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瓷对日本陶瓷的影响
2019-08-03森达也
森达也 著
胡一超 译
森达也: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教授,主要
研究方向为中国陶瓷史、日本
陶瓷史与陶瓷贸易
胡一超:景德镇陶瓷大学讲师
中国陶瓷对日本陶瓷的发展自古有着强烈的影响。
其中,中国青瓷一直是日本陶瓷生产模仿的对象,尤其是龙泉窑青瓷,甚至可以称为日本人最喜爱的中国陶瓷。日本陶瓷生产初期的技术并不成熟,产品独具风味,直至十七世纪才开始正式生产青瓷,江户时期日本青瓷已可以精湛地模仿明代的龙泉窑青瓷。
八世纪以后,中国的陶瓷大量输出至日本,且被作为高级日用器而受到贵族、僧侣和武士等阶层青睐。被运送到日本的中国陶瓷当中,虽有唐三彩、青瓷、白瓷、黑釉瓷、褐釉瓷、青花瓷、五彩瓷等诸多种类,但其中数量较多的还是龙泉窑青瓷,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龙泉窑青瓷是最受日本人青睐的中国陶瓷。不仅如此,这些龙泉窑青瓷还对同时代的日本陶瓷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日本陶瓷史、输入日本的中国青瓷情况以及龙泉窑等中国青瓷对日本陶瓷产生的影响进行简单归纳论述。
窑火初生:远古时期至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陶器
在日本,目前公认的最早的陶器是公元前一万四千五百年前后制作的无釉陶(绳文陶器)。日本的无釉陶(在日本被称为「土器」)是通过露天烧(不用窑,而是覆以柴草烧成的方法)在七百度至九百度左右的温度下烧制而成的。这类烧成技术从绳文时代(公元前一万四千五百年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起,历经弥生时代(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到三世纪中期)直至古坟时代前期(三世纪后半期到四世纪)的约一万五千年间,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硬陶的传入
在四世纪末、五世纪初期前后(古坟时代),从朝鲜半岛南部东渡到日本的陶工带来了烧制灰色硬陶的技术,使用原始的龙窑(日本称之为「窖窑」)在一千一百度左右的温度下烧制而成,于是日本终于正式开始了烧窑业。这种硬陶烧制技术起源于中国江南地区的印纹硬陶烧制技术,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
这一时期的硬陶在日本被称为「须惠器」。须惠器的产地最初以大阪南部和九州北部为中心,在之后的大约一百年间,其产地遍布于自日本东北地区到南部九州地区的大面积区域。早期的须惠器与朝鲜半岛南部的硬陶(在韩国称之为「硬质土器」)在品种和器形上极其类似。但自七世纪前后,须惠器中模仿自中国和朝鲜半岛进口的响铜(用辘轳车加工的、其器壁被切削甚薄的青铜器)器形的产品增多,这些日本独特的产品有异于朝鲜半岛的产品,从而成为了主流。
阅读链接
日本的时代分期
—
◎ 奥文时代:公元前一万四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属于日本石器时代后期。
◎ 弥生时代: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至三世纪中期,因首次发现于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而得名,在绳文文化的基础上,受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而产生。
◎ 古坟时代:三世纪后半期到六世纪,因当时统治阶级大量营造古坟而得名。
◎ 飞鸟时代:五九三年至七一〇年,即从五九三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到七一〇年元明天皇从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 奈良时代:七一〇年至七九四年,始于元明天皇迁都至平城京,终于桓武天皇迁都至平安京(今京都),与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基本同步。此时日本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积极引进中国的先进技术、吸收中国文化。
