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野养活:田间的生活智慧

2019-08-02谭信娟供图王蜀屏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茴香养活农耕

本刊记者_谭信娟 供图_王蜀屏

在2017年10月刊《下乡养儿:坝上的养活教育》一文中,我们认识了在先生老家河北省张北县盘常营村举办养活教育夏令营的王蜀屏老师。2017年回成都后,她又陆续开办了“养活教育•全年农耕课”和“稻的一生”养活教育•生命科学农耕精品课。两年过去,她对于聂圣哲先生创立的养活教育思想的认识更加深入。“老师和家长提供陪伴、营造环境,培养孩子养活自己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创造性地劳动,让孩子体验到内在生发起来的力量,让他们发现原来自己可以搞得定,从而建立他们的自信。”

养活教育•全年农耕课基本上两周一次,上课地点在芬芬老师家的耕地上

都市小农人在行动

养活教育•全年农耕课的开始,是天时地利人和。

2017年结束盘常营村的养活教育夏令营,刚回成都的王蜀屏接受了本刊采访。那次采访给了她灵感,周末是否可以在成都开办农耕课?

经过3个月的酝量,模糊的想法逐渐清晰。恰好经朋友推荐,王蜀屏认识了芬芬。芬芬家住成都市龙泉驿区百工堰村,家中有几亩耕地,靠山近水,还有一片桃林。她的女儿昕儿比王蜀屏的儿子羿羿小两三岁,是家里的宝贝,爷爷奶奶宠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芬芬隐约有些担心,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女儿似乎觉得一切都来得很容易,根本感受不到付出的艰辛。

王蜀屏所说的养活教育理念为她解了惑,带领孩子做点点滴滴的家务事,学习种菜、做饭、洗衣、做手工,既可以为大人分担家务,又可以从实实在在的事中培养孩子的坚持和勇气。两人一拍即合,芬芬将自家的地和桃林租给王蜀屏用来开展农耕课实践。同时,从小干农活的她也成了农耕课教种植的老师。

农耕课的招生信息一发布,成都本地的养活教育夏令营粉丝迅速报了名。另外几位报名者,虽然没有参与夏令营,但也是早在王蜀屏举办家庭市集时就结下了缘分。2017年12月23日,农耕课开课了,几个家庭齐聚芬芬老师家的耕地。大家拿起锄头开始翻地,用卷尺丈量各自的土地和集体的“自留地”,划分自己的桃林。满头大汗穿越丛林,再回农家烧火做饭。

做过自然科学工作者、大学教师、成人音乐启蒙讲师、育儿网络平台内容编辑、亲子活动策划和执行的王蜀屏感叹,这些工作都没有现在所做的养活教育实践活动难度大。

“最难的是教孩子们洗衣做饭,种菜浇园……难点在于这些都是考验细节的活,做得好不好一目了然。”

难归难,但她们做得极其用心,因为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变化。不到两年,芬芬发现女儿昕儿的自理能力在慢慢变好,可以轻松做出一顿早餐,与小伙伴的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给桃子套袋,孩子们胸前挎包包,包里装着一沓白纸袋,一手拿着纸袋,一手拿着订书机,正在干活,图为王蜀屏儿子羿羿

“我们跟蜀屏老师的农耕课快两年了,一年一个周期,但一点也没感觉到重复。她们在不断更新内容。”农耕课的家长帆帆妈妈说,“我也是第一次接触种子从种下到发芽到结果的全过程,这是我过往生命中缺失的一部分。农耕课基本两周一次,可以看到蔬菜和桃树的生长,有时候变化是很惊人的。”

一群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每周六一起到田间劳作,采摘亲手种下的蔬果,谁洗菜、谁切菜、谁炒菜、谁煮饭,多次指导练习后,孩子们的统筹规划和动手能力大大提升,基本不用大人操心。吃着原汁原味的乡土菜,看着同伴满足的神情,小伙伴们真切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

午饭后,有一段自由玩耍时间。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则在大自然中去探索。刚开始家长很担心,随时跟在小孩后面,害怕他们去危险的地方或者互相打闹。但慢慢发现没必要这么做。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家庭生育情况的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城市小朋友的童年也随之改变,一般很少有自由玩耍时间。正因如此,这一刻尤为珍贵。

在自然环境中,不定期的奇遇蛮多。有一次,五六只鸡正欢腾着从鸡笼中挣脱出来,迎面就碰上一只大狗,追着这些鸡狂奔。孩子们第一次见鸡飞狗跳的情景,完全不知所措,急忙去喊大人。等他们赶来时,一只鸡已经被大狗咬死了。大家埋葬了这只鸡,有着淡淡的忧伤,原来生命如此脆弱。

