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芳斋「变形记」特稿
2019-08-03张介鸣
张介鸣
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馆员
漱芳斋位于紫禁城御花园西侧、重华宫东侧,曾经是明代宫女、清代皇子的住处,后又成为帝后的休闲之所,几经改变,几番焕颜,这其中的故事有待我们细细探索……
漱芳斋,位于紫禁城御花园西侧、重华宫东侧。「重华宫在百子门之北,向为乾西五所。其西二所,高宗纯皇帝龙潜时旧邸也。」(《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六「宫殿六·内廷三」,页四四九)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弘历十七岁,迎娶了富察氏(即后来的孝贤皇后),从居住了五年的毓庆宫东所迁至乾西五所的第二所。弘历即位后,按例将潜邸西二所升宫,改建后取名重华宫。其他四所也先后配合重华宫的使用需求而进行改建,其中一所即改为漱芳斋。
从宫女住所到龙潜之地
乾清宫东西五所原为东西七所,竣工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〇年)。正如杨荣《皇都大一统赋》所言:「六宫备陈,七所在列。」后历经火灾、重建,直至嘉靖朝之后才开始有乾清宫东西五所之称。在明代,这里曾是地位低微的宫女们居住所在。
清康熙时期,乾清宫东西五所成为皇子、皇孙们居住的地方。这些皇子、皇孙白天到尚书房念书,放学后回东西五所,及至成年给予封号后,才搬到内务府分配的宫外府邸居住。只有弘历是例外— 他成婚后,雍正皇帝允许他仍居于宫内,并赐居乾西二所。乾隆皇帝即位后,认为作为潜邸的西二所是「龙潜之地,后世子孙不得再为居住,而杜觊觎大宝之心」(转引自梅雪《清代重华宫沿革及翠云馆装修年代考》,《故宫博物院院刊》二〇〇一年第四期),遂将其升为重华宫,西边的建福宫花园则是乾隆皇帝用来放松心情、散步之所。
并逐步对五所进行整体改建。
现存乾清宫东五所的建筑布局显示,其由五组并列的三进院落组成,每进院落均有配房,所与所之间均有院墙隔开,南门为出入之门。重华宫(指原乾清宫西五所)则由三部分组成:中心为重华宫院,主要是乾隆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东边的漱芳斋是重华宫的附属配套设施,是举办完家宴或重要政治活动后休息、观剧的地方;
改头换面:乾隆时期的漱芳斋
重华宫改建于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乾隆二年重华宫主体建成,于是对乾西头所的改建便提上日程。
乾隆三年五月初四日,太监毛团等传旨:「重华宫头所院内板房着拆去,接着前殿后檐盖造重檐台一座。钦此。」五月十五日,员外郎黑达子将重华宫头所院内板房拆去,挪接前殿,盖重檐台一座。(《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七册)重檐台即漱芳斋正殿南面的亭式建筑— 大戏台。大戏台为黄琉璃瓦重檐四角攒尖顶,面阔、进深各三间;天花板上设天井,可放置井架、辘轳等设备,用于演神仙剧目。
漱芳斋改建落成后,室内布置如下:
前殿匾额为「正谊明道」,其下设屏风。屏风几经改动,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正月初八日,乾隆皇帝下旨将原设屏风「往秀气里做」,于是改作三扇漆屏风。三扇漆屏风的左右两扇纹饰图案由金昆起稿绘画,中间扇刻「座右铭」,黑漆地勾填彩漆,于同年七月二十日安设。到了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乾隆皇帝对屏风仍不满意,于五月十三日下旨重新制作,将「现安三屏风上商丝起下,另画万字回文花,拉道填金,心子磨平,另刻字,再两边画门」。于六月初十日由郎中白世秀将「回文边花样填画泥金紫檀木三屏风一座」持进安设。这座紫檀三扇屏风,中扇刻御制《赋得正谊明道诗》:「天人三策对,帝命相江都。爰致卒然问,惟陈卓尔谟。道明功岂计,谊正利休图。试譬鲁咨柳,堪知粤伐吴。称羞五霸诈,较识一仁无。终得骄王革,何妨谀相诬。政经真法训,汉室最醇儒。诠义书屏扆,将为出治模。」(《国朝宫史》卷之十三「宫殿三·内廷下」,页二四一)诗后落款「辛巳仲夏月御笔」,即乾隆二十六年。左右两扇分别刻御制文「言动协规箴,惟敬作所」和「都俞垂典诰,主善为师」。此屏风现移至漱芳斋后殿。前殿西室有对联两副,一曰:「写诚敬之心,礼章乐亮;绘恬熙之象,日丽风和。」一曰:「绿绮琴弹白雪引,乌丝绢写黄庭经。」