◎ 平安时代:七九四年至一一九二年左右,从平安京建都至镰仓幕府建立为止,是皇权由盛转衰,贵族势力逐渐强大的时期。
◎ 镰仓时代:一一九二年左右至一三三三年,从后鸟羽天皇建久三年(一一九二年)源赖朝受封为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地区建立将军幕府,到醍醐天皇元宏三年(一三三三年)北条高时灭亡为止。
◎ 室町时代:一三三六年至一五七三年,是日本幕府政治时代的重要时期,以对镰仓文化的传承为基础形成。日本在镰仓幕府灭亡后,经过一段南北朝的对立和内乱,确立了室町幕府的政治统治。
◎ 战国时代:一四九三年至一五七三年,此时室町幕府其实已名存实亡。
◎ 安土桃山时代:一五七三年至一六〇三年,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当权的时代,因织田氏的统治中心在近江的安土城,丰臣氏的统治中心在京都的伏见城(桃山)故名。
◎ 江户时代:一六〇三年至一八六八年,由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开创的幕府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武家统治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
◎ 此时代分期以及文中涉及的时代分期参考依据均为藤尾慎一郎、松木武彦编《日本の考古学》(先史·古代史研究の最前线),吉川弘文馆,二〇一九年三月版。
铅釉与灰釉
在日本,陶瓷器的施釉始于七世纪后半期(飞鸟时代),从朝鲜半岛传入的低温烧成铅釉技术带动了日本绿釉陶的生产。到了八世纪奈良时代(七一〇年到七九四年),在当时的都城— 平城京(今奈良)周边,有模仿唐三彩烧制的三彩陶瓷,被称为奈良三彩。长崎县壹岐双六古坟出土的六世纪中后期的北朝白釉绿彩连珠纹碗(弓场纪知《壱岐双六古坟出土の白釉緑彩円文碗―Thの年代と中国陶磁史上での位置づけ―》,《双六古坟》,长崎县壱岐市教育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和奈良石上神社出土的绿釉连珠纹碗被认为是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中年代最为古老的。其后,在日本各地的寺院和古墓中相继发掘出土了七世纪末期至八世纪前期的唐三彩。从日本施釉陶器在产生之初绿釉和三彩陶瓷就得以生产这一点来看,应该能够反映出该阶段传入日本的中国陶瓷中多以铅釉陶器为主{也有青瓷的传入,传世品中有奈良法隆寺青瓷盘口双耳壶(六世纪后半期至七世纪初福建烧造),由此可以得知在当时已有青瓷传入日本}。
奈良三彩采用了绿釉、褐釉、白釉(透明釉)三种颜色的釉料,其生产一直持续到八世纪末,到了九世纪(平安时代),褐釉已不见踪迹,绿釉陶器的生产成为主流。九世纪以后的绿釉陶瓷产地迁移到山口、京都及其周边、爱知县北部(包括岐阜东南部)三个地区,其中爱知县的猿投窑作为绿釉陶器的生产中心而不断发展。在猿投窑开始生产铅釉绿陶器的同时,还开始生产灰釉陶器— 施有以植物灰烬为主要原料的灰釉,而后在一千二百度左右高温下烧制而成。虽然该类产品在日本被称之为「陶器」,但其烧成温度和施釉的情况与中国的原始青瓷相似,从与中国陶瓷的比较来看,猿投窑的灰釉陶器也可以被认为是日本瓷器的起源(学界普遍认为日本的瓷器起源于十七世纪初在有田开始生产的白瓷和青花瓷。)
越窑青瓷的影响
九、十世纪猿投窑所生产的绿釉陶器的器形和品种被广泛认为是受到了越窑青瓷的影响。这一时期猿投窑生产了很多模仿越窑青瓷的玉璧底碗、托、香炉、盒、渣斗(唾壶)、划花纹碗、执壶(水注)、有盖双耳壶、四足壶等产品。其生产的灰釉陶器中也有不少模仿越窑青瓷的玉璧底碗、执壶(水注)、四足壶等产品。九、十世纪,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九、十世纪猿投窑所生产的绿釉陶器的器形和品种被广泛认为是受到了越窑青瓷的影响。长沙窑陶瓷、巩义窑白瓷、唐三彩和福建怀安窑的粗制青瓷等产品,在当时日本九州北部的博多(今福冈市)大宰府(当时掌管日本与中国及朝鲜外交与贸易的机构所在地)、京都(即当时的都城平安京)以及各地的寺院和官府遗址中都有出土。这些出土的中国陶瓷中,数量最多的就是越窑青瓷,此时期对日本陶瓷影响最大的也是越窑青瓷。
