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聿铭:最美的建筑,在时间之上

2019-08-02编撰阿潘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贝聿铭卢浮宫建筑师

编撰_阿潘

从北京香山饭店到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从香港中银大厦到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从苏州博物馆新馆到波士顿肯尼迪总统图书馆,从日本滋贺县美秀美术馆到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作品遍布世界。他以公共建筑、文化建筑著名,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他是伟大的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在1983年就获得了普利兹克奖。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以102岁高龄故世。

贝聿铭似乎不是孤傲的设计师,他的建筑生涯一手握着他的才华和努力,一手握着他卓越的交际手腕,头顶还笼罩着中国旧时代贵族的光环。作为一名建筑师,他游走在政界与名流之间,有些人认为他圆滑世故,他或许找到了建筑设计在现代社会中最好的表达方式。建筑需要运作大量的社会财富,尤其是公共建筑要对广大的受众负责,建筑师应具备一种强大的自信与打动人的力量。作为一个商业世家的后代,贝聿铭一直想理解父亲的一句话:优秀建筑的精髓不仅在于构思伟大的建筑物,还要使他们与金融和经济要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2019年是诞生了现代建筑设计教育的包豪斯学校一百年(本刊今年7月曾做了“包豪斯百年”的专题回顾)。而贝聿铭正是包豪斯的创立者格罗皮乌斯的学生,贝聿铭又被称为包豪斯之子。

苏州,博物馆新馆

2006年10月6日,中国苏州,这座以园林、昆曲和文人墨客的失意而著称的古城再一次冠盖云集。这一天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开馆日。苏州老城东北街,200多位中外来宾簇拥着一位老者,两旁来观礼的苏州百姓,用家乡话大声喊着:老贝,谢谢倷。

这个老贝,就是贝聿铭。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1999年,82岁的贝聿铭被邀请为家乡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人就开始找贝聿铭设计,但那时苏州有严重工业化污染问题,贝聿铭说:你们重要的不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需要的是城市的保护方案,把运河清理干净,要不然这个城市会衰败的。贝聿铭让自己做城市规划的大儿子贝定中回来,帮助解决城市问题,贝定中和同事们为苏州做了大量古城区重建复兴的规划。

历时7年,苏州博物馆新馆终于建成,考虑到苏州作为文化古城,博物馆不能太过沉重,要轻巧、灵便、精致,才会和苏州整体风貌比较统一,又不能完全相像。为此,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一个叫做“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建筑不能与自然争美,有了建筑,风景美应更加显露出来。”

苏博馆以白色粉墙为主色调,青灰色花岗岩取代小青瓦和窗框,丰富了色觉变化(花岗岩雨天是黑色,晴天是灰色);屋顶的设计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规则的几何形状和园艺互相依托,古典园林元素随处可见:鹅卵石,假山、小桥、八角亭、竹林连掇一片,“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大面积的水池像极了水墨画中的“留白”。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风格。借景、框景、漏景、障景、移步换景是江南园林在设置景点时常用的手法,苏博馆自然也少不了。在苏馆室内,晨光、午日、黄昏,不同时段甚至不同季节的阳光照进庭院,物体都会笼上一圈光晕,或浓烈多彩,或清凉嫩绿;或金黄绚烂,这就是自然赋予空间的生命。因此,苏博馆除了馆藏的文物外,博物馆本身的设计也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距离苏州博物馆300米的不远处,就是贝氏家族在苏州的老宅——狮子林。

贝氏,家族文化

贝家,是苏州有名的望族。据贝聿铭传记介绍,贝氏族人是在元末战乱中来到苏州,已逾600多年。他们靠行医卖药起家,到乾隆年间,贝氏成为苏州四富之一。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到苏州均指定住在贝氏家族的狮子林,至今,园中仍留有乾隆“到此一游”的“真趣”匾。俗语说富不过三代,贝家算是富十五代。

