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2019-08-03强晓华
强晓华,严 萍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安徽 滁州 239000;2.安徽省教育评估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近些年来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重视。研究社会资本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中的作用,为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 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1.1 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的社会学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意指“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个人或群体通过占有彼此默认或承认的持久性关系网络获得这些资源,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在布迪厄看来,社会资本是一个工具性的概念,是借助于所占有的持续性关系网络而把握的资源或财富。此后,科尔曼、波次、普特南、奥斯特罗姆、林南、福山等国外学者都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随着社会资本在应用中不断地被泛化,也引起了教育学领域诸多学者的关注,并被用以解释教育领域中的很多问题。我国学者燕继荣认为,社会资本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中并能够被行动者投资和利用以便实现自身目标的社会资源,它以组织、社会关系网络为后盾,以信任关系为基础[2]。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社会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资源以及获取这种资源的能力,其拥有者包括个人、企业、组织、团体、社会和国家。
相对于个体的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是学校作为社会行动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因此可以将高职院校社会资本定义为,高职院校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在其社会网络关系中能够投资和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及获取资源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载体是网络关系,其形成与积累的机制是信任与合作。根据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作用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高职院校外部社会资本和高职院校内部社会资本。高职院校外部社会资本存在于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学生家庭、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组织之间建立的关系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物质、情感等的交流与支持。高职院校内部社会资本主要存在于高职院校各部门之间、行政人员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等学校内部网络关系中可被积累与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
1.2 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
社会资本的概念提出以来,在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一致,学者的视角不同,对于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的认识上也是不同的。目前,很多人认可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的分析,他从个体与团体两个各层面对社会资本进行划分[3]。在此基础上,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如下表所示[4]。
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表
由上表可见,团体社会资本主要构成包括网络、关系和文化,也有学者将它表述为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5]。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主要是团体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结构维度是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以及团体与外部的联结模式;认知维度是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因此,高职院校社会资本按照其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
2 社会资本是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重要元素
2.1 社会资本可以降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成本
在高校内部治理中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群体之间往往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摩擦”,主要是高校内部治理过程中行政管理的“官僚化”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有时会加剧行政人员与学校其他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导致高校内部治理的成本提高。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更多地隶属于地方政府,不少学校的行政领导也是来自地方政府,在工作上往往“行政化”的色彩更浓。因此,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积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等群体的交流与沟通,促进相互信任与合作,并在教育文化和价值观念上更好地达成一致,这样有利于降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成本,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进而提高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效率。
2.2 社会资本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内部协调创新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初建期的外延扩张后,开始越来越重视内涵式发展,而发展与转型的关键在于创新。近些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创新动力不足,创新面临的难度不断加大。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高职院校破解持续协调发展难题的突破口。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强调校企合作、多主体共同协作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主要共识。而社会资本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促进高职院校内部协同创新方面可以发挥着独特功能。高职院校中的各种关系网络、信任共识和内部规范等,可以为高职院校师生交往和互动、教师间的合作、专业群建设中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与协同发展等提供了重要渠道。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积累,可以加速先进思想和理念的传播,实现技术、信息与资源的自由流通与交流,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
2.3 社会资本可以增强高职院校内部凝聚力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重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但是由于不少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部分新建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中技学校合并升格而来,以致许多高职院校在内部治理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内部创新不足、办学粗放式扩展、权力关系失范等问题较为突出,而通过对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关注,以及将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引入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对于凝聚和整合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重视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运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困境,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实现内部治理的现代化,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另外,作为高职院校发展中重要资源,社会资本还能够体现在高职院校内部团队精神、集体意识等方面,能够凝心聚力,增强高职院校的内部凝聚力。
3 社会资本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改革的作用机制
高职院校的社会资本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在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高职生就业、科技创新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都有所体现[6]。因此,本文根据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构成,从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对社会资本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发挥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社会资本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中的作用机制模型图
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中,社会资本在不同的维度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成为提高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动力因素,影响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效能。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分别构成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机会、意愿和能力等三个推动面,并形成了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民主管理机制、互信合作机制和价值趋同机制。
3.1 民主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结构型社会资本可以让学校的治理主体能够参与学校的治理,决定各主体在治理中所处的位置,获得参与、互动以及合作的机会。大学治理要义强调的是大学治理制度设计的关键点,关注的是什么样的治理最有利于释放大学的本质功能、最能够激发大学的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的创造力[7]。因此,大学治理要义可以表述为基于决策权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匹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不然会阻碍学校的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很多隶属于地方政府,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预有时会较多,甚至高职院校的不少行政领导是地方政府调入的,对教学工作不熟,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性不强,“外行领导内行”,让教师对行政人员缺乏信任,影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结构型社会资本可以实现决策权的匹配,实现内部权力的科学配置以及权力的有效运行,促进高职院校建立民主管理机制。
3.2 互信合作机制
信任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各主体合作的基础,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降低高职院校治理的成本,提高治理的效率。高职院校关系型社会资本主要体现为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等各主体之间的信任与互惠合作。信任与互惠合作可以有效消除高职院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隔阂,达成合作共治的意愿,统一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见目标。高职院校内部不同治理主体,在学校改革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各自的职责,但相互之间也需要合作,而建立在良好信任关系基础上的合作,其合作效果最佳,能够让各主体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各自的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目标。比如,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这两个“一把手”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对于学校的发展尤为重要。如果党委书记与校长之间缺乏信任,当他们意见不统一时,这种基于政治框架与法律框架而产生的党政关系不协调,就会成为学校内耗的根源,妨碍学校的发展[8]。因此,关系型社会资本是高职院校各治理主体合作交往的黏合剂,有助于高职院校形成发展的向心力,促进高职院校建立互信合作的机制。
3.3 价值趋同机制
认知型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规范、价值、态度及信仰等,其存在于社会文化中,其动力因素是信任与合作,其主要功能是产生互利期望。高职院校认知型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就是共同愿景和价值观念,就是要让各利益相关者形成共同的愿景,寻求利益诉求能够达成一致,协调解决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问题,促进高职院校按照一定的目标发展。价值观念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内容,认知型社会资本存在于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之中,具有着一定的凝聚功能,影响着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师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强化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动力,为高职院校的合作共治奠定了价值基础。文化因素的引入是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重要特质,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是形成信仰的条件,信仰为治理目标的达成提供了美好的愿景,带动治理力量发挥[9]。高职院校各利益相关者有时会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要保证各利益主体能够达成一致,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不同治理主体在价值追求和思维理念上的趋同或趋近,防止因多元价值观念而产生误解和矛盾,进而提高各治理主体间的合作共治能力。
4 结语
在社会资本的研究中,人们注意到社会资本有性质上的差别,亚历詹德罗·波茨将这种差别描述为“消极的社会资本”和“积极的社会资本”[10]。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社会资本的功能也同样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高职院校中各种社会关系中可能存在某些不良“资产”,如行政人员与教学人员关系中存在某些“隔阂”,那就需要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改造,而改造的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加强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投资。要根据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性质不同,要从量和质的两个层面同时做好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改造。当然,还要根据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改善社会资本的构成,优化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构成,最大程度地发挥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正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