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二的风
2019-08-02
2011年底,本刊记者分成三组,分别前往宁夏永宁、甘肃甘谷、青海拉加完成了创刊以来最大的一组报道《西部革命》。
大,不仅是篇幅,太多故事写不完。大的还是那次发现的意义。
我们看见:“仅三五人的努力,不过两三年时间,就将一个区域的文化风气振荡一新。”而随着时间延长,这一影响还在持续扩大。
在甘肃甘谷,吴鸿清教授倡导的伏羲教育从2018年开始陆续迎来高考答案:二本上线率全县对比,伏羲班高出13%。这一数字打消了老师和家长对伏羲教育“接轨”的忧虑,更“证明了古代成功的(经典)教育经验并不过时,完全可以培养现代人才”。
在宁夏永宁和海原,由何克抗教授倡导的“跨越式教学”改革,虽已结题,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继续前行。如今,类似的“翻转课堂”“自主课堂”改革已成为基础教育常态。而母语教育不同于外语的思维也渐渐深入人心。今年4月,本刊深度报道了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的万物启蒙课程改革。
校长黄莉说,万物启蒙最突出的是它的平民性。课程创始人钱锋则说,这就是万物的意义,遍布大地的万物,正是中国文化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支点。
而在本刊看来,这些改革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它发生在中国最穷、教育资源最不均衡的地方,人们用行动打破了“阶层固化”的伪命题。不需多昂贵的资源,就是传统的文化资源、本土的自然资源、最重要是人的观念转变,就足以撬动深层变革。
正如8年前的夏天,本刊创刊,杨东平先生书赠四字“学在民间”。今天,“民间之学”早已与体制教育不断融合,开花结果。
一所公办学校,既没有许多名校种种的资源积累,也不可能重复“超级学校”的应试模式,它还有可能走出第三条道路吗?一个集团学校,它的内部呈现着中国教育最复杂的生态——城市富庶区、薄弱区、城乡结合部、乡村——它又如何实现教育的均衡和平衡?
而这,就是我们再次回到宁夏,在回二发现的价值。这是回二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