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代言人
2019-08-02崔扬
文_崔扬
崔扬,几乎经历了中国近些年盛行的大部分教育模式和理念。10岁之前,崔扬接受体制内教育。10岁时,当他发现学校学习內容不能“喂饱”自己,便开始尝试“在家学习”。此后他读经、学中医、做导演,自学、也拜师,如今参与母亲的教学工作,开始自己做老师。回想这一路的成长经历,崔扬最想谈的却是家庭教育,母亲对自己的教育。
本文仅作探讨,不代表本刊立场,也不提倡。这种“在家学习”有违《义务教育法》,但面对目前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双重困境,到底何为好的家庭教育,相关探讨仍值得关注。
9岁是我求学的分水岭
2002年,我还在北京宣武区上小学四年级,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上学,晚上回到家,除了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以外,母亲还给我制定了读书、写日记、写心得的学习计划,所以,我的时间相当紧凑。每天我写完家庭作业,看到别的孩子都去玩,我却只能拒绝邀请,不情愿地上楼读《论语》,心里觉得我是在为父母而学。我心中苦恼,自己的学习内容为什么要比别人多那么多呢?而且我真的不感兴趣!
崔扬
6月的一个正午,我吃过午饭后小憩,老师走过来说:“崔扬,你爸来了,收拾一下书包,你可以直接跟他走,你爸已经请过假了。”我从三年级开始就是自己上下学,从不需要父母接,这一次爸爸突然来,我心中隐约感到不安。见到爸爸,爸爸说:“咱们去医院,妈妈住院了。”我一听,心就慌乱了,急忙问爸爸详细的情况,爸爸也没怎么说,只说是妈妈生病了。我的心沉沉的,不再说话。
等到了病房,见到戴着氧气罩的母亲,巨大的恐惧冲击着我,手脚冰凉。护士将氧气罩取下让母亲同我说话,母亲十分虚弱,开口只是说,“妈妈没事,你别怕。”我的眼泪落下来。
我第一次感到无力和无助。其他的一切,学习也好,作业也好,分数也好,都不重要了,而我心中所想都是怎么让妈妈快点好起来。冥冥之中有一种醒悟,母亲并不需要我为她考高分,不需要我为她多读两本书。无论我学得怎么样,都不会让她更健康。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觉得“母亲对我的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对我的爱,是我应得的”了。
我也知道了,学在自己身上,思想在自己的脑子里,我写作业再也不会想着去应付谁了,学习上偷玩、讨价还价的事从此也没有了。
母亲出院那天,我开心极了,把母亲接回家。同时,我也多了一份忧虑,我问自己:如果这次母亲就这样离开了我,我该怎么办?如果有一天她就是永远回不来了,我又该怎么办?
因为母亲生病,我由面对失去的痛苦,转而提升到对失去的思考,反省自己的学习目的和人生目的,还通过接触不同人的不同活法,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反思,过去的学习能给我带来什么,而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母亲出院也并没有消除我心中的不安,慢慢快10岁了,我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也并不能解释我内心的不安,我有了疑问:我究竟在上什么学?后来,我找到了一种方式,让我内心感到轻松,那就是阅读。我开始发现,这个世界很大。
五年级的课业越来越重,对分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和老师协商也没有办法解决,而我的精力有限,学习比重开始失衡了。
母亲便问我,离开学校如何?我担心自己的学习会落下,所以想坚持上学。母亲从体制内老师的角度,从语文教学的角度,从一个孩子身心都应该得到平衡发展的角度,从训练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而不只是提高分数的角度,层层给我分析。最终我开心地同意了母亲的提议,随后又一起和父亲沟通,父亲最后也认可了这个决定。
2005年,我开始了 home school(在家上学),我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正式转向了民间教育。不久,母亲也正式成为了我的老师,我们的关系也从原来单向的母子关系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关系。
感谢母亲的坚定和以身作则
有人疑问,为什么我在比较小的时候就会自己管理自己,就能主动学习,就知道感恩,就可以自理?为什么我没有很强的叛逆行为、对生活有着较为积极的个人追求?
起初,孩子的一切都是由父母决定的,我所具备的这些全然也不是天生的,家长的理性思考才是孩子综合素质教育的开始。我总结出了七个重要的能力,可以说正是因为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注重这七个方面的训练,才会有我成长过程中学习和实践上的表现。
第一,自主学习的能力。《论语》里面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是说一定要等到15岁才真正志在学习,而是在此之前就应该一步步打下基础,慢慢地,孩子才不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我10岁便开始给自己设定目标,从短期的学习目标到长期的人生目标。我会读一些伟人传记,学着用他们的方式来要求自己,等到十二三岁时,我就会主动对自己的一些行为进行约束,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五花八门的学科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而不单单是兴趣主导的学习内容。
学习不能首要考虑有没有乐趣,我小时候很多学习都是没有乐趣可言的,如果没有乐趣就学不下去,做事一吃苦就放弃,不能坚持不懈,那我们还能学吗?还能立志吗?
