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于“根”上用功,非“华”上用力
2019-08-02讲述吴梅允元小学馆创始人
讲述_吴梅 允元小学馆创始人
2019年高考作文,依旧延续了近几年关注时代热点的大方向,但开始向演讲词、书信、读后感等实用文体转变,意义重大。
长久以来,作文教学常被批“八股文”。前段时间,《收获》杂志主任叶开即炮轰浙江语文特级教师的下水作文《愿为苍生鼓与呼》“假大空”。并进一步指出:因为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不爱阅读、不懂阅读。
这或许正是目前作文教学危机的根源所在。人们在羡慕法国高考的哲学作文时,已忘了中国传统作文的核心意义:文以载道。
前不久,允元小学馆创始人吴梅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个8岁孩子的习作。这篇小文的见识让我们有点惊讶。记者前往允元小学馆采访,旁听其作文教学,却发现,90%的时间,孩子们只是在反复诵读经典、解经典,写作仅一掠而过,仿佛只是课堂上微乎其微的一个小插曲。
与吴梅聊及作文教学,吴梅淡淡笑道:眼高,手低,让低的手渐渐向高的眼逼近,如此而已。经典训练了孩子们的“眼高”,而手边切近处,是小伙伴和自己低低的探索,两相映照,孩子就知道路该怎么走了。
小学馆的课堂,大部分时间用来诵读和解经,吴梅老师称之为“配烟花火药”的过程
“一点就破的关”
这是我们最老的一个班。这些孩子跟着李先生(注:允元小学馆主教老师,吴梅的丈夫)和我读经已经四年了。通常我们的学生是以诵读为本、为主,很少讲解,而上学期,当这个班孩子读完“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后,我们开始带着他们解经。目前他们读《易经》的同时,继续逐字逐句逐章解《论语》。这时,一些让人惊异的事情便发生了。
这个班的孩子以十岁左右为多,记性已经趋于平稳,而悟性或说理解力正飞速发展。为呼应这种理解力的发展,我们开始给予他们相应的能力训练。具体到课程安排上,周日上午三节课,前两节仍以诵读为主,第三节拓展以一些能力训练,这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写作训练。其他的能力拓展,还包括以“说文解字”的方式解字、对小篆的识读默写、文言文的标点、翻译,等等。
你们已经看到,我们的能力训练占时很少。原因很简单:仅仅做能力训练是无效的。现在很多创新教育格外注重培养小孩的才华,他们非常天真地、努力地在火焰、花朵上用力,而不知道火焰只是材料燃烧的现象,花朵只是根生长的结果。比如烟花绽放,我们需要做的,是把烟花的火药配好,最后,当你点燃引线,它一飞冲天,绽放。前面两节诵读和解经课,是李先生在上,他在配火药,而我,只是在最后时刻给小朋友们点了一下火。如果没有李先生前面配火药的工夫,孩子们绽放不起来。
解经,其实需要一些文字学基础。上学期,我开始从文字学的角度带同学解字。每次只讲一个字,从甲骨文、金文讲起,本义是什么,引申义是什么。比如,天是什么?甲骨文里,一个大大的人,头上顶着一块天空。《说文解字》说,“天者,颠也。”《说文解字》又说,“至高无上曰天。”你们可曾从这个角度接近过“天”字?当你这样去进入文字时,一种灵妙的触觉发动了。文字是通灵的,是培养灵性、悟性的好路径。
我也给出一些小文,让同学们试着断句标点、翻译。到这学期,我开始让他们学写文言。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他们将所学活用
链 接
豆豆的小文
今日,与一好友行至于(先生删“于”字)广场。见(观)广场舞,笑。阿姨见,怒。吾与好友走。(作者:王瑞彬,成都蒙特利埃小学二年级学生)
点评:豆豆很善于学习,“走”字用得妙。出来。其实没上多少次课,但他们进步很快。今天,班上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豆豆已经懂得用“走”表示“逃”了。他知道走这个意思在古代要用“行”字表示,而当你用“走”字时,其实表示疾行、奔跑,走还有“逃”的意思。
我们另一个很小的小朋友羊羊,开始两次都不知道如何下笔,终于有一次她憋了一小句话,低着头怯生生地交上来。那句话是:昨日,吾去玩矣!我很高兴,批道:一句便是好开头!第二次,她再交上来的一句已经明显不同:今日,吾悲,小兔去矣。我特别高兴,批道:二句已是好文章!
