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019-08-03张启睿张广宇

关键词:公安院校学习效果观念

张启睿, 李 颖, 张广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 北京 100038)

0 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所面对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冲突也与日俱增。为此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学校应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为此,各高校均将心理健康作为通识必修课程,公安院校亦不例外。由于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公安工作,高风险、高压力、高应激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公安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应对挫折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因此公安院校一年级学生普遍要接受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此巨大的教育投入,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才能回答。

以往的教学效果评价通常是组织专家或学生进行听课或评教,评教标准按照要素分解法对构成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分解,把教学分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进行评价[1-2]。这种做法比较传统,但存在两个不足:(1)过于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2)过分关注教师而忽视学生感受,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体会关注不够[3]。而课堂教学的价值主体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效果评价要把学生的学习感受与能力发展放在重要地位。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目标具体到教学效果评价层面,则落实为:(1)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即是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要;(2)评价学生的学习感受,即是否喜欢心理健康教育并渴望进一步学习;(3)评价学生的学习收获,即是否感觉有效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以上内容的测量,就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予以客观评价,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1 方法

1.1 被试及测评时间

某公安院校一年级学生1 146名,其中男生1 003名,女生143名。施测时间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时,所有学生均接受了34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1.2 测量工具

通过调查自编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4个部分。

第一部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学习中的认真态度以及对不同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第二部分:评价学生的学习感受,考查学生是否喜欢心理健康教育,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喜欢程度以及希望再多了解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第三部分:包括32道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效果,采用学生自陈的方式,考查整体学习效果(4题)、学校适应能力(4题)、自我意识与自我悦纳(4题)、情绪管理与控制(4题)、挫折认识与应对(4题)、气质性格的了解与完善(4题)、人际交往认识与技能(4题)、正确的恋爱观(4题)八个方面的内容,题目采用5级评定。每一个题目都是一段表述,如果学生个人的情况与该表述完全相符,赋值5分,完全不符,赋值1分。分数越高说明学生自评的学习收获越大,学习效果越好。32道题中为了避免习惯效应,有4道反向计分题。信度检验表明,题目的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5,分半信度为0.790,可以作为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问卷。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学习态度的评价与分析

学习态度是学习的基础。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必要条件。对学习态度的考查总共有4道题目。

首先是中学阶段是否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发现有67%的学生中学阶段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贯穿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这也提示大学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学生准备更切合年龄发展需求的心理健康知识,否则将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水平。

其次是对大学阶段学习心理健康必要性的认识。结果表明93.7%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见表1)。这说明心理健康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多数学生认同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期的课程教育,很难使学生掌握全部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但是,让每一个学生引起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日后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就实现了教育的主要目的。让“终身学习”意识扩展到心理健康领域,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大有裨益。

再次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认真态度。结果表明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见表1)。这一结果与必要性认识的结果存在差距。我们认为导致态度和观念存在差异的原因有三:一是部分学生上大学后,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晦涩难懂的原理,学习负担相对较轻;三是开卷纸笔测验的考核形式必然引起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相对懈怠。这提醒教师思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用什么样的考核形式会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有必要创新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考核的过程性,由以往的单一化纸笔测试向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过渡。

分别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7个方面内容的学习态度,从“很重视(5)”到“很不重视(1)”进行等级评定(表1)。重视性评定的平均数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人际交往(M=4.37),情绪管理(M=4.29),挫折应对(M=4.25),爱情观念(M=4.23),人格完善(M=4.18),自我意识(M=4.08),学校适应(M=4.07)。方差分析表明,重视性程度存在显著差异(F=34.415,P<0.01),其中对人际交往的重视性显著高于其他内容(Ps<0.01);情绪管理和挫折应对、爱情观念之间差异不显著;人格完善与爱情观念、挫折应对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Ps<0.01);学校适应和自我意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其他内容(Ps<0.01)。这一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人际交往最重视。这反映出一年级学生来到新环境后对建立亲密关系的强烈诉求,渴望学习建立和谐同伴关系的人际交往知识,以便融入新的大学环境。这印证了埃里克森对大学生这一年龄段心理发展主要任务的界定。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所处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克服孤独感。因此,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最为看重的心理健康学习内容。这也体现了公安院校的学生特色。公安院校普遍采用警务化管理,学生的集体生活时间要远多于普通院校,密集的集体活动与统一的集体生活迫使在高中时代自由散漫的公安院校学生在步入校门后就直面人际关系的压力,因此,他们迫切需要从心理健康课程中获得人际交往的知识,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表1 学生学习态度题目相关选项的选择人数比例