贝家最为兴旺的支脉,是同为第十三世孙的贝哉安和贝润生两支。贝哉安被称为“金融世家”,贝润生则被称为“颜料大王”。贝哉安是贝聿铭的祖父,本来可以中举走仕途,父亲的忽然去世,使贝哉安放弃了“学而优则仕”,全力打理父亲留下的产业。1915年,贝哉安参与创办了上海银行,还协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国旅行社。贝哉安的五个儿子都从事银行业,最负盛名的是第三子贝祖诒,就是贝聿铭的父亲。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外围是钢架、玻璃,几何形状,现代感十足;中庭却是假山和盆景,文物在空间中“自然生长”

贝氏家族一直有“诗书传家,乐善好施”的家族文化。贝聿铭的叔祖父贝润生就认为“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贝润生把自己买下并修缮一新的狮子林,供全体族人享用。此外,他在园子里设立了贝氏祠堂,并在旁边捐资建立了贝氏承训义庄,用来赡养、救济族人。

贝润生与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共同捐资在苏州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新式幼稚园,二人对苏州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前夕,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身为中央银行总裁远走美国时,没拿走一分公款。这些品质,想来都是这个家族能够十五代财富传承不断的原因。

和当今人们婚姻重视“有车有房”不同,贝氏家族选择文化世家通婚,贝聿铭的母亲是清朝最后一任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擅吹笛子,虔心向佛,1930年因病去世,为了尽快让贝祖诒从丧妻之痛中解脱,银行派遣他出访欧洲。40岁的贝祖诒在欧洲邂逅了21岁的蒋士云,蒋士云是当年曾在北洋政府任外交官的蒋履福之女,10岁时被家人送往上海读书,12岁随父亲赴北京学习英语,16岁时又随父母远赴欧洲,在巴黎留学一年,在英语的基础上又初通了法文。这位江南名媛,曾经和张学良恋爱,差点终成眷属。蒋士云和贝祖贻,他乡故知,两人后来的婚姻非常稳固,蒋士云陪伴贝祖诒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贝聿铭自己,娶的也是大家闺秀陆书华。陆书华的父亲是麻省毕业的工程师,贝聿铭的儿子贝礼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他的记忆里,母亲是贝家的主心骨。她积极组织家庭成员的聚会,对贝聿铭的作品,她也经常能给到很直率的评价——她在哈佛学的是景观设计,但她甘愿做个家庭主妇,生养孩子,跟着丈夫满世界跑,陪着丈夫出席各种活动,低调而得体,大概这是因为她不自卑。一如《纽约时报》文章中的评价:她对丈夫和家人的支持是最为珍贵的。报道中还指出,陆书华的家世比贝聿铭要显赫很多,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便是她的亲族。陆书华在贵族学校卫斯理学院毕业之后,去哈佛读的园林建筑专业的研究生。

贝聿铭的名声也并没有成为子女的负担,相反,他的儿子贝礼中说:“有的人会‘子以父贵’,但这不是我的人生观。我以为,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在同行中赢得尊重,他的成功激励我,让我做到最好。这的确是我唯一能做的。”他们曾在父亲的事务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决定离开自己做。他们告诉父亲这个决定。贝聿铭没有说“这是一个好主意”,或者“这是一个糟糕的决定”。而是对他们说:“好,如果决定做,我会尽量帮你们。”

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这个建筑应该是他建筑师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日本美秀美术馆。贝聿铭展现了一个理想画面:一座山,一个谷,在云雾中的建筑

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贝聿铭和台湾建筑师陈其宽设计,被称为“中国文化与西方相遇而产生的最佳作品”,位于校园中心

学习建筑

当年,贝聿铭的父亲一直希望他能子承父业,做个银行家——像他的弟弟们一样。但他拒绝了。贝聿铭高中时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附属中学,和林语堂、宋子文是校友。期间,贝聿铭痴迷于来自奥匈帝国的建筑师邬达克(Ladislav Hudec)在上海的建筑作品:作为远东第一高度以及第一大饭店的国际饭店,贝聿铭决定奉邬达克为偶像,把建筑设计作为终身事业。

