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019-08-03蓝静萍

关键词:写作能力教材课文

蓝静萍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2-079-2

在二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我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只好拿来课外作文书"照猫画虎"。其后果是,一旦离开作文书就写不了作文,越借助作文书,越不会写作。

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我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一些数据,更深入的了解了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原因。

总的来说,导致作文教学"高耗低效、少慢差费"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读写分离,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材料不注意积累,对生活中发生的人事感悟不到细节,还有就是平时阅读少,阅读面窄,加上学习时间紧张,训练机会不多。吴金珠(2010)在其著作里有这样一句话"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就要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长时间的教学摸索中我也深切地感受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是把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起来。

一、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按教材安排七年级学生一学期需要完成六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但实际的教学中,一学期习作完成六篇大作文的任务基本能完成,但小练笔一般就不布置学生去写,老师们认为这样能减轻学生的作业量。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就花在阅读教学上了,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作文能力也自然得不到提高。

1.激发学生对写作文产生兴趣的方法

从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了解到,大多写作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写作兴趣大都是从阅读文章开始萌发的。书中那些深刻的人生感悟,生动具体的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巧妙新颖的创作手法,都会吸引学生,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

(1)充分利用课文作范例,激发兴趣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例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语言中,我们了解到一位具有优秀品德的叶圣陶,了解到叶老先生以迷人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作者,了解到作者对叶老先生的感激和怀念……因此在教学中适时的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自己的亲人,引导学生抓住有关人物的琐碎小事,写写"这个人"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的故事,把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挖掘出来,实现课本与生活的联系。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讲读课,选教材中的课文做例子,把作文教学贯穿于平日的课文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积累、效法,来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把解读课文与作文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又很好的发挥课文典范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积累材料

杨兴国(2006)指出有的同学写作文感到无内容可写,道理阐述不透彻,事情叙述不具体,就事论事,空洞干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调查分析,与学生对人和事缺乏观察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把教材当作写作的范本,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觀察、感悟、表达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变读者为作者,以作者的身份思考: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到什么以及当时的感受,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的全过程。用这样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让学生积累了一些写作的材料。

在开学初我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周记计划。阅读范围是课本中的自读课文,在积累材料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记录:作者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学以致用,写自己观察一样事物的过程和结果。这样就兼顾了阅读和材料的积累了,既能完成相关课文的学习,又能引导学生仿效一些写作的技巧,同时又为写作累积了生活中的材料,可谓一举三得。

例如,《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我布置学生进行周记阅读。让学生记录:文章写了鲁迅先生什么事,作者怎样观察的,然后写自己观察父母做一件事的过程。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命题贴近生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欢迎的是那些有话可说,有材可写的作文题。国薇(2005)认为写文章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事,必须是有感而发,由心而生。怎样确定让学生"有感而发"、"贴近生活"、"写得轻松"的命题呢?我是这样做的:在命题前我先在班上征集写作的题目;然后整理、筛选出一部分觉得会让他们受到触动的题目;从小作入手,字数从200到300到400,慢慢增加。

我收集好题目,根据教学安排,每周写一个或两个题目。"抄人作业""等接放学""语文早读""市场购物""家庭旅行"类似这样的题目,学生们有话可说,都想一吐为快。这就变被动为主动,解决了学生不愿去写的难题,于是就慢慢产生了写作的兴趣。

2.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让学生乐于习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使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是至关重要的。

要提高七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就要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

(1)从"读"开始

每周同学选自己喜欢的自读课文来读,读完后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只要是有独特见解的,就通过小组分享、课堂朗读、张贴展示等方式肯定表扬。这样时间长了,大家就养成了爱写的好习惯,并且把写当成了一种成就和乐趣。

(2)给定命题,坚持小步训练

作文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让学生从写一小段开始,学生就乐意写了。但是一定要坚持,哪怕起初学生的进步并未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也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达到你的教学目标。

(3)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学生体验

2016年1月24日,广州的天空居然飘下了雪花。我马上通过QQ、微信、校讯通等,给学生布置写作,让学生置身雪花中,观察雪花,触摸雪花,感受雪花。一篇篇有独特感受的习作让我意想不到!其实,这样的契机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关键是老师能否做个有心人,为学生创设一次没有预设的习作训练。