注:由于存在漏填数据,加和不足100%。

2.2 对学习感受的评价与分析

学习感受是课程学习的主观体验。主观体验愉悦,学习有兴趣,将有助于个体维持学习行为并提高学习效率。对学习感受的考查总共有3道题目。

首先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喜欢程度。喜欢程度的平均数为M=4.26,86%的学生喜欢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这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普遍处于喜欢状态,乐于接受相关的课程教育。同时让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内7个方面内容进行从“很喜欢(5)”到“很不喜欢(1)”的评定(见表2)。喜欢程度的平均数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爱情观念(M=4.43)、人际交往(M=4.38)、情绪管理(M=4.31)、人格完善(M=4.23)、挫折应对(M=4.23)、自我意识(M=4.09)、学校适应(M=3.98)。方差分析表明,喜欢程度存在显著差异(F=83.671,P<0.01),其中对爱情观念的喜欢程度最高,除了与人际交往差异不显著外,显著高于其他内容(Ps<0.01);人际交往与情绪管理差异不显著,但这两部分内容显著高于其他内容(Ps<0.01);学校适应的喜欢程度最低,自我意识的喜欢程度也显著低于其他内容(Ps<0.01)。这一结果与之前重视程度的结果类似。说明大学生对爱情和友情的向往与追求,是他们在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主题,他们普遍渴望朋友,憧憬爱情,也希望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增进人际交往和爱情管理的能力。这一心理诉求在“更期待多学习哪一方面心理健康知识”的问题上,也有明显表现。

表2 学生学习感受题目相关选项的选择人数比例

注:由于存在漏填数据,加和不足100%。

图1展示的是学生更期待多学习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结果表明,学生们对爱情观念、人际交往以及情绪管理的渴求性更高。这提醒教师,要注意这3部分内容的教学,特别是爱情知识。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中,爱情知识只占2课时,很多学生反映课时太短,无法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来源,因此,有必要提高爱情知识的课时比,满足学生对爱情知识的渴望,提高爱的能力。

图1 学生们更想学习哪部分的心理健康知识

2.3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8个方面的自陈问题实现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整体学习效果的平均数为4.10;7个方面内容的学习效果平均数从高到低分别是:挫折应对(M=4.25)、情绪管理(M=4.04)、人际交往(M=4.04)、自我意识(M=3.93)、人格完善(M=3.92)、学校适应(M=3.83)、爱情观念(M=3.60)。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总体学习效果良好,学生普遍认同自己已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在面对一些心理问题时,能够选择合适的办法来应对。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内容学习效果之间差异显著(F=125.34,P<0.01),其中挫折应对的效果显著大于其他内容(Ps<0.01);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学习效果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是显著大于除挫折应对外的其他内容(Ps<0.01);自我意识和人格完善的学习效果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爱情观念和学校适应(Ps<0.01)。学校适应的学习效果只显著高于爱情观念(P<0.01)。这一结果表明很多学生认为学校适应和爱情观念的学习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结合之前关于重视程度和兴趣性评定的结果,学校适应达不到学习效果的原因可能与学生们不够重视与喜欢有关,但是颇受学生重视与喜欢的爱情观念达不到学习效果的原因则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以课程整体学习效果为因变量,以7个方面的学习效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剔除的方式,建立回归模型,由于人际交往学习效果(0.003)、爱情观念学习效果(0.004)以及气质性格学习效果(0.026)的回归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P=0.349,P=0.897,P=0.852),因此分别剔除出回归方程。最终,挫折应对、学校适应、情绪管理以及自我认识的学习效果进入方程,回归分析的最终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4个方面学习效果对整体学习效果的预测力为39.3%,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表明,认为在学校适应、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以及挫折应对方面取得积极学习效果的学生在课程整体学习效果上也趋向于给予积极评价。而人际交往、爱情观念和气质性格内容的学习效果对课程整体学习效果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一结果说明学生虽然对人际交往和爱情观念内容很喜欢,很重视,但是这两部分的学习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整体心理健康感觉上的提升,他们依然感觉在人际交往和爱情观念上存在很多迷茫与困惑。这也说明,通过短时间知识学习以及内省可以有效提高个人对环境、挫折、情绪以及自我的认识与管理,但是对于性格上的改变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则是短时间的课程学习所实现不了的,它需要个体长时间的修行和积累。而爱情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崭新的课题,从青年期开始他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不断调整自己对爱情的期许。

