能客观测定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嗅觉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23~69岁,平均(46.13±5.28)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于全身麻醉下行鼻窦开放鼻息肉切除术,术中将鼻窦内病变彻底清除,保留鼻腔、鼻窦正常及可逆的黏膜,同时保留中鼻甲,取出中下1/3~1/2上鼻甲;术后均行鼻腔冲洗、激素喷鼻及口服促排药物等,干预3个月,定期随访。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

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行T&T嗅觉检测、嗅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鼻窦CT嗅区评分及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并进行线性回顾分析,探讨鼻窦CT嗅区评分及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对患者嗅觉评估及预后判断的影响。(1)鼻窦CT嗅区评分法评估。根据鼻窦多层螺旋CT冠状位中嗅裂区堵塞程度评分,分为嗅裂前区和嗅裂后区,每个区域分值0~2分:0分,无堵塞;1分,部分堵塞;2分,完全堵塞。(2)T&T嗅觉检测法评估。检测嗅觉察觉阈及识别阈,T&T嗅觉计选自日本第一药品产业株式会,共包含玫瑰香(苯乙醇)、烧焦味(甲基环戊烯醇酮)、汗味(异戊酸)、果味(卜十一烷酸内酯)、臭味(粪臭素)5种气味,将5种气味分别装于8个小瓶子内,浓度递增,结果记为-2~5,其中烧焦味有7个小瓶,记为-2~4;嗅觉功能测试时经双侧鼻腔测定,依次嗅小瓶内气味,并计分,计算5种嗅素平均识别阈,并判定嗅觉功能损失程度。若所有气味均未识别,则再加1分。<1.0,正常;1.1~2.5,嗅觉轻度减退;2.6~4.0,嗅觉中度减退;4.1~5.5,嗅觉重度减退;>5.5,嗅觉完全丧失。(3)嗅觉VAS评分。患者根据自我感受评估,分值0~10分,0分为嗅觉正常,10分为嗅觉完全丧失,分值越高,嗅觉功能丧失越严重[3]。(4)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包括上颌窦,前、后组筛窦、蝶窦、额窦,窦口鼻道复合体,每项分值0~2分,0分为无异常,1分为部分阴影,2分为完全阴影,单侧分值最高12分,双侧分值最高24分[4]。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CT评分与嗅觉评分

术后,患者T&T嗅觉阈值、嗅觉VAS评分、鼻窦CT嗅区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62例患者手术前后CT评分与嗅觉评分比较±s)

表1 62例患者手术前后CT评分与嗅觉评分比较±s)

时间 T&T嗅觉阈值嗅觉VAS评分(分)鼻窦CT嗅区评分(分)嗅裂前区 嗅裂后区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分)术前 4.13±0.94 7.54±1.42 1.63±0.18 1.68±0.21 17.24±2.56术后 1.57±0.72 2.36±1.08 1.02±0.13 1.15±0.16 9.17±1.42 t 17.024 22.862 21.632 15.807 21.70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相关性分析

2.2.1 CT检测指标与嗅觉VAS评分相关性分析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CT检测嗅裂前区、嗅裂后区、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与患者嗅觉VAS评分均成正相关(r>0,P<0.05)。见表2。

表2 CT检测指标与嗅觉VAS评分相关性分析

2.2.2 CT检测指标与T&T嗅觉阈值相关性分析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CT检测嗅裂前区、嗅裂后区、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与患者T&T嗅觉阈值均成正相关(r>0,P<0.05)。见表3。

表3 CT检测指标与T&T嗅觉阈值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嗅觉功能属于鼻腔重要功能,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常伴有嗅觉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其发生与炎性堵塞、嗅区黏膜损伤等密切相关[5]。嗅区传导性阻塞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但对于嗅区黏膜炎症反应引发的嗅神经细胞损伤或退行性改变患者,则无法采取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于嗅觉功能的判定多采用T&T嗅觉检测法,但该方法具有一定主观性,且无法判定患者嗅觉功能预后情况。鼻窦CT是目前临床上评估鼻腔鼻窦疾病的重要方法,且具有客观性,还可清晰显示黏膜及骨质的炎症反应情况,且鼻窦CT Lund-Mackay已在黏膜及骨质炎症反应的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6]。鼻窦CT嗅区评分法主要评估嗅裂区黏膜状态,可反映嗅裂区黏膜病变程度,包括传导性阻塞及黏膜炎症反应,对嗅觉功能预后的判定也起到关键作用[7]。嗅裂前区主要指中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区域,是鼻腔进入气体的主要通道,其内部无鼻窦开口,通常不会受到鼻窦疾病的影响,多受鼻腔黏膜炎症反应影响。嗅裂后区主要指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区域,不仅是鼻腔进入气体的通道,还是口腔进入气体的通道,该区域主要包括蝶窦开口引流通道,容易受到后组蝶窦及筛窦炎症的影响[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患者T&T嗅觉阈值、嗅觉VAS评分、鼻窦CT嗅区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均较术前低(P<0.05),表明手术可改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嗅觉功能及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CT检测嗅裂前区、嗅裂后区、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与患者嗅觉VAS评分、T&T嗅觉阈值均成正相关(r>0,P<0.05),充分证明多层螺旋CT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嗅觉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可用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嗅觉评估及预后判断。

猜你喜欢

鼻息肉嗅觉鼻窦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药物保守治疗一例
超强嗅觉
经济型鼻窦球囊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鼻息肉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鼻内镜治疗的效果分析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94例临床效果观察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