当豆豆懂得在写文时用“走”来表达“逃跑”,羊羊懂得用“矣”表达某种情感语气时,他们对这个字的掌握就不再停留在意识的表面,而是已经学上身了。
必须强调的是,我让同学写文言,并非为了训练他们的文言写作能力,而仅仅是希望培养他们的文言语感,以便其更好地学习经典。语言需要“输入—输出”这样一个完整的圆周和循环,需要真正能用出来,才算是真正习得了,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了。仅仅输入,只完成了过程的一半。待他们能用出来,再去读原文,会发现,原先那些忽略而过的字,现在突然跳出来,成为鲜活的、深刻的。
在这个吸收到输出的圆周中,有个一点就破的关。有的小孩可能背了几万字经典,但还是不会用,其实,那个隔层已经很薄了,好比挖井,“掘井九仞不及泉”,你没有敲那一下,隔层下的水就涌不出来。我现在所做的,就是教他们拿着榔槌敲那一下,虽用力很少,但水“嘭”就蹦出来,小孩就悟了。
但如果没有之前的诵读数年数万字的积累,单纯教他们写作文,那就好比是站在一块巨大的石头面前,让他拿一个小凿子不停地凿。小孩很辛苦,写出来的仍是表面化的东西。
古圣先贤都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写作不用刻意去教,要把写作纳入到阅读、生活和对经典的学习中。整个完整的环中,写作是那个靠后的环节。前面酝酿好了,后面画龙点睛地点那一下,小孩就飞起来了。
教作文也讲究“眼高手低”
我常说,写作、学艺要“眼高手低”。经典训练了学生的“眼高”,而手边切近处,有伙伴低低的探索,两相映照,路就知道怎么走了。
现在很多作文教学,往往拿中间水平段的东西给孩子,既没给到最高的经典标准,也没有给到身边切近的映照。小孩既没有眼光,又够不着,两头不靠。
我们强调从最纯正的汉语经典开始。就算不说四书五经,单说文学经典,也要给到最纯正的文学经典。纵使是绘本,也要给到绘本中的经典。现在绘本太多了,几近成灾,需要慎选。看太多绘本,就没时间看深度的书了,且看多了轻松的绘本,再去看复杂艰深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书,孩子会畏难,会贪图清浅的快乐。由奢入俭难。
小学馆吴梅老师与《论语》小班孩子
在揣摩小伙伴的表达时,小朋友的心灵是全然放松和开放的,也因此是全然吸收的
以上说的是“眼高”。现在我们说“手低”。我会让孩子们去读小伙伴的小文,分析我的点评,小伙伴的小文不完美,但在揣摩小伙伴的表达时,小朋友的心灵是全然放松和开放的,也因此是全然吸收的。像今天,羊羊写一句“今日,吾享太牢”,他们读到就觉得,这么短一句话也可以啊,他们就不畏难了,就敢写了。
刚开始写,以鼓励为主,敢写就好,后面,慢慢会引导他们往上攀爬。比如,刚开始他们都会写“今日如何如何”,两三次以后,我就说,“你们发现没有,永慧今天没有写‘今日如何如何’,她用了这样的开头:‘噫!日出,吾忽惊醒。’多有趣的开头啊!”同学一看,哇,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可能下次他们就不用“今日如何如何”这样的开头了,他就想能不能用别的开头啊。如果老师只单纯要求同学不要如何如何做,他们就吓着了,不敢写了。
很多小朋友自信心不足。他们长期处于家长无尽的高要求、高期待之下,他们很努力,还是远离期待。所以,自信心很脆弱。自信心脆弱,严重需要认可和关照,是这一代孩子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链 接
艺桥的小文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梦中此事甚多。或与朋友交,或与爱者交,或与父母交,甚或与此事交。此事之大,非常人所及。此事之小,为人皆晓。
(作者:杨康艺桥,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五年级学生)
点评:行文老成,不似11岁小儿,倒似一叟。