(4)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

我采取了集体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第一步,老师初评;第二步,集体评改;第三步,小组互评互改;第四步,教师抽样复查,我会抽出全班作文的四分之一检查,看同学们评定的是否合乎实际。通过上述四步,一个作文集体互评的循环基本完成。这种做法既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大大缩短了作文评改的周期。与此同时,学生全员参加评改,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评改能力,激发了学生写出好文章的热情。

(5)创办本班的作文报刊

把学生优秀作品收集起来,每学期整理成一本作品集,期末作为成绩报告发到每个学生手上。学生对期末的特殊"成绩报告单"有了期待,就不愁写不出好作文了。

(6)以身示范,潜移默化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也亲自动手写作,并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喜欢甚至是崇拜你。

例如:我布置了一篇周末作文,要求学生挑选自己的一张老照片,写照片背后的故事。指导写作《老照片的故事》,到作文评讲时,我也把自己写的同题作文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共勉。

二、立足教材,确立作文教学及训练的目标

叶圣陶明确指出:"语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利用好课本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1.明确七年级的作文教学及训练的目标

语文课文中的素材,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我借助七年级教材这些例子,制定分步训练计划,设置学生的作文训练。我拟定七年级的作文主要训练文体为记叙文;主要训练形式为——小作文,结合课文进行写作技巧训练;大作文,围绕"如何写好记叙文"抓好写作构思和表达训练。

2.有序地进行分步训练

王洪伟(2009)认为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一门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形成。我依据教材,制定好了写作的整体计划,七年级学生要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化解写作的难度,就要有序地进行分步训练。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训练要求是:写人要抓住特点。我是这样设计训练的:

第一步,设计"人物介绍"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确"写人"的内容要求。①摘抄、积累。把课文中有关人物描写的内容摘抄下来,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小组分享、讨论;总结技巧。②人物介绍。内容要求:人物肖像图、人物肖像描述,生活照或者图片;人物生平、事迹概述;发生在人物身上的重大事件或是人物的一部代表作品的介绍;有关人物的趣闻轶事。

第二步,写人专项训练——写你熟悉的一个人,请细致观察,然后进行片段练习。

①外貌描写训练。训练技巧:画人点睛法。抓"眼睛"来训练学生的外貌描写。以课文《芦花荡》中的"老渔翁"的描写为典范讲解,训练写作"我熟悉的眼睛"。②动作、语言描写训练。动作描写技巧: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以《背影》为例,展示原稿"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先让学生评价,然后展示修改稿,鲜明比较后再结合小作训练"操场训练"强化技巧。语言描写技巧:说话体现人物性格。明确语言描写的要求:语言力求简洁,能反映人物的特征。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③心理描写训练。我设计的训练是先从修改作文入手——请同学们阅读一段"试卷发下来"的心理描写片段,然后进行修改,要突出人物"紧张"、"伤心"的心理特点;再用"竞赛成功"对比写出不同的心理感受;然后用"医院看病"来加强训练。虽然心理描写是学生比较难写精彩的,但经过训练后,学生基本能在作文中用上这种描写手段。

第三步,写事专项训练。①写一件本周内发生的让你感觉特别有趣或难过的事。要求记录: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展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描写。②记录他(或她)几件有趣或难忘的小事。先从写好一件事开始,再写几件事,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就不会被"写作文"吓倒了。

第四步,单元大作文训练。

经过了写人、写事的专项训练,利用课堂反馈学习的心得,总结出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再布置大作文"我认识的"。可以说,这个大作文命题其实就是学生小作练笔成果的一个检验,也是老师教学效果的一个检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作文中的表现来确定下一个教学目标或者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学生的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标准,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重要。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改善的过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合理地开发、利用教材,努力探索有效的教法和手段,让教材成为学习与运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运用各种训练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还必须结合作文教学抓好作文的作前准备、作中指导、作后批改几个环节,这样才能切实可行地提高七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金珠.浅谈作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成功(教育),2010,6:137.

[2]杨兴国.浅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4:88-89.

[3]国薇.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J].遼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132-133.

[4]王洪伟.谈作文教学中的训练[N].新乡日报,2009.1.6(006).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学会2018年度教育科研规划立项小课题《利用读书笔记提高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验研究》(课题编号:GDXKT1536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