猿投窑生产的仿越窑青瓷绿釉和灰釉陶器,是当时日本最上乘的陶瓷器,其上供至日本中央政府之后,再被作为官用品分配至全国各地的官府、寺院。
阅读链接
村田珠光
—
◎ 村田珠光被誉为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他出生于奈良,幼年出家,曾跟随日本著名禅宗大师一休宗纯参禅悟道,将其禅宗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茶事活动中,奉行茶禅一味,完成了茶文化到茶道的升华,对后世影响极深。
「珠光青瓷」与龙泉窑青瓷的初现
猿投窑的绿釉陶器生产于十一世纪左右结束,十二世纪主要生产灰釉陶器,其中有不少模仿当时大量传入日本的福建白瓷碗和青瓷碗、碟等器形的产品。十二世纪后半期被运至日本的福建产栉目纹青瓷,由于为室町时代茶师村田珠光所珍藏,因此被称为「珠光青瓷」。龙泉窑青瓷传入日本也在该时期,而且在当时作为对华贸易据点的九州博多和首都京都等地都出土了少量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的龙泉窑青瓷。十二世纪末开始,龙泉窑青瓷碗、碟则被大量运送至日本。
风貌独特:镰仓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的日本陶瓷器
另辟蹊径的模仿
十二世纪末,继承了猿投窑灰釉技术的濑户窑在爱知县濑户地区开窑,之后历经镰仓时代(一一九二年左右~一三三三年)、室町时代(一三三六年~一五七三年)和安土桃山时代(一五七三年~一六〇三年),逐渐繁荣并发展成为日本最上乘陶瓷的产地。
濑户窑仿造生产了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白瓷、福建青瓷和白瓷、建盏(建窑的黑釉茶碗)以及江西赣州窑小壶(茶叶罐)等产品。虽然当时濑户窑已仿照龙泉窑青瓷的式样生产制作出了鬲式炉(袴腰香炉)、尊形瓶、酒会壶(盖罐)、盘、鱼纹盆、花瓶等器物,但凭借当时的灰釉陶(原始青瓷)技术尚无法做出完美的仿造品,因此当时濑户窑的工匠们在器形和纹样上独辟蹊径,从而造就了与龙泉窑青瓷有着相当迥异质感和风格的产品。
濑户窑的产品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作为日本产的最上乘的陶瓷器,在当时被赋予仅次于中国陶瓷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濑户窑陶瓷,除了在镰仓时代的政治中心— 镰仓大量出土以外,在日本全境的武士的大型房屋遗址、古城遗址、寺院遗址等地相继被发现,从而可以判断出它受到了当时的武士和僧侣们的喜爱并在当时的日本全国流通。
龙泉窑青瓷传入日本的全盛时期
十三、十四世纪,被大量运至日本的中国陶瓷(包括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白瓷、福建青瓷、白瓷、黑釉瓷)以龙泉窑青瓷的数量最多,特别是南宋后期龙泉窑所生产的高档粉青瓷在日本尤为珍贵,在室町时代后期到桃山时代深受茶师们喜爱。到了江户时代(一六〇三年~一八六八年),这类高档龙泉青瓷被称为「砧青瓷」。砧是用来把布变柔软的木制工具,其形状很像一类龙泉窑青瓷瓶,因而产生了「砧青瓷」的叫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茶道上大有成就的千利休所拥有的一件青瓷花瓶出现了裂纹,「裂纹」(ひびHibi)一词和砧木敲击时发出的响声(響きHibiki)在日语中的发音几乎是一致的,因而由这种谐音诞生出了「砧青瓷」的叫法。在日本有大量南宋砧青瓷名品流传至今,被各寺院、官府、大名家以及茶师们的后人一直传用。而元代至明代初期所生产的龙泉窑青瓷,由被称作「天龙寺船」的日本贸易船运到日本,因此被称为「天龙寺青瓷」。在这个龙泉窑青瓷传入日本的全盛时期,濑户窑对龙泉窑青瓷的仿造也达到了顶峰。
十四世纪后半期到十五世纪,传入日本的中国陶瓷仍以龙泉窑青瓷为主,同时还有景德镇窑的白瓷、青花瓷以及福建的白瓷、黑釉瓷(天目瓷)等,但由于受到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被带到日本的中国陶瓷总体数量较之前减少了。与明王朝结成册封关系的琉球王国(今冲绳),在该时期进口了数量庞大的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白瓷和福建陶瓷,通过转运贸易再销往日本、东南亚、朝鲜半岛。通过考古发掘,在冲绳本岛的今归仁古城、首里城和渡地遗址(那霸港口遗址)出土了少量的明代早期龙泉窑官器,这些官器应该是明朝皇帝赐给琉球王的赏赐品。
