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平的错觉:韩国教育辛酸史

2019-08-02楚团长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外辅导韩国大学

文_楚团长

韩国高考时学弟学妹来向前辈下跪,祝福他们取得佳绩

弘益人间

二战结束后的韩国是一个经过了近50年殖民教育,国家文盲率高达53%、只有14%的人接受过学校教育的新生国家。

面对惨淡的现状,加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便成为了光复后韩国统治者的共识。于是发出了“弘益人间、梨花世界”的国家教育宣言,这句话源自朝鲜创世神话,也诠释了韩国第一代政权对教育的看法:开启民智,普惠民众。

独立之初韩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决定将京城帝国大学、京城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合并为国立首尔大学,全力发展教师资源。朴正熙政府对教育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了韩国在70-80年代的经济奇迹,韩国教育也在这期间完成了“弘益人间”的阶段性历史使命,小学生数量增长了约千倍,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高达99%、75%、54%。国家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但在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同时,高速的城市化导致大城市的教育资源要远远优于偏远地区,集中的教育资源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竞争,早在六十年代,就有学生因不堪中考压力选择自杀。

此外,韩国鼓励私人办学,在早期确实降低了政府普及教育的成本。但以营利为目的的民营办学最终逐渐退出了基础教育领域,转向溢价更高的课外辅导和高等教育。当社会教育资源竞争加剧时,私立教育立马就成为家长们军备竞赛的军火提供商,成为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的催化剂。

天空之城

为保障教育公平,缓解学生压力,政府决定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采取抽签入学的方式打破重点高中的师资生源壁垒。方案得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支持,但也一直深陷质疑。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质疑这种教育耽误了自家孩子考大学,纷纷不惜重金将儿女送进课外补习班。汉江奇迹的背后是工人们的血与泪,有机会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每一个家庭都义无反顾地倾尽所有。这种社会化竞争从来都如同潮汐一般挟裹着所有人,发烧一般的课外辅导很快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争取教育资源成为财力的比拼时,贫富分化无疑就引起了社会反感。急于讨好民众的全斗焕政府适时地拿出了“教育良性发展和防止课外辅导经济过热的措施”,即著名的“730教育改革”。其核心内容为:大学扩招、延长职业教育学年、严禁课外辅导。

虽然并没有彻底消灭课外辅导,家长、辅导机构一度与政府打起了游击战,这种博弈持续至今。但是这次改革还彻底改变了高考唯分数论的考核模式,要求加入20%~50%的高中内审(学校推荐)考核。不唯分数论,在残酷升学战争中带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天空之城》剧中金句

2017年浦项发生地震,高考推迟一周,考生在撕掉的书堆中寻找复习材料

整个九十年代是韩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期,毛入学率爆发式增长,1997年大学的毛录取率突破52%,高居世界第八位。高等教育的崛起充分反映了韩国教育的体制优势,从建国之初,韩国就积极扶持私立教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公共支出主要用于普及义务教育,私立教育主要投身于高等教育的格局。公立和私立学校学生数的比例构成也说明了,民间办学力量是韩国高等教育普及的主要推动力。

在这期间,韩国高等教育悄然间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名校中心化和招生自主化。

朴正熙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曾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韩国生育率在七十年代有一个断崖式的下跌,这导致高等教育出现了均衡危机,考上大学变得不再难,但由于教育资源逐渐向名牌大学集中,考SKY级的大学,逐渐成为高考梦魇。

伴随着义务教育完成普及,平准化教育(编注:平衡标准化的教育,即中小学教育质量在达到标准、均衡的基础上实现统一和公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素质教育思潮逐渐抬头,1995年政府启动了一项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创造性为原则的英才化改革,扩大了大学在高考中自主招生的权力,将高中内审制替代为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生活记录簿,奠定了如今韩国高考的格局。

看似不经意的两个变化,却最终让韩国高考演变成一场炼狱。

高考地狱

面对《天空之城》里的经典设问“只要能把孩子送入好大学,就算最终落得亲子关系破裂,甚至家破人亡,你也愿意吗?”,恐怕不少韩国家长心中也没有底气回答。

2011年一名18岁的考生因谎称自己考试排名怕母亲了解真相捅死了自己的母亲。这一惨绝人寰的案件或许过于极端,但高考带来令人崩溃的压力是所有韩国青少年的噩梦。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兴趣爱好统统要为学业让步。据2017年《世界卫生统计》,韩国10-19岁青少年自杀率居全世界首位,而“成绩和升学问题”连续10年成为韩国青少年自杀的头号死因。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韩国社会,七成年轻人拥有本科学历,但只有2%的人有机会踏入SKY级别的名校,考不上SKY就意味着失败,每年有20%以上的考生选择复读。