1935年,17岁的贝聿铭赴美国留学,在宾西法利亚大学攻读建筑学,后转往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建筑学士学位,学成后贝聿铭一心想回国,1940年的中国,正是抗战时期。父亲再三劝阻,他才终于将回国计划搁置,转去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在这所当时最激进的学府中贝聿铭遇到了恩师,现代建筑革命的发起人之一,流亡美国的“包豪斯之父”格罗皮乌斯。

格罗皮乌斯的国际化取向和贝聿铭的本土化追求其实很相悖。就如何处理气候、历史和传统,自幼在私家园林狮子林嬉戏的贝聿铭在课堂上公然挑战导师。格罗皮乌斯请这位学生举证,贝聿铭便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了上海艺术博物馆。最终呈现的充盈江南诗意的毕业设计,令格罗皮乌斯赞为:“一位能力出众的设计师既可以坚持他所认为的那些仍然存在的传统,又可以不放弃设计上的先进理念。”凭着这件格罗皮乌斯“所见过的最佳学生作品”,贝聿铭1946年被授予哈佛大学硕士学位。贝聿铭晚年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与早年的这件毕业设计如出一辙。

删繁就简,是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标志。这源于贝聿铭对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的仰慕。凡德罗倡导“少即多”的建筑哲学。美依赖的绝不是装饰,空间的和谐本身就是更高级的美。

贝聿铭少时和堂兄弟们在狮子林中玩耍,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给了他无穷的快乐和幻想。园林中的生活让贝聿铭意识到:人以创意为自然添色,自然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这个理念成为他设计生涯的原点。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对建筑、对光影独特的感知,贝聿铭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苏州园林,它们将人工和自然如此美妙地融合。我总是不断想起这些,这些园林和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一样,在我作为年轻建筑师初到美国时就已经成为我的偶像。”

商业地产

格罗皮乌斯邀请贝聿铭留哈佛大学建筑系任教,贝聿铭再次心心念念回国, 1946年的中国正值内战,他的父亲急了,再一次写信苦口婆心劝阻,贝聿铭才终于留下,在哈佛大学任助理教授。

3年后他放弃了在哈佛的教职,投身美国商业地产。做商业房地产在一般人看来没什么特别,但在圈内,这个行业无异于“职业自杀”。格罗皮乌斯说:“贝聿铭投身腐败的商业圈,简直就是偏离了建筑的正道”。贝聿铭此举等于将自己从严肃正统的建筑师的名单上去除了,但是,贝聿铭似乎自有主张,正如后来他的助手开玩笑说的:“从哈佛到地产公司工作,是贝聿铭接近美国权力核心的第一步。”

卢浮宫,贝聿铭设计的这座70英尺高的玻璃金字塔令传统主义者不满,但公众最终喜欢上了它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卡塔尔多哈,贝聿铭晚年的收官之作

二战结束,美国大规模城市建设,贝聿铭做了无数城市规划,把贫民窟转化为廉价居民住房,积累下许多大型工程的经验,被人称为“人民的设计师”,贝聿铭在商界大获成功,然而在业界眼里,他顶多就是个插上了“低端房地产设计”标签的建筑师,大型知名有含金量的建筑业务,不会考虑他这种建筑师,他需要一个机会,走出房地产开发的影子,重新树立建筑师的形象。

这个机会,就是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决定修建一座图书馆纪念亡夫,18位重量级大师联合向她推荐了3个人,享有建筑诗哲美誉的路易•康,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还有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贝聿铭。

靠着出色的外交手段,贝聿铭牢牢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可否认的是,家族的商业背景,对于贝聿铭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并非艺术家风格的建筑师,但他擅长交际,擅长揣摩客户的需求。贝聿铭在对这位第一夫人的性格研究方面,下了不少心思。他重新布置了自己的事务所,弄来花花草草,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西装笔挺,仪表考究。相比之下,另两位候选人则坚持“做自己”,他们以为只要看作品本身就够了。结果,贝聿铭赢了。

1979年肯尼迪图书馆落成,肯尼迪图书馆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当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就在建造肯尼迪图书馆的时候,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问北京。三年后,美国建筑师协会受邀访问中国,作为中美数十年的破冰之旅,57岁的贝聿铭参与其中,时隔40年,他终于回到了故乡,他上次离开祖国时,还只是个十七岁的男孩。