针对这个特点,我每次都挑出同学文中最好最闪光的地方,发自内心地赞美。这样,每个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光彩的地方。这会给他们力量,他们便敢写了。点评和赞扬,一定要中肯、具体,因人因时而异。比如这班最大的孩子艺桥,知识积累多,心智也成熟,今天,我就表扬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对他是很大的鼓励。而对另一个学霸同学轩谊,我有一次点评他结构好,最近的一次,我说,希望你更上一楼,读经典时留意揣摩、体贴古人的动词用法,用到自己文中来。
不同的孩子,点评是不一样的,老师就像一个教练,他深切地知道学生目前的水准,在比这个水准略高一点点的地方点评他,给他以方向和引领。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这个点评对其他小朋友形成引导。
比如沛航,他刚用对偶,我就表扬了他。我说,孩子们,你们看,他这个地方用了对偶哦,原来可以这么写哦。他们也好奇,我点出来以后,可能其他小孩就会听进去,就会这样去用。
我没有一本正经地说,小朋友,现在我教你们写作,有一种写作手法叫对偶,有一种写作手法叫排比……那样教就很死了。但如果有小朋友很生动地写了一串排比,他们都很惊叹,我就跟他们说,知不知道,这个叫排比,一列一列排在一起。这样子很来劲,他们一下就学会了。
每次讲作文,时间很短,其实很随意,是一种即兴。现场的氛围被带出来了,小孩们会很嗨。
给孩子留作业,老师的批改很重要,这是一个反馈。其实考试也是对小孩学习的反馈,虽然我们要避免考试的异化,但没有考试、没有作业是不行的。没有反馈,小孩会迷茫。只要他们做了,我就必定会给到反馈。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这件事是打了句号的,才得到了能量。如果仅仅有出没有回,孩子的能量就消散了。
孩子们的文言小品
1. 水畔驰车,见斜阳于水上泼散,闪烁金光,见水天一色,一木顺水而去,渐行渐远。晚风吹来,春衫嫌薄。(作者:李佩航,泡桐树小学西区五年级学生)
2. 午饭后,吾与父躺于地板,父曰:“父爱如海,其大如海,其深如海,曰海。”吾曰:“父爱如宇宙,长如宇宙,宽如宇宙,高如宇宙,吾知父爱如正方体。”父曰:“母爱如丝,绵绵不断。”吾曰:“如丝瓜,如藕,藕断丝连。”毕,吾与父同乐。(作者:丁永真,四川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
3. 吾学“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感。吾有两(先生改为“二”)友,关系甚好,常一起玩(先生改为“常同游”)。久后(先生改为“久之”),则会舍一友,与另一友玩。(作者:张宸菲,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五年级学生)
4. 晴空万里,吾与友执棋。久之(先生删“之”字),友不语,吾笑曰:“子不见吾已将尔帅乎?”友亦笑,曰:“汝不见余炮之象上也(先生改为“耶”)?”吾遂平兵,友遂执象。忽大笑。(先生评:颇类《世说新语》文风!赞!)(作者:任轩谊,成都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
5. 今夜,忽想(先生改为“忆”)一梦——一次,上船,悦,跳(先生改“跃”),看天阴,走(先生改:遂)进仓,食。食毕,qing盆大雨,心急(先生删“心”字),想:“玩都没玩(先生改:玩且未玩),何必(先生改为“故”)下雨?众人行出,祷。忽雨停,地干,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而泰山移。”(作者:杜城臣,爱思瑟国际学校三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