日本高中盛传所谓的“四取五落”,即每天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理想大学,睡五个小时就会落榜。但韩国高考的现实可能要更加残酷,想要赢得这场战争,“父亲的财富,妈妈的信息,孩子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而父亲的财富、妈妈的信息重要程度可能还在孩子的努力之上。

父母收入越高、社会地位越高,就越是重视孩子在课外辅导上的投入。韩国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月收入为700万韩元(4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家庭,每月课外补习支出达2600元人民币,是月收入100万韩元(6000元人民币)以下家庭的9倍。课外补习费用占韩国家庭消费支出之比达到12.6%。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总是想着如果孩子未来混不好,错的是自己。课外辅导班遍布大街小巷,一些出名的补习班,甚至需要考试才能入学。还出现了为上最好的补习班,先要报一个普通的补习班的荒诞景象。补课名师在韩国拥有着明星般的号召力,37岁的国文名师权桥高年收入高达上亿韩元,还常常能接到著名代言。

这种对教育不计成本的投入再度引发了政府的担忧,2014年堪称史上最严的《教育正常化及限制提前教育的特别法令》出台。禁止课外辅导教授超纲知识,禁止考试出现超纲内容,禁止在自主招生中考察超出课本的内容。然而这种不解决核心问题的改革,只能短暂压制市场繁荣,改变不了供需两旺的畸形生态。

在韩国高考绝对不是考生一个人的战斗,整个家庭都要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即便做好了所有准备,最后的高考也是一场灵魂和肉体的决战。

韩国高考的全称是“大学修学能力测试”,一般是在11月的中旬,一天时间全部考完。整个国家会在这一天停下来,为考生们让路和服务。当天,所有的国家机构、大型企业甚至是股市开盘都要延迟一个小时,以避免形成道路堵塞。韩国消防局和警方的摩托在大街小巷随时待命,考生遇到任何情况都可以拨打119报警,巡逻车会及时赶到。为了配合英语听力考试,所有飞机起飞和降落都将暂停25分钟,穿过领空的飞机必须保证飞行高度高于3000米。

考试从早晨八点四十开始,韩国特有的前辈文化让大批学弟学妹们簇拥在考场前拉出祝福横幅应援,甚至会行下跪大礼。

家长们则要为考生准备好具有吉祥含义的太妃糖和年糕,别出心裁一点的还会准备叉子(叉中答案)和卫生纸(解决问题),还有家长会把自家索纳塔汽车上的S给孩子戴上,以期待考上SKY中的首尔国立大学,忌讳的海带这一天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将考生送往考场后,家长要马不停蹄赶到佛堂祈福。

考生则更加辛苦,他们要在一天之内考完包括国语、数学、英语、社会、探究和第二外语五门学科,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考生选择将中文作为第二外语。连续九个小时的奋战是一种意志力的考验,不少考生都带上尿不湿进入考场,以节约上厕所的时间。

当考生踏出考场的那一刻,才算完成了高考地狱的试炼。然而,他们期待中的天空之城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大韩迷航

2016年韩国教育放送公社拍了三集纪录片《学习的背叛》,片名分别是《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我为什么讨厌你》和《梦想的资格》。

面对未来,韩国教育需要回答的是:民众和考生到底还有没有梦想的资格?

八十年代,SKY中排名第一的国立首尔大学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出身贫寒,而如今其一半的学生都来自富裕的江南地区。补习班和综合生活记录簿的存在,让富家子弟在起跑线上遥遥领先。若就入学考试的成绩来说,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要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高出43分。学习真的不会背叛努力的人么?

然而可悲的是,即便踏入名牌大学,也并不意味着逃出生天。韩国大学生的失业率近年来飙升,大企业的工作岗位有限,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愿意屈身成为工人。教育的错位形成了“大学生满街跑,水电工却找不到”的扭曲状况。

韩国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只有5%有机会被录用为公司正式职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2011年韩国“清华”KAIST就发生了连续跳楼事件,震动了整个国家,其最尖端的人才都面临着富士康般的生活压力。

经历了残酷的高考,年轻人依然无法看到生活的希望,于是逐渐形成了所谓抛弃恋爱、结婚、生孩子的三抛时代,这种情绪仍在发酵,抛弃希望、梦想的N抛时代并不遥远。

七十年间,韩国政府通过不断的改革、投入与妥协,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脆弱又卑微的公平,却让教育和高考一步步走向了一场邪教般的疯狂。只手遮天的财阀、大而不倒的名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背后,藏着那个所有人都明白、却又不愿面对的真相: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罗马人筑起了城墙。E

经历重重苦难的考生考入名牌大学也不一定意味着“成功”的人生,图为国立首尔大学

猜你喜欢

课外辅导韩国大学
课外辅导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韩国“第一步”
“留白”是个大学问
聚焦韩国大选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课外辅导对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家长:只要教得好不怕花钱!
课外辅导风起云涌,引发“高烧不退”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