谷牧副总理希望贝聿铭“在中国留下点纪念”,这当然是贝聿铭十分乐意的事情。那时政府提议在长安街设计一座高层建筑。在故宫周边建高层建筑怎么可以呢?在人民大会堂的欢迎晚宴上,贝聿铭提出了他的担忧:这样的现代化建设会把传统的中国建筑破坏掉,在他的建议下,政府出台政策,北京二环以内不建高楼,故宫周边不新建建筑物。

1983年,因为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等一系列建筑,贝聿铭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1981年,法国新任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赢得选举后的第一个发布会,就宣布了“大卢浮宫”计划。一来,卢浮宫因为老化陈旧,必须重新进行翻修;二来,历任总统都希望在任期内给巴黎这座城市留下些代表作。这才有了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奥赛美术馆,包括现在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圣母院扑灭大火后,就立即宣布重修计划,并且开启一项全球性的设计竞赛。

那时贝聿铭已获得过各种建筑大奖,还登上过《时代》杂志封面,1973年6月,工人在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用胶合板替换了大量被大风吹坏的玻璃。虽然问题出在玻璃上,而不是建筑本身,但这一事件对贝聿铭仍是一个重大挫折,卢浮宫这个作品或许能让他从瓶颈中走出来。法国文化部长希望他能参与竞标,贝聿铭耍了个“心机”:要么给我做,要么我放弃,年龄大了,不想竞争。最后法国总统密特朗拍板,直接委托贝聿铭操刀整个项目。据工作人员回忆,贝聿铭接受项目后,经常一个人走在卢浮宫,用脚丈量土地。

设计方案在媒体上一经公布,就引发轩然大波,贝聿铭惹恼了高傲的法国人。贝聿铭的儿子回忆说:“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金字塔造型也是其中一点,有人讽刺道:“给死人设计的金字塔放在破旧的卢浮宫里,再合适不过了。”批评者中有米兰•昆德拉、尤涅斯库这些作家和剧作家们。批评者评价方案是“光洁黑板上的指甲划痕”“法国脸上的一道疤”。

贝聿铭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金字塔三角形来源于巴黎城市中的几何规划逻辑,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巨型采光器,能把自然光引入地下,这都是非常必要的。

“当时,我认为争议能够马上平歇。”贝聿铭说,“或许我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但是你要知道,之所以选择设计成金字塔并非出自我个人的喜好。巴黎是一个到处都是‘金字塔’的城市,从拿破仑迷上埃及建筑开始,到他占领了尼罗河沿岸之后一直如此。”而卢浮宫正面的拿破仑庭可以看做是城市中的沙漠地带。贝聿铭的金字塔特意从这里升起,与石砌的卢浮宫相得益彰。

1989年玻璃金字塔竣工,1993年大卢浮宫计划也基本完成。卢浮宫有几个主要入口:玻璃金字塔入口,狮子入口,小凯旋门入口,地下车库入口,可一般游客都从金字塔入口进入。就像曾经对待埃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中心一样,曾经巴黎人有多恨你,现在就有多爱你。

博物馆建筑

贝聿铭说卢浮宫扩建项目改变了他晚年对建筑的认识。他不再专注于建筑形式,而是关注项目背后的文化,以及如何将文化融入建筑中。他青睐博物馆建筑,因为它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总结。在这之后他又设计了日本美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对贝聿铭来讲,最具挑战性的项目是2008年在卡塔尔建成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摄人的宏伟力量。为了设计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走访了埃及和多个中东国家,深入了解伊斯兰文化与文明。

在建筑风格上,贝聿铭属于现代主义建筑师,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罗伯特•斯特恩表示,“如果不真正提到贝聿铭,你就不可能谈论过去60年的建筑。”

贝聿铭和夫人陆书华在香港。不远处是他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维多利亚港的天际线被香港岛沿岸的商业大厦照亮,中央的中银大厦看起来像一根棱角分明的竹笋,建成于1989年

猜你喜欢

贝聿铭卢浮宫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卢浮宫开通线上版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贝聿铭的长寿经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