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道德情感的当代价值探析

2019-08-03詹红亚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传统

詹红亚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安徽 合肥 230013)

道德作为调节公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行为准则的功能,对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所谓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或体验。它是人们内在的道德需要是否满足的心理反应,也是道德行为机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意识因素。[1]”道德情感属于道德意识范畴,是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它影响着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是反映人们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具有一定道德观念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主观意识的体现,它必然会体现一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并影响到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道德传统。

1 中国传统音乐道德情感的源头追溯

在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它伴随着远古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记载的原始乐舞《葛天氏之乐》反映了先民对劳动获得丰收的期盼,以及对天、地、祖先和氏族首领的膜拜,它包含着先民在道德意识萌芽时期最原始的朴素的道德情感。先秦时期,歌颂帝王文功武德的《六代乐舞》集“歌、舞、诗、乐”为一体,风格中正平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崇敬、感恩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西周初期,大政治家周公认为音乐具有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功能,制定了一套为后来儒家所称道的礼乐制度,并逐步形成了雅乐,对历代王朝宫廷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以“乐以象德”为核心思想,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者,天地之和也”等音乐思想;道家提出“大音希声”的思想,体现出音乐的自然之美观点;墨家提出了“非乐”的主张,反对奢靡享受之乐;法家提出了音乐形式美的“善音”说。诸多思想流派对我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产生很大影响,尤以儒家的影响最大[2]。

由孔子编纂的代表儒家思想风貌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风” “雅”“颂”三类诗歌,共300多篇,是我国周代500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每一首诗都是用以歌唱的佳作。以“风”为例,“风”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出现的十五国的民间歌曲,表现了不同地域、不同风俗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内容朴实、情感真挚,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歌颂,也有怀念故土、思念亲人以及反抗压迫和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如《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在描述劳动者在河边伐木的情景的同时,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深恶痛绝之情,这种道德情感的产生基于传统“仁爱”道德的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又如《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抒发了游子心中的忧愁,表现了无限感伤的心情,诗中字里行间透出古人“孝德”的道德情感。《乐记》解释了音乐的本质:“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旌”,精辟地阐述了音乐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产物和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观点。

在我国古代,诗、乐、舞为一体,诗作为特定的“言”之体,最早作为歌词出现,只是后来又出现了不歌而吟诵的“言”,于是就有了“歌”与“诵”的区别。“从远古到明、清,诗词新形式的出现,常和音乐形式的新的创造,不能分开。[3]”《诗大序》有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论语》亦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记载。宋元时期,诗词与音乐更是水乳交融、相映成趣,苏轼、辛弃疾、柳永等都留下了很多饱谙世故和曾经沧桑的千古绝唱;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等创作了题材丰富多样、人物形象丰满的感人作品。

从以上概述不难看出,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音乐以各种呈现形式留下了人类道德情感的烙印。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音乐道德情感源自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儒家、禅宗、道家是主流,它们对善恶的看法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点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4],这些都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道德情感中完美地表现出来。

2 中国传统音乐道德情感的表现特征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其中,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以民间歌曲(简称民歌)为例,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被人民群众广泛口头传唱的一种歌曲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例如,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触景生情时即兴编唱的西北民歌,因其惯用高亢悠长的旋律来抒发感情,故名曰“信天游”。信天游《蓝花花》讲述了年轻姑娘蓝花花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全曲只有两个乐句,一呼一应造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时而愤恨反抗、时而哀怨感伤的情绪(如谱例1所示)。

谱例1 《蓝花花》(陕北民歌)

谱例2 《步虚韵》(选自孙凡《全真正韵闵谱研究》)

文人音乐指的是我国古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文人所创作的传统音乐,例如:古琴曲《流水》源自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会友的故事,人们常用它来感慨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同时表达了乐观自信、宽阔坚定的情怀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梅花三弄》以梅花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通过赞扬梅花的气味芬芳、品性高洁,来抒发一种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文人音乐凝聚着古代文人的道德修养,蕴含着孤高飘逸的文人气质和格调,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音乐追求人格完善的道德理想。宫廷音乐是历代最高统治者所享用的音乐,应用于宫廷之中。例如,祭孔雅乐是历代统治者祭祀孔子的乐舞,音乐采用一字一韵的诵唱方法,一字一音,速度徐缓。乐舞一般采取“一字一容一势”的表演形式,每演唱一个字,舞生就相应地采取不同的舞姿、仪容和舞具动势,形成了独特的乐舞组合,体现出以“中和”为美、以“仁德”为善的美学原则,与儒家“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的审美观念是相一致的。显然,儒家的传统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感已完全融入到祭孔雅乐之中。宗教音乐指的是由宗教信仰者演唱(奏),或是为宗教信仰的目的而演奏(唱)的仪式性音乐,宗教音乐通过一定的音乐风格和形式,表达一定的宗教信仰和道德情感。例如,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风格是空灵淡雅、清幽恬静,如:我国道教最早的乐曲之一《步虚韵》,韵腔散起慢收,速度缓慢,旋律的音域不宽、音程较小,整首乐曲字少腔多,一唱三叹,表达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感[5](如谱例2所示)。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通过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独特的音乐语言,把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入其中,表达了丰富的道德情感,并在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完善着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格。

3 中国传统音乐道德情感的当代价值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6]”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价值“失范”现象严重,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受到干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道德传统受到严重挑战,道德信仰出现了危机。“在道德信仰危机的发生过程中,人们的道德情感逐渐淡化、消失甚至走向反面。人们对原来道德价值系统的崇敬感、神圣感没有了,感到困惑、迷茫、彷徨、焦虑。人们不再满腔热情地称赞道德行为,不再仰慕道德人格的崇高,也不再嫉恶如仇地去揭露、谴责坏人坏事并与之展开斗争,而是置若罔闻、避而不谈。自己做了有违道德之事,不是感到内疚、羞愧和自我谴责,而是只要不被发现和制裁就暗自庆幸。这些道德情感麻木、困惑、缺失的具体表现,严重破坏了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伦理秩序。[7]”严峻的社会现实表明,个人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是当代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探析中国传统音乐道德情感的当代价值,其作用和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在个人的道德品质构成中,道德情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世界包括四个阶段,即知、情、意、行,而认知、情感是意识形成和行为产生的重要基础。音乐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情感是音乐与道德结合的中介,因而音乐本身内含道德;音乐的情感可以唤起表演者和欣赏者的内心道德意识、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同时音乐的情感表达通常也是道德情感的表现,可以说,道德情感贯穿于整个音乐活动过程。中国传统音乐的道德情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音乐道德情感的表现特征,正确理解音乐所表达的道德情感的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继承和弘扬优秀道德传统,从而提高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例如:传统音乐中所表现的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次的价值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需要大力弘扬和发展。但是,在传统音乐中出现的一些封建落后的道德情感应予摒弃,例如:音乐中所表达的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折射出有悖于“以公克私”的道德情感,随着封建专制建立而形成的“三从四德”和“愚忠”、“愚孝”以及鼓吹尊卑等级等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违背的落后思想和道德情感。所以,探析中国传统音乐道德情感的当代价值必须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音乐道德情感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础,而道德则是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思想基础。“在审美动机的‘缘情说’中,由于受儒家伦理的影响,中国人的审美情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情感。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强调的也是以艺术的手段培养完美人格。[8]”中国传统音乐始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影响很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音乐道德教育功能的平台作用,是实现中国传统音乐道德情感当代价值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感,是中华优秀道德传统的“活化石”。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早已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的主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应作为影响人的道德性格的一种手段”。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特征,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探析中国传统音乐道德情感的当代价值无疑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传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老传统当传承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