还有一次,小伙伴们有了意见分歧,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开始动手。大孩子把小孩子压在泥土上。瞅着这一幕,家长们仍然很淡定。“我觉得打架也是社交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冲突和冲突的化解是孩子必须要经历的。”帆帆妈妈说,“最后蜀屏老师才出面,她没有说教,只是让大孩子体验了被压在身下的感觉。”

体验,正是“养活教育•全年农耕课”的关键词。在大自然中,去感受阳光、雨露和风,去观察植物的四季变迁,去体会稼穑的艰辛,学着做饭,学着与他人相处。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感知中,呼吸着田野新鲜空气,重新建立和大地之母的深厚感情。

食育与食品安全

茴香是养活教育•全年农耕课的第一批家长,参加了农耕课半年后,王蜀屏邀请她加入课程团队担任食育老师。她笑称自己是一个粉丝的加入。

生活中,她是一个烹饪高手,中餐西餐都挺擅长,平日喜欢给家人做一些食物,也很注意食物的健康。在外卖和垃圾食品颇受欢迎的当下,她希望传递给小朋友一种观念,食物为身体提供了很多能量,所以需要去辨认健康的食物和烹饪方式。

但当农药、化肥成为农业标配时,健康的食材愈发难得。大多数农作物都留有农药残余和重金属物质,无论如何清洗都无法去除。这一点,“稻的一生”养活教育•生命科学农耕精品课的合作方蜀州水稻研究所所长宋德明深有体会。

茴香教孩子切菜

宋德明和孩子们

宋德明研究水稻育种三十余年,一直关注食品安全与健康。近年来,更是成立相关企业,以个人力量推广生态种植稻米蜀香好米和对糖尿病有辅助作用的稳糖米。但人们消费观念的扭转很难。普通大米的生产,粮价上不去,只有借助农药、化肥提高产量。含有农残和重金属的粮食大量进入市场,又反过来阻碍粮价的提升。如此循环,造成受污染的粮食大量剩余,高品质的粮食市场又难以打开。

在农耕课上,粮食取材于蜀香好米,蔬果则是这群都市农夫自己种的,没有打农药,施生态有机肥。肉类以品牌猪肉和牛肉为主,偶尔有芬芬家养的鸡。酱油和醋也是高品质的,120ml酱油就要20元。团队尽量从源头上保障食材的健康。

而食材的搭配则渗透于全年农耕课之中,每一餐需要多少能量,不同食材提供多少能量,如何搭配才能营养均衡、健康美味。这是一个长期浸染的过程,一次课就让人们改变多年养成的饮食习惯,这也不现实。“只是让他们有个大概印象,至少有一点点的改善。”

而“稻的一生”生命科学农耕精品课,在孩子们经历了前三次的播种、插秧、收割,切实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更是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讲米食文化。

中国人7000年的稻作历史,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米食文化。不同品种的稻米,自有不同类型的制作方式。米除了煮成白米饭作为平日的主食,还可做成竹筒饭、粽子,还有粥类、锅巴焦米、酒酿等,米可加工磨粉成为米浆、粉片,制作成糕点、汤圆类,可用炒、蒸、煮、烩等方式,还可以饼、块、卷的形状呈现。看似普通的大米,其实人们每天都离不开。

为了提高孩子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茴香还开设了两期食育课程,讲授烹饪技巧和方法,升级孩子们养活自己的能力。

开设食育课程的初衷,茴香坦言:“是想带领孩子们自己动手,以后异地求学或者父母不在家时,孩子也能够自食其力,不必依靠外卖或别人。”现在,很多孩子可能念好书就可以了,后勤工作不用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基本上代劳完了。可是,父母、爷爷奶奶不可能伴随孩子一辈子,外卖和餐厅就餐,也不一定健康。

茴香想起自己的一个侄女,在去国外求学前,就会做一大桌子家乡菜,其他室友很多都不会。他们要么和侄女搭伙,才能吃到想吃的饭菜,要么在餐厅花很高的价格就餐。否则,就只能吃自己不想吃的食物。

侄女室友的生活方式让茴香再次确信,作为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获得在这个世界上自食其力的本领。

成都生活市集上,孩子们售卖自己种的桃子、土豆和亲手做的紫草膏、手工皂

对于烹饪,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收割完稻谷,做总结时,王蜀屏告诉他们下一次课需要大家动手做几种米食,只听到一阵欢呼声“太好啦”。

有些小朋友还将做饭本领带入生活中。帆帆妈妈反馈,孩子上了小学二三年级,一般也不到小区院子里玩了。期末复习功课,时间安排得很满,有时想休息一下,帆帆会主动做点东西。