表3 7个不同方面的学习效果对课程整体学习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表

注:*显著性水平<0.05,** 显著性水平<0.01。

3 讨论

3.1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理念与心理保健意识

教育部在2011年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教学目标的提出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从偏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转变为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为了保证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部同时在《要求》里提出高等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3个层面达到教育目的。要完成这一心理教育的目标,任务并不轻松。这主要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一般知识教育,学生掌握一个心理健康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解决实际遇到的心理困扰,知道一种心理危机干预办法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战胜心理障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生通过成熟、经验以及阅历逐步理解,并不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才能产生效果。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心理健康教育关键目的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认为,高校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目的界定为: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在其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备科学的健康观,能够认同心理健康的诸多理念,了解心理保健的知识,强化心理健康的意识,并有能力识别心理异常现象,知道该如何调节心理不适,以及在自我调节失败时知道该如何求助,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们具备了心理健康理念与心理保健意识,学生也不会因课程结束而忽略心理素质的提升,并且在后续一生的发展中,都能逐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在本研究中,93%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86%的学生喜欢心理健康课程,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已经基本实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观念与心理保健行为的养成,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标志。

3.2 根据院校特征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建立层次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明确界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很多学校都在这一指导下,以平均原则设计章节及课时。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不同心理教育内容的喜好程度、重视程度以及学习效果有所差别。公安院校大学生最喜欢的是爱情观念和人际交往;最重视的是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以及挫折应对;学习效果最好的是挫折应对、情绪管理;而对课程整体学习效果有预测作用的是挫折应对、学校适应、情绪管理和自我认识。学生们喜欢的爱情观念学习效果最不理想,人际关系和爱情观念一样对于课程整体学习效果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一结果表现出公安院校的院校特点与年级特色。这需要教师根据公安院校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侧重点,对学生们重视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多安排教学时间,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样,一年级学生所重视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在四年级学生看来恐怕就显得不合时宜。因此,需要学校根据院校特征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设计层次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公共必修课帮助一年级学生做好入学适应以及大学学习生涯规划、认识自我并学会挫折应对,了解性格并学会管理情绪,在二三年级开设“爱情”、“人际关系”等公共选修课程,在四年级开设“就业指导”、“社会适应”等专题讲座。这样不同年级大学生都可以有针对性的参加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高效有效。

3.3 公安院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建设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公安院校的教育使命是为国家培养未来的人民警察。“三高”的工作性质使得警察的心理压力远比普通人要大。这就要求未来的人民警察要具备比普通人更好的心理素质。公安院校要比普通院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的只是一般的心理健康水平,公安院校还应结合具体的公安工作创设更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例如,如何避免和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如何克服尸体恐惧等。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更受学生们的欢迎。有研究者做过比较,公安院校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略优于普通院校[4]。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方面也显著低于普通院校,但在敌意、强迫、偏执因子方面则显著高于普通院校[5]。这就需要公安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针对自己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所侧重,开发有职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才能更好的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实现公安院校为共和国培养优秀人民警察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学习效果观念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维生素的新观念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莲心宝宝有话说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互联网时代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