当一个孩子不能坚持的时候就需要家长来引导,引导孩子立志向学,没有立志的孩子,学习都是被动的。我读过的很多书都是在外地一边求学一边自学的,英文也好,中文经典也好。在母亲和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馈,这样养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第二,独立思考力。当然,并不是谁的话都不听就是独立,独立不是叛逆,批判精神也不是叛逆精神,独立的思考能力是看这个人有没有知见,知识的“知”,看见的“见”。我自己决定放弃出国留学,没有拿着爸妈的钱见“世面”,我选择游学、拜师求学、学中医等等,背后都是我自己的独立思考。
第三,自我修复力。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处理和别人的关系,化解和自己或别人的矛盾。有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反复在内心自我折磨,这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因为母亲和老师们对我人性光明的引导,另一方面经典也赋予我智慧和能量,在面对过往经历的一些伤害时,我就会坦然,有出口释放,不受负面情绪的控制。
第四,抗挫力——抵抗挫折、能屈能伸的能力。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学校的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因为学生面对批评很容易受伤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回想我自己,母亲很早就鼓励我外出求学,鼓励我独立去做一些超出年龄范围甚至超出能力范围的事,让我在抵抗挫折方面有了很大的锻炼。
第五,学会尊重。母亲曾多次跟我强调:我们尊敬一个人,并不取决于他本身有没有水平,年龄老少,学识怎样,社会地位如何,家庭条件怎样,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在求师上,须先有了尊师的能力,好的老师才会来,而不是好的老师我们才要尊师,水平不好的老师我们就可以不尊师。
我曾路遇一个乞丐,母亲给了我一块钱的硬币,让我送给他并叫他“叔叔”,而我觉得对于一个乞丐很没有必要这样称呼,所以我就很远地随便一扔,结果硬币在碗里“砰”地一声又弹了出来,把人吓了一跳。母亲看到后,严厉地批评了我,又给我一个硬币让我非常恭敬地用双手递给那位叔叔并向他道歉,我觉得很没有面子,生气地说:“他是乞丐呀!”母亲说:“你不去我去!”母亲走过去很礼貌地问候他并为儿子的行为道歉。这件事给了我特别大的触动,不应因任何的外在条件而改变自己尊重别人的心。
第六,孝亲的能力。“孝”这个字有点抽象,具体一点来说,就是要有不啃老,不气爸妈的能力。“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孝”乃人之本,父母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
崔扬与母亲吴泽超。吴泽超曾是体制内语文教师,后践行国学教学,创办“自在场”教育
去看望家里老人的时候,母亲每每都会让我到楼下的水果摊买一点水果,去之前还会打好电话,询问家里缺什么,如果有可以帮忙买的,一定去超市买好再去。
父亲呢,凡是去老人家,都会错开饭点,不给老人添麻烦,也会买好家里缺少的物品,还会检查哪个灯泡不亮,哪里需要修一下,他一一都会做好。这样,我也学习到了,去爷爷奶奶家,也会检查,修修这儿,修修那儿,做做卫生,聊聊天。
在自己的小家中有参与感,也是“孝”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分担的家务都要主动分担。无论孝子还是贤孙,我相信长辈乃至祖辈的德行一定是很关键的,但是这个德行一定是体现在严格的家教当中。所以我为什么不啃老,我为什么不气爸妈?啃老的思想一定是从一个个细节开始养成的。所以孝亲的能力,也是由父母培养和引导的。
第七,生存力,具体一点就是自理能力。一个四肢健全的正常人不能自理,其实是一种“被残疾”。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带我去交水电、物业费,带我去菜市场买菜,让我自己做饭、做卫生,自己去银行开户,去营业厅交电话费等等,让我去办一些生活中大人们认为很简单的事儿,有意识地培养我的生存能力。我当时还觉得比较烦,因为别人家没有让小孩去做这些事的。但是现在看来,正是因为母亲在我比较小的时候给我启蒙,让我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超出我能力范围的事情,让我了解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必需的付出,所以我后来一个人到外地求学,遇到很多突然发生的事情也不会手忙脚乱了。
以上七个既是传统文化对一个正常人应当具备能力的要求,也是我母亲培养我的目标。我感谢母亲对教育有着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理解,不随大流,也不盲目跟从,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同时也严格要求我、信任我,感谢她坚定地承担起了对我的教育责任。E