“有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水果拼盘,有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玉米馒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感觉到他很专注、很投入、很享受。不仅仅是吃的过程,更多是做的过程,他把这个作为课后的一种调节吧。”

知行合一的项目制学习

曾经,王蜀屏接待过一个“大团”——二十几人的插秧活动。结果,双方都不满意。对方觉得这不就是在玩吗?但长期跟下来的家长却相信看似玩耍的背后,其实更是生活教育,把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反而有助于专注力的提升,成绩也不会差。

去年十一,朵朵和妈妈第一次参加王蜀屏组织的活动。妈妈就欣喜地发现在自然环境中,朵朵的五官打开了。原来大自然的色彩那么丰富,光是绿色都有那么多不同层次。后来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朵朵自然而然创作了一首歌:“春雨秋风……落叶满满堆……”

孩子的意志力也在增强。今年收割稻谷时,有个环节数千粒重,就是数一千粒稻谷,然后再称重计算。这对于刚上一年级正学数数的朵朵来说,无疑是很好的训练。稻谷每粒都很小,而且需要区分空壳和饱满的。朵朵数得很认真,最后把一千粒稻谷放上电子秤的那刻,数得满头大汗的朵朵和同伴开心地笑了。

另一重惊喜则来自王蜀屏和朵朵妈妈的缘分。原来他们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一个年级的研究生同学。尽管当时并不认识,但因为教育理念的认同,很多年后,大家都有了小孩,还会聚到一起。

报名养活教育•全年农耕课和“稻的一生”养活教育•生命科学农耕精品课的家长人数并不是特别多,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很认同养活教育理念。

在重视纸笔测验和追求升学的大环境下,更受追逐的是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一类的补课。王蜀屏的先生刘博士是音乐教育APP音约吧的创始人,对此颇有感慨:“绝大多数家庭,孩子得去学校上学,在家教育、小众教育,毕竟不是主流。上学之外呢?难道还是去补课刷题吗?刷题刷不出创新也刷不出探索。教育还是要回到实践的。”

从书本到实践的过程,就像是呼吸的过程。在学校里吸收了很多书本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呼出。而养活教育•农耕课则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是一项综合性的项目制学习,将所学知识付诸行动,回归对常识的深度把握。

茴香记得很清楚,自己孩子第一次上农耕课,种下了几株莴笋秧苗,过了几天,就问是不是可以吃莴笋了。原来孩子不知道莴笋生长的过程,不晓得秧苗种下以后,需要阳光、雨露、肥料、人们的管理等各方面的作用,才可能生长为可以吃的蔬菜。

“他的理论和实际是脱节的,我觉得你学的东西脱节了,学到后头的时候,其实是很空的。”茴香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在土地上的劳作,踏踏实实地知道农业生产是怎么回事,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染色体、双螺旋结构

农耕课也不回避赚钱,甚至提出养活教育就是要在挣钱的道路上狂奔。周末农耕课收获的桃子除了自己吃、送亲朋好友,王蜀屏也鼓励孩子们摆摊卖桃。农闲时制作的手工香皂,王蜀屏组织大家拿到成都生活市集上买卖。香皂成本多少,加人工,加材料,加工具,加利润,最后再定价。下次课就来分买卖香皂的钱。生产、定价、销售、发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孩子们还有工资表。除了种菜做饭分享美味,参与经济活动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价值。

农耕课强调低头耕种,更强调抬头看路,科普教育的引入是“稻的一生”养活教育•生命科学农耕精品课的一大特色。整个课程从宇宙的起源、粮食的起源讲起,再讲人类生存发展和稻米发展的关系。

采访的当日,是“稻的一生”第三课收割。为了让孩子们观察到细胞、染色体、双螺旋结构,王蜀屏之前特意购买了一批显微镜,保证每两个孩子就有一台可供使用。在蜀州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的指导下,孩子们正在观察稻花的内颖、外颖、柱头和花粉,做水稻花粉实验。“原来一片黑色中有好多黄色的圆点啊。”一个孩子惊呼,引来同伴围观。有些家长甚至拿出手机准备拍一拍显微镜下的花粉照。

谈起合作的缘起,宋德明言简意赅:“科普教育是我们应该做的,我希望我们的科研成果通过浅显的道理让孩子们理解,孩子们不迷信科学但也能认清科学,而不是人云亦云。这之后,才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三观、为社会抱负的意愿,认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不断地努力。总之,没有艰辛的打磨是成不了才的。”

猜你喜欢

茴香养活农耕
一束茴香
农耕初体验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农耕旧事十二韵
球形茴香
茴香宴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一种土特产,养活一个县 阿里擦亮地域品牌帮农民脱贫致富
关心地球,从自己的小事做起
乞讨能养活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