穿堂匾曰「稽古佩文」,有对联曰「恭已奉三无,澄心待万几」。堂后东向匾曰「金昭玉粹」,对联曰「瑞景琼楼开锦绣,欢声珠阁奏云韶。」东室匾为「随安室」。
后殿东室有匾额两面,一曰「庄敬日强」,一曰「高云情」;对联两副,一曰「清燕凝神,天和闲处养;从容守正,元化静中涵」,一曰「花香鸟语群生乐,月霁风清造物心」。东次室门上有对联曰:「由旧典时式,其永无愆;思庶政惟和,不敢自逸。」东次室东墙有一匾曰「静憩轩」,另据档案记载东墙上还有一御题《静憩轩诗》:「室是旧书斋,一向此习静。明道有至训,动定静亦定。万几值清暇,讵无堪适兴。义府有余乐,琴轩致虚净。玉版顷闲榻,吟几仍晚凭。会心皆可参,玩物斯为病。明窗驹影过,谁识流阴竞。昔以忘天倪,今以观物性。」按清宫陈设的习惯,推测应为一贴落。后殿西室则为小戏台,根据档案记载曾存有二联。(《国朝宫史》卷之十三「宫殿三·内廷下」)
承袭前朝:嘉庆朝及以后的漱芳斋
根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嘉庆朝漱芳斋的室内陈设较乾隆朝又稍有变化:
斋中前殿仍挂乾隆皇帝御笔匾「正谊明道」,宝座屏风亦未改变。南楹则有嘉庆皇帝御书联曰:「天作宫庭传燕翼,敬承堂构集鸿禧。」东次室有乾隆皇帝御笔联曰:「柏子祥烟鼎喷馥,椒花吉语胜霏香。」东次室门上有嘉庆皇帝御书联曰:「明目达聪,嘉言罔攸伏;夙兴夜寐,继序思不忘。」
后殿东室及东次室门上联、门内匾与乾隆朝相同,东墙则有联曰:「不生波处心恒定,大寂光天相从融。」西室与乾隆朝相比仅余一联「自喜轩窗无俗韵,聊将山水寄清音」,西次室有另一对联曰:「清风明月食无尽,近景遐观揽莫遗。」后殿北墙悬《大宝箴》一篇。殿后穿堂匾、联,堂后东向匾、联均与乾隆时期相同,皆为乾隆皇帝御笔。(《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六「宫殿六·内廷三」,页四五八)
建国后的新风貌:作为接待室的漱芳斋
根据故宫博物院档案记载,一九五四年八月,故宫博物院保管部申请在漱芳斋院内西南角添配屏门(用于遮隔内外院或遮隔正院、跨院的门):「漱芳斋院内西南角门,从来缺少木屏门两扇,今后该处作为招待室,必须与重华宫隔断,亟应添配屏门两扇。」自此,漱芳斋有了新的功用— 院内接待室。随后于一九五七年经报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批准,拆除了漱芳斋室内的土炕和隔断。此次关于拆除土炕和隔断的批复中明确强调,文物管理局的「原意」是指拆除需要有全面的计划,「不能仅以只有五十年的历史」就可以随意拆除。因此推测此次申请拆除的土炕和隔断很有可能是在一九〇〇年左右因需求而增设的。
根据另一份故宫博物院档案记载,一九五八年为配合「大炼钢铁」的需求,拟申请将漱芳斋走廊上的栏杆等三处殿宇内的部分铁制品拆除。院领导批复道:「经我室研究漱芳斋走廊的铁栏杆,是近几十年新安装的东西,且对古建有影响,可以拆除。」说明漱芳斋走廊上的铁栏杆同样应是在清晚期添设安装的。
一九七四年,故宫博物院向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申请对漱芳斋进行整体修缮。此次修缮方案对漱芳斋的建筑沿革进行了简单梳理,本着古为今用的方针和保护文物价值的原则,作为故宫博物院接待室的漱芳斋拟在布局上恢复嘉、道年间的原状。修缮方案中记录,「具确定现在的廊心壁画、串枝牡丹彩画、坎墙贴瓷砖与坐凳立柱、倒挂楣子等均为宣统二年改造的」,因此此次修缮首先决定去掉宣统二年添置的瓷砖、铁花饰(应指倒挂楣子)等部分。其次,壁画与彩画由于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均不高,决定将壁画改为「一般墙心,做浅包金土油浆绿边披粉」,彩画「拟按一般老式油画样式恢复,下架绿柱子,上架做苏氏彩画……飞头彩画……用乾清宫东庑棣式的『金井玉柱杆』」。再次,前殿后窗口雕砖虽亦属清晚期,并带有西洋风格,但所处位置较不明显,因此仅将窗扇改为与前檐一致,其余暂时不动。另外,前殿「次间东缝(指东室和东次间之间的梁架)多宝阁移至东山(墙)以扩大使用面积」,大戏台「下面的窖子(大戏台下曾有方形地窖,应为演戏需用)填平,以利安全」,并将漱芳斋院东侧过厅改为通往御花园的出入口,以便出入(以往有南门、西屏门,都必须从重华宫绕行)。
漱芳斋经历了明代的宫女、清代的皇子的居住,由皇帝的潜邸、帝后的休闲之所,几经改变,承载了无数帝王的追求,留下了许多时代的痕迹,最终作为故宫博物院接待室,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