这一时期,虽然濑户窑仍在继续仿造以龙泉窑青瓷为代表的中国陶瓷,但多用朴素的印花纹和铁釉(黑釉、褐釉)等独特装饰,同时增强其独特的色彩感,产品风貌与中国的青瓷、白瓷在质感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时至战国时代(一四九三年~一五七三年),濑户窑和濑户附近的美浓窑继续仿造以碗、碟等小型器物为主的中国青瓷,而且以施微黄色厚重灰釉的产品居 多 。
龙泉窑青瓷被替代
到了十六世纪,进入日本的中国陶瓷变为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主流,青瓷则以十六世纪初期为分界点数量锐减。日本进口的青瓷中也几乎不再是龙泉窑青瓷,而是以景德镇窑青瓷占据主体地位。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前半叶,被带到日本的青瓷被称之为「七官青瓷」,其中一部分被认为是与「古染付(青花)」等一起由日本向中国订购的。虽然「七官青瓷」以往多被视为龙泉窑青瓷,但笔者认为,实际上很可能多数都是在景德镇窑生产的仿龙泉窑青瓷。
优质青瓷的产生:江户时代的日本陶瓷
进入十七世纪,运送到日本的中国陶瓷大多为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以及福建漳州窑的青花瓷器和五彩瓷器,青瓷仅能看到前述被称为七官青瓷的景德镇窑仿龙泉窑青瓷和漳州窑青瓷。
江户时代(一六〇三年~一八六八年)早期濑户窑和美浓窑还生产仿龙泉青瓷的陶瓷器。十七世纪初,随着来自朝鲜半岛的陶瓷烧造技术的传播,日本真正开始烧造瓷器的历史。在九州有田窑及其邻近的波佐见窑中,模仿烧造明代龙泉窑青瓷盘及碗逐渐得以实现。有田窑和波佐见窑的主要产品是仿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器,但在十七世纪也有不少青瓷产品。佐贺县的锅岛藩开创了被称为日本官窑的锅岛藩窑,在生产上等青花瓷器和五彩瓷器的同时,还生产出了优质青瓷(被称之为锅岛青瓷),且倍受喜爱。
褐釉与青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只是釉中所含的铁含量不同。依据现代科技检测,一般认为当铁含量在百分之二左右为青釉,当铁含量在百分之四左右则为褐釉。
江户时代中期到后期,诞生于九州的日本瓷器烧造技术传播到以京都、濑户为代表的日本各地,并在生产青花和五彩瓷的同时,逐渐开始生产青瓷。
在京都,青木木米(一七六七年~一八三三年)和钦古堂龟祐(一七六五年~一八三七年)以青瓷名家而闻名,特别是钦古堂龟祐,他除了向在兵库地区进行高档青瓷生产的三田窑传授青瓷烧造技术外,还向兵库地区的王地山窑及和歌山地区的男山窑等日本西部地区推广青瓷生产技术。从江户时代中期到后期,以京都为中心的关西地区所生产的青瓷以模仿明代龙泉窑青瓷釉色的产品居多,即主要生产「梅子青」釉青瓷。
阅读链接
江户时期的日本青瓷名家
—
◎ 青木木米(一七六七年~一八三三年)字佐平,号青来、百六散人等,生于京都。他一生倾慕中国古陶瓷,独创了仿中国古代陶瓷的日本瓷器生产,其产品以茶具为主,擅长白瓷、青瓷、赤绘、青花等陶瓷种类的制作。
◎ 钦古堂龟祐(一七六五年~一八三七年)与青木木米属于同一流派的制陶名家,热衷于仿中国陶瓷,并在日本各地广泛传播这类技术。钦古堂龟祐擅长绘画,使其陶瓷作品蕴含了更多的文人意味。
日本正式的青瓷生产始于十七世纪,在此之前的九世纪到十六世纪末,通过铅釉陶和灰釉技术模仿来自中国的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福建产青瓷的器形和纹样。由于当时日本仿造高档中国青瓷的技术并不成熟,因此其质感与中国陶瓷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通过独特的器形设计与纹饰运用,其风格与作为标榜的中国陶瓷相比极为迥异,从而开创了日本仿造青瓷的新境界。
十七世纪以后,日本首先在九州的有田窑和波佐见窑开始生产青瓷,到了十八、十九世纪,以京都为中心的关西地区开始生产出上乘的青瓷,由此也可清晰看出明代的龙泉窑青瓷